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环境孕育、塑造人类。人通过劳动建立社会,不断地认识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美好的生存环境。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页)人类和环境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人们不断发生违背科学规律的行为,对环境施加不当的作用,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动态监测资料表明流动沙地面积有增加趋势,在未来中国北方气候变暖干化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沙质荒漠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正>农业音乐文化和“祭祀”舞蹈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丰收和生命的祈祷。音乐和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祈祷和祭祀的形式。研究农业音乐文化与“祭祀”舞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了解各种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更在于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研究,可更好地了解人类是如何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此外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研究农业音乐文化与“祭祀”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自然观念,也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徐旺生、闵庆文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一书,主要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与“三农”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书中首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解释了其与“三农”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学研究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扩大了伦理思考的边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对它们的整合和超越,是一种更开放更科学的理论。它要求人类活动要遵循善待自然、规范人类行为和关注未来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湿地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时,引发了对人与自然问关系的思考。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曾一度进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并最终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疯狂报复。人类只有正确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对大自然始终怀有谦逊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土壤资源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同康 《土壤学报》1980,17(2):156-164
贵州多山,地形多变,气候区域性特征明显,加之岩性斑杂,以致促成土壤类型分化强烈,特性各异。因而,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人们选择了多种利用方式,以适应土壤和其它环境条件的特点;并在利用过程中以各种措施持续地改造着某些不利于生产的自然属性,使生产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植被的分布受着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谈到中国的植被就不能不联系到各种自然因素,尤其不可忽略它与土壤的关系;因为土壤也正是地形、地质、气候、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严格地讲,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内,水土流失受控于两种外力的作用,即涉及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外营力和人类活动.实际上,人类活动并不像地表径流等外营力那样直接参与侵蚀过程的发生,但人类活动的结果使水土流失过程发生了改变,使自然侵蚀过程大大加速.研究表明,在现代地质和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人为活动特别是人为作用造成的天然植被的破坏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速率已由唐代以前7.9%的自然侵蚀速率上升到今天的25%.50年代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53万km~2,1992年公布的遥感技术普查结果是水蚀面积179.4万km~2,40年来已治理53万km~2.也就是说,若不考虑其他原因,40年来以人类活动为主要原因的水蚀面积扩大了79万km~2.因此,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行为是现代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科技条件能够促进柑橘的种植和生长,反之,不利的自然条件则会对柑橘的种植和生长产生阻碍作用。自然条件中,气候环境对于柑橘种植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很好地说明了气候环境对于柑橘种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学的分类“整体农业”或称“广义农业”,不仅包括了农、林、牧、副、渔各业,而且延伸到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贮藏、运输和销售。农业生产必须具有三个根本因素:(1) 生物有机体;(2) 生物体赖以生长繁育的自然环境;(3) 人类的生产劳动。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行着不可分割而性质不同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两者结合起来构成农业的整体。自然再生产过程就是植物有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循环的过程。植物的生长繁殖又为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加上微生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廉江市具有适宜红橙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优越环境,被誉为"中国红橙之乡"。红橙是柑橙类中的橙中之王,拥有为"国宴佳果"的美称。基于此,结合廉江市的自然气候环境,对廉江红橙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的环境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行为规范和环境道德规范的欠缺,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生态失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完善和落实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体系,构建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则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环境道德规范体系,构建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则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树立环境道德观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干流景观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概述了景观地球化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干旱区内陆河的典型代表——塔里木河干流为例,对地表水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对影响塔里木河干流景观地球化学环境演变的自然及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因素等,而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是该区景观地球化学环境演变的重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台湾地区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每年给台湾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台湾当局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重点开展了治山防灾、山坡地治理与山区农村规划与建设工作。近年来,台湾吸取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用“生态工法”这一新的理念与方法。生态工法是一个对环境、生态友善的工程概念,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原则、生物多样性保育、人类与自然共存共乐及永续发展等几方面。台湾采用工程、农艺、植生的方法,或三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生态工法广泛应用于山坡地灾害防治、坡地保育和河溪治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5.
沙漠化作为当今最重要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沙漠化的的原因是由于在气候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人口压力的增大引起的过度砍伐、开垦、放牧、采挖等不合理利用森林和草原资源和生产建设活动从而使固定沙地活化,使该区沙漠化土地扩张.在最后提出尽快恢复退化草地的植被是治理沙漠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渭河流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采样及其磁化率、总有机碳(TOC)、木炭屑的分析,探讨全新世野火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OC并不能完全指示野火活动,木炭屑是指示野火活动的理想指标,木炭屑对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具有环境指示意义。末次冰期11500aB.P.之前,渭河流域气候干旱,植被为半荒漠草原,自然野火频繁发生;全新世早期(11500~8500aB.P.)野火发生频率大大降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8500~3100aB.P.),气候比较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强烈,自然野火发生几率明显下降,但不同地点人类活动引发的野火活动存在区域差异;全新世晚期近3100年以来,气候向干旱化发展,加之人类利用土地活动加剧,生物量燃烧的规模大幅度增加;1500aB.P.以后,木炭屑浓度大幅度减少,野火发生频率大大降低。可能由于渭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人工自然复合生态景观基本形成,因而不再大规模放火烧荒。此外,木炭屑对人类活动的遗迹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石漠化科学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漠化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介绍了石漠化概念提出的环境背景,通过对当前主要的石漠化概念比较和分析,结合对概念界定的哲学依据的剖析,从更全面更合理的角度探讨了石漠化的科学内涵.石漠化是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石漠化是人类活动和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及其现象,它的本质是土地生产力退化,诊断标志是各种石漠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一农业生产是在大自然条件下进行生物再生产的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等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土壤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首要和必要条件。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跨寒温带、温  相似文献   

19.
物种消失会对气候造成威胁据路透社自伦敦4月20日报道说,一些科学家已经证明为了种植松树而砍掉雨林,或毁掉牧场去种植小麦都将给世界气候造成威胁。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报告说,科学家们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当生态系统中有更多的物种时,它的功能会运转...  相似文献   

20.
前言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在国家“七五”重点科技专题“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定位试验研究”中,进一步揭示水土流失规律被列为重要研究内容,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则是衡量试验示范区治理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土壤侵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既受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区的侵蚀产沙方式、侵蚀强度以及治理措施所产生的效益都有很大不同,只有明确土壤侵蚀基本规律,才能把治理措施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