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摇瓶培养法对2种真姬菇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姬菇Ⅰ、Ⅱ发酵生产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酵母膏;液体发酵培养基是葡萄糖3%、酵母膏0.4%、vitB110mg/100ml、KH2PO40.1%、MgSO40.1%,pH值为6.0;液体发酵的优化条件是初始pH 6.0~7.0,振荡速度110~130r/min,培养温度25~28℃,装液量150ml/250ml.2种真姬菇菌丝体及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真姬菇Ⅰ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是3.92、8.83 mg/ml;真姬菇ⅠⅠ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分别是3.25、7.69 mg/ml,即真姬菇Ⅰ摇瓶发酵菌丝体干重、胞外多糖产量高于真姬菇Ⅱ.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线诱变技术对真姬菇进行诱变育种,通过初筛、复筛,获得6号菌株为优选菌株。该菌株摇瓶发酵菌丝体干重达22.700 mg·mL^-1,胞内多糖为4.063 4 mg·mL^-1,胞外多糖为1.722 0 mg·mL^-1,总糖产量达5.783 4 mg·mL^-1,比其他各菌株产量都高。对6号优选菌株进行碳氮源等培养条件优化筛选,得出其最适碳氮源及浓度为:可溶性淀粉2.0%,麦芽糖3.0%,牛肉膏0.6%,蛋白胨0.2%;在该条件下真姬菇6号菌株的菌丝干重为20.258 0 mg·mL^-1,胞内多糖产量为4.258 7 mg·mL^-1,胞外多糖产量为2.234 2mg·mL^-1。  相似文献   

3.
通过摇瓶实验对萼状粒毛盘菌(Lachnumcalyculiforme)生物量及其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并在5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与流加培养,比较二者对萼状粒毛盘菌生物量及其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时,粒毛盘菌生物量和产胞外多糖的最佳碳、氮源及其浓度为葡萄糖30g L-1、酵母膏5g L-1,pH值为6.0;10g L-1橄榄油能显著加速菌丝体的生长,而10g L-1大豆油能明显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分批培养时粒毛盘菌的最大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6.40和8.28g L-1,而在葡萄糖浓度低于5g L-1时进行流加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粒毛盘菌的生物量和多糖产量,最大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7.72和11.82g L-1.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多糖的培养基。[方法]以不同的培养基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菌丝体和多糖,分离胞内和胞外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考察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虎奶菇生长及虎奶菇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是最佳碳源,有利于细胞生长和胞内外多糖等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获得高的多糖产率;酵母膏是最适氮源,可以获得最高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金属离子对细胞生长有影响,在EDTA离子培养基里细胞生长及代谢产物累积效果最佳。在最优培养基培养条件下,总多糖含量为3.34 g/L,胞内多糖含量为1.92 g/L,胞外多糖含量为80.34 mg/g,多糖产率为8.13%,细胞干重为23.62 g/L。[结论]该方法优化了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多糖的培养基,为虎奶菇的种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和胞外多糖积累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桑黄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适合菌丝体生长发育的理化因子为:摇瓶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6℃,摇瓶转数为128 r/min,pH值为6.0,培养时间为7 d。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摇瓶培养的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拟康氏木霉发酵控制参数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麸30g/L,玉米粉30g/L,葡萄糖7.5g/L,KH2PO41g/L;发酵培养时间为6d;培养基的初始pH值为5.0~6.0;发酵温度为30±1℃。最佳培养条件下菌丝干重及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5.272g/L、0.622g/L。  相似文献   

7.
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就葡萄糖和酵母膏对巴西蘑菇菌丝体及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20~40 g/L有利于菌丝体的合成, 而酵母膏的浓度2~4 g/L对菌丝体的合成有负影响; 葡萄糖的变化对胞外多糖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而酵母膏的浓度2~4 g/L有正面影响.表明碳氮源对巴西蘑菇菌丝体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不一致. 因此,菌丝体和胞外多糖合成有各自最佳的碳氮源浓度,可为下一步实验的目标产物是多糖还是菌丝体调整各因子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刘高强  王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07-10708
[目的]研究姬松茸的深层发酵技术,筛选了适宜姬松茸液体深层培养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方法]对姬松茸的液体深层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宜姬松茸发酵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对姬松茸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姬松茸菌株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浓度为30 g/L;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的组合,最适的组合浓度为7 g/L蛋白胨+7 g/L酵母膏。在此条件下,姬松茸菌体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7 g/L和281 mg/L。[结论]该研究为姬松茸的进一步规模化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核黄素产生菌阿舒假囊酵母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舒假囊酵母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考察了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淀粉)和有机氮源(牛肉膏、酵母膏、玉米浆和蛋白胨)对阿舒假囊酵母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膏最利于核黄素的合成。在此基础上,采用L9(43)正交设计对阿舒假囊酵母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有机氮源对核黄素产量的影响最显著,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0g/L,酵母膏20g/L,玉米浆20g/L,KH2PO42.0g/L,MgSO41.0g/L,NaCl1.0g/L,此最佳配方下的核黄素产量达1145.67(±82.08)mg/L,比原始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的核黄素产量提高了230.05%。最后,对阿舒假囊酵母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装液量为30mL、接种量为5%、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控制在6.0时,所得到的核黄素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绣球菌的补料分批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绣球菌不同生长时期分别补加不同浓度的碳氮源,并以不同补料方式进行摇瓶补料分批发酵试验,通过分析菌丝体的干质量和胞外多糖的产量,筛选绣球菌液体发酵的最佳补料方式.结果显示,在绣球菌对数生长后期分4次补加2.0%淀粉效果最佳,菌丝体干质量达(12.201±0.173)mg/mL,多糖产量达到(40.011±0.201)mg/mL;在对数生长后期分4次补加0.5%蛋白胨,其菌丝体干质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可达到(7.430±0.197)mg/mL和(33.541±0.215)mg/mL;在绣球菌对数生长后期分4次同时补加淀粉、蛋白胨各5 mL效果最佳,菌丝体干质量为(12.735±0.208)mg/mL,胞外多糖产量为(41.931±0.310)mg/mL.  相似文献   

11.
荷叶离褶伞液体发酵及生物酶法提取菌丝体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10 L发酵罐研究了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胞内和胞外多糖产量,以及6种酶对发酵菌丝体多糖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在25℃、120 r/min,空气流量为200 L/h的条件下发酵,8 d时胞内多糖含量(63.1 mg/g干菌丝体)和胞外多糖产量(3.54 g/L)达最高,9 d时菌丝体产量(17.86 g/L)及胞内多糖产量(1.11 g/L)达最高,与摇瓶发酵相比,其产量均显著提高。参试的6种酶中,溶壁酶酶解处理菌丝体获得的多糖产量最高,而中性蛋白酶是最经济适宜的酶类,与不加酶的水提法相比,多糖提取率分别提高了459.29%和376.11%,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菌丝体多糖的适宜条件为:在1%酶用量下,30℃酶解2 h后,95℃提取2次,每次2 h。  相似文献   

12.
兰蓉  杨国伟  吴志明  苑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79-7181
[目的]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方法]以鸡腿菇为供试材料,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酵母膏0.75%,CaCl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酵母膏0.75%,KH2PO4 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的最佳发酵条件均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结论]该研究为鸡腿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柳小皮伞(Marasmiussalicicola)AS5.166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10个相关因素为:葡萄糖、蔗糖、酵母膏、蛋白胨、K2HPO4、KH2PO4、CaCl2、FeSO4、MgSO4、VB1。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RSM)对影响柳小皮伞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关键影响因素蔗糖、酵母膏和FeSO4的最佳水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蔗糖23.28g/L、酵母膏12.21g/L和FeSO447.80mg/L时,胞外多糖产量的最大预测值为94.74mg/100ml。  相似文献   

14.
采用摇瓶发酵法,探讨培养基、pH值、接种量、装液量对北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冬虫夏草的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为蔗糖1%、玉米粉3%、磷酸二氢钾0.3%、七水硫酸镁0.15%、VB10.05%;最适初始pH值为6.0;最佳接种量为5%;最适装液量为60mL(250mL的三角瓶)。本试验为北冬虫夏草胞外多糖深层发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摇瓶培养法和正交试验对绣球菌突变菌株P1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实验得出最佳配方为:玉米淀粉 2%、酵母浸膏0.5%、KH2PO4 0.1%、MgSO4·7H2O 0.3%.最适发酵时间是6 d,而优化发酵条件得出最佳的发酵条件为:温度 28 ℃,转速 130 r/min、装液量150 mL/250 mL,在最适条件下绣球菌P1菌丝体生物量(干)及胞外多糖最高产量分别为10.3 g/L 、1 790 mg/L.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及摇瓶培养法对黄伞菌丝深层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适宜黄伞菌丝深层发酵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0%,豆饼粉2.0%,K2HPO40.05%,MgSO4.7H2O 0.1%,酵母膏0.2%;优化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6.0,培养温度25℃,摇瓶装量100 ml,摇床转速150 r/min,发酵周期6 d。  相似文献   

17.
王利  王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7-69,82
[目的]优化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多糖的培养基。[方法]以不同的培养基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茵丝体和多糖,分离胞内和胞外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考察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虎奶菇生长及虎奶菇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是最佳碳源,有利于细胞生长和胞内外多糖等代谢产物的积累,从而获得高的多糖产率;酵母膏是最适氮源,可以获得最高的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金属离子对细胞生长有影响,在EDTA离子培养基里细胞生长及代谢产物累积效果最佳。在最优培养基培养条件下,总多糖含量为3.34g/L,胞内多糖含量为1.92g/L,胞外多糖含量为80.34mg/g,多糖产率为8.13%,细胞干重为23.62g/L。[结论]该方法优化了深层发酵培养虎奶菇多糖的培养基.为虎奶菇的种植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影响柳小皮伞AS 5.166液体深层发酵生产胞外多糖的相关因子: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选取葡萄糖、酵母膏、KH2PO4、MgSO4、VB1等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葡萄糖、KH2PO4、MgSO4浓度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显著;验证试验表明:当葡萄糖40.0g,酵母膏4.0g,KH2PO41.5g,Mg-SO41.0g,VB150mg(/L)时,在25℃、140 rpm的培养条件下摇床振荡培养5d,所得胞外多糖量最大为108.74mg.100mL-1。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汁(PDA)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从自然界枯枝腐木中筛选产多糖真菌,经平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最优菌株TL-8,胞外多糖产量达1.1 g/L。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L-8菌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在发酵基本培养基初始条件下,分别以培养条件(如温度、摇床转速、pH值、发酵时间等)和培养基成分(如氮源、碳源)作单因素优化,并根据单因素优化结果筛选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以确定白囊耙齿菌TL-8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发酵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乳糖(12 g/L)和葡萄糖(28 g/L)作复合碳源,采用酵母膏(6.0 g/L)和豆渣粉(9.0 g/L)作复合氮源,pH值6.0,摇床转速160 r/min,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的条件下培养8 d,白囊耙齿菌TL-8的生物量达15.78 g/L,胞外多糖产量达5.49 g/L。  相似文献   

20.
以黑木耳干菌丝体为目标产物,经单因子和L18(37)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作了优化,并对5L发酵罐生产黑木耳多糖作了初步研究。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的结果经综合分析表明,黑木耳品种"单片"优化发酵培养液配方和条件为:土豆汁20%,葡萄糖3%,酵母膏0.15%,KH2PO40.3%,MgSO47H2O0.15%,pH自然和25℃。5L发酵罐生产黑木耳多糖结果表明,优化发酵培养液,接种量10%(v/v),pH5±1,25℃,转速150r/min等条件下发酵2d,最后发酵液中胞外多糖产量为46.0g/L,胞内多糖产量为0.105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