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阐述了城中村的形成与现存问题,结合广州与珠海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了两地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并得出了广州与珠海城中村改造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万金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74-1176,1188
"非农化"和"城市化"两大社会潮流推进了城中村的不断进展,然而,随之出现的各种复杂的城中村问题也使得对城中村的改造迫在眉睫.当前,政府、市场、村民自身是城中村改造的三大主体,他们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城中村改造冲突的主要内容.确立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培育村民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的全局观念,是多元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互动中矛盾消除的3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文章针对城中村和城中村改造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建议,使今后城中村的改造更加科学,更顺利。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在我国大中城市中普遍存在。城中村在环境、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山东省高密市典型"城中村"环境景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性分析了高密市"城中村"的环境景观现状及原因,结合我国"城中村"改造实践反思,得出对"城中村"环境景观改造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密市典型"城中村"实例,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环境景观改造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潍坊市6个城中村的现状为基础,对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城中村居民拥有房租和集体经济分红等收入来源,但寻求稳定就业的道路仍然是他们维持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源泉.阻碍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不足、劳动力市场分割以及城中村的产权制度等,其中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被认为是制约城中村居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改革现有城中村的产权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障碍.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城中村"给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新的问题。笔者从"城中村"的定义入手,分析"城中村"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出了"城中村"土地利用及管理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城中村"土地问题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伍贤华  王晖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76-177
针对娄底市"城中村"的现状,分析了娄底市"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体制障碍,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城中村"改造失去动力,"城中村"改造的资金严重匮乏等,并从科学编制改造规划、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及解决土地产权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娄底市"城中村"改造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城中村现象概况,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改造主体的博弈关系,揭示了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利益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改造主体的合理利益,最后以保定市城中村改造为基础,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在资源利用、人文景观、城市规划、环境卫生、村民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的巨大差异逐步体现出来,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郑州市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依据城中村改造形成背景,针对郑州市人民政府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改造计划及实施办法,揭示了郑州市城中村大规模改造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人口拆迁安置以及城中村的二次拆迁等诸多难题,进而提出了对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0-122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中村的改造与变化。城中村村民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受到了改造的多方面影响,教育体系落后、生计问题难保障、资源浪费严重,通过优化城中村村民教育环境、健全城中村居民生存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措施改善城中村改造对村民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村民更快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1.
移风易俗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在于运用高效、科学的乡村治理手段。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创新引入“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方法,通过鼓励群众参与自治、加快制定法律法规、打造专属德治品牌、明晰“三治”内在联系和聚合多元治理主体等措施,发挥“三治”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最大效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善治局面。  相似文献   

12.
乡村“终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工业化和城市具有足够的就业容量,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也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不可能复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历史进程,非农就业压力以及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频繁流动的严峻现实,都表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吸纳庞大的农村人口,由此则昭示未来中国的村庄无法“终结”。从而在理论上纠正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就地城市化提供必要性和正当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县镇公共图书馆具有较强的公共信息资源与文化传播职能,因此乡镇公共图书馆治理职能建设与完善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述了"治理"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职能涵义,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乡镇公共图书馆职能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实现乡镇公共图书馆治理职能对策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自2021年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以来,一直将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发力方向之一。租赁型城中村作为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体,如何摆脱低质量发展、破解转型升级瓶颈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给出农村分类和国内城中村发展概况基础上,以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的闲林村为案例,解读其发展现状、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和难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据此提出拓展产业合作、盘活闲置资金、优化村企治理与考核等推进租赁型城中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方法,填补相关研究空白,本研究基于美丽乡村视角建立了以村庄为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构成。采用综合指数测算法对村庄的人居环境客观指标予以评分,并进行了质量分级。结果表明:各村庄综合评分和一级指标的评分均有一定的差异,说明村庄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级指标中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评分较低,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村庄治理能力,多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各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客观指标评分情况,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级别。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相关建议,确定以村庄为空间单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与规划,建立以村庄为单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客观指标统计制度,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多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乡村治理范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野乡村善治冶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信息化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观念转变。分析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推广实践袁发现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服务效能不佳、建设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嵌入困境遥要解决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信息化善治”,应从转变治理理念,以治理主体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夯实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以及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5个维度进行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北京市二环到五环之间的20个城中村村干部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将城中村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结为3个方面:村域发展方面、组织和人才引进方面、村务管理方面。分析表明这3个方面的问题相互影响,形成城中村治理的困境,而究其根源则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指出实现城乡二元体制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型必然要经过较长的过渡期,认为城中村城市化过程中的"一村一治"等基于自治原则形成的因地制宜方法和适应性可能是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8.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地处欠发达地区的X市Y区作为案例,系统梳理农村集体经济的演进脉络,聚焦试点地区的“政经分离”实践探索及其运行逻辑并展开深入探讨,基于“制度—资源—技术”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构建多元共治的分析框架,剖析“政经分离”实践的发生机制和富民兴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政经分离”,乡村能够根据自身禀赋实现兼具明确治理制度边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等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这能够有效带动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并逐步构建坚实的要素互动基础,加强多元治理主体的利益共识,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系统运行机制不顺、治理主体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为此,本研究从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发展动能和强化要素支撑等方面给出路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水景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景观中最具有灵性的景观要素,以紫欣园居住区的水景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小区水景观的设计和水管理系统的设计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绿地景观中水景规划设计模式和可行性。笔者认为不仅要设计出视觉美好,意境深蕴的水景观,而且必须处理好水的自净、自循环再利用问题,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为了组织和管理景观水源,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二者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水景发挥其生态功能,才能使水景与城市文化环境协调共存。  相似文献   

20.
冯兆华  吴勇  胡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86-9587,9590
为深入研究我国“空心村”治理及旧村改造问题,在调查嘉禾县“空心村”与旧村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成因及治理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以及强化村庄内部基础建设等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