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已成为社会各界面对的难题,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我省高职院校2012、2013、2014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社会,与毕业生沟通交流,走访用人单位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7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构建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内涵进行解析评价。通过调查应用评价得出定性与定量结论,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毕业生就业等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建立"双导向"实习就业基地,可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和就业效果。论文在明确"双导向"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思路与优势的基础上,以实习就业双重目标,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实习就业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为高职院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监测与分析3个环保专业2016届毕业生毕业1.5年后的就业质量、就业特色等进行了深入的跟踪调查,分析了高职环保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提出了强化实习的精细化管理、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强化就业渠道的开拓与培育等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问题,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和就业指导,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以工作实践为基础,就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作用、当前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以及就业指导滞后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强化领导与管理力度,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学生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与关键。通过深入分析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存在问题,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就进一步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围绕一个中心,强化两个转变,抓实三个重点"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希望能真正实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  相似文献   

7.
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好坏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并提出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促进校企合作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做出论述,希望能对广大高职院校教育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职业目标模糊、跳槽频繁、就业不诚信、缺乏团队意识等诸多问题。以建构主义视角,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微信和微博(以下简称"双微")因其在青年学生广泛流行,将它与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形成"融课前教师设计主题、学生课下探究实践课上交流展示与课后评价反馈为一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基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2020届药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提出了高职药品类专业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策略,即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准确把握专业定位,合理构建课程体系;高质量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目前教学现状的了解,发现一些学校在课程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人机交互性、超文本性、网络特性等信息化优势对就业指导课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就业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2.
高校就业能力指导服务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从以全程化就业理论指导为基础,以就业基地建设和市场开发工作为保障,以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辅助,以就业实践和就业反馈为拓展四个方面对就业指导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福建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根据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需要抓好学生的就业教育,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建立长效的就业机制和就业体系,切实解决高职教育的出口问题,促进高职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刘俊娟 《河南农业》2014,(6):12-12,14
就业质量是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高职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工作收入、专业对口率等就业质量的表现不尽人意,亟需提高。随后,提出了从"业"字上下工夫、一个能力上做文章、打造"两个"教师团队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提高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涉农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和应用生物科学近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与分析,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渠道,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关系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提出提升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通过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宣传,提高涉农专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实现;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应用到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机制亦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置。为了适应这一改革的新形势,在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成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形式应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为主,灵活多样,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就业技巧,心理咨询等,通过就业指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高职毕业生的择业意向,找出高职毕业生择业意向与就业现状之间的落差。方法建立高职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多层次指标结构模型,设计、实施问卷调查,获取有力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6类就业岗位性质做了定量分析评价。结果在对各影响因素指标权重进行总排序后,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社会保障、个人能力、任职者素质。对6类就业岗位性质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前景、职业声望、就业区域这5个指标值都排在前三。民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因此毕业生择业意向与实际就业现状之间存在着落差。结论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与就业现状间的落差,有助于学校和有关部门适时掌握高职毕业生的择业意向,更好地指导和促进高职毕业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对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展开调查分析,阐述了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为学生就业开展的工作,总结了2018届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专升本和创业情况,并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就业现状的满意度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3257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就业地区流向总体趋于稳定;就业城市的选择仍以沿海发达城市为主,但对大城市的热度有所减弱;就业单位选择以企业为主;私企和民企接收毕业生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毕业生就业流向出现新特点的原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广东省某农业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部分毕业生就业目标多元化,就业地点单一化;自身条件有待提高,但多数毕业生有信心就业,也能合理转移就业的心理压力;同时,他们希望政府和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建议政府建立更为完善的就业信息体系和协调机构,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