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自1985年中秋期以来,我市部分蚕区发现一种尾部发黑溃烂,蚕体显著落小的病死蚕,群众称之为黑尾巴蚕。该病在大小蚕期均有发生,尤其是小蚕共育期发病较多,危害较大。1985年中秋期,王鲍乡10个共育室582张蚕种普遍发生黑尾病,发病率达25%,平均张产茧仅19.5公斤。1986年春蚕和1990年一秋期,该病在我市许多乡镇均有发生,造成了一定损失。经过几年的调查、试验和研究,现已基本掌握了该病的发病症状、原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家蚕黑尾病发生比较普遍,尤其是夏秋蚕期,严重影响了蚕茧产量和质量,造成部分蚕农经济效益降低,养蚕信心骤减.目前已引起各级蚕技部门的重视. 1 发病规律 家蚕黑尾病在以下条件下发生严重:一是蚕室周围地区农作物曾大面积发生过曲霉病的发生严重;二是蚕室附近有大面积大麦、小麦田、水稻田和长有芦柴的水塘臭沟等;三是蚕室低矮、通风不良,湿度较大,尤其是蚕匾、柴帘消毒后未经晒干就使用的;四是不利的养蚕环境条件,如温度30℃以上和湿度98%以上时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3.
<正>家蚕黑尾病在农村养蚕过程中经常发生,近几年东台市的黑尾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发病严重的年份部分区域期损失率达12%,少数农户损失高达35%左右,给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家蚕黑尾病近几年在射阳县重点蚕区发生呈增长趋势,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以秋蚕发病率高.2003年盘湾镇秋蚕近40%农户发生了家蚕黑尾病,个别农户仅有20%的收成.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会影响射阳县蚕桑生产发展和蚕农养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家蚕黑尾病在农村养蚕过程中经常发生,2007年射阳县中、晚秋蚕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黑尾病,发病严重的部分区域损失率达20%,少数农户损失高达35%左右,给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陆瑞鼎  钱振钧 《江苏蚕业》1994,(1):20-22,19
<正>江苏省的家蚕微粒子病,解放初期比较严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成立了蚕种检验机构,对全省所制各级蚕种  相似文献   

7.
8.
9.
茆迎春 《江苏蚕业》2004,26(3):29-30
<正> 2003年射阳县盘湾镇秋蚕壮蚕期家蚕尾部出现了黑色病斑,经鉴定为黑尾病,其发生量之多,发病面之广,危害之严重,在该镇秋蚕史上还从来未有过。据调查,全镇近40%农户秋蚕或多或少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正>微粒子病由微粒子原虫感染而发生,微粒子原虫能在蚕的幼虫,蛹、蛾、卵各期体内寄生繁殖,形成孢子.蚕种生产中我们利用显微镜检查微粒子孢子,测知各批饲养的蚕儿是否感染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1.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永珍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9,25(3):163-169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到的8 种不同来源的对家蚕有病原性的微孢子虫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其结果:(1) 未见外部形态有特征性差异。(2) 超微结构既存在相似性,如孢子壁分层、极丝结构、固定板等;也存在相异性,尤其是极膜结构、后极泡的内部构造、极丝圈数与倾斜角、核糖体的数量及排列方式等方面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
膜结合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广泛地分布于家蚕的中肠、马氏管、脂防体、体壁、后丝腺和脑组织中,马氏管和中肠的酶活力较高.产丝量较高的品种苏6×苏5,中肠γ-GTP活力也较高,各品种中肠γ-GTP活力峰均在5龄中期.大部分必需氨基酸是该酶很好的氨基酸受体,但谷氨酰胺等几种氨基酸明显抑制该酶活力.蚕中肠组织的GSH含量变化与γ-GTP活力变化有关.γ-GTP活力较高的苏6×苏5品种,其中肠GSH浓度也较高.以上结果反映出,家蚕中肠γ-GTP和GSH在吸收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家蚕滞育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简述了有关家蚕滞育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家蚕的胚胎滞育是由环境条件和遗传性支配的。二化性蚕品种在胚胎中期和晚期经受高温和长光照 ,其结果是下一代胚胎滞育。不同的环境信息被神经分泌细胞“解读”和“受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信息下 ,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和分泌滞育激素 (DH)。滞育激素进入卵内 ,调节和建立滞育卵专一的内部环境。其特征是 ,滞育卵中发生有关糖原和山梨醇转换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从而实现进入滞育、解除滞育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家蚕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以经 7~ 8代孤雌生殖选育初步育成的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及其原两性繁殖系 ,分别与平衡致死雄蚕、常规品种雄蚕配制一代杂种 ,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各组合的生产性能 ,结果表明许多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超过其原系统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 ,若利用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与平衡致死雄蚕组配杂交种 ,将为降低雄蚕品种的制种成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查明家蚕品种资源对微粒子病的抗性水平 ,为微粒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对 138个保存的中系、日系、欧洲系统和多化性系统家蚕品种进行微粒子病抗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 :用ID50 指数表示品种抗性水平的高低 ,ID50 指数最高的品种为最低品种的 18.9倍 ,大多数品种间的ID50 指数较为接近 ;经抗性差异显著性检验 (Q测验 ) ,品种之间抗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少数品种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多数为抗性一般品种 ,少数是抗性较强或敏感品种 ,不同系统表现抗性水平有所差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工诱导家蚕ZZWW型三倍体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探讨ZZWW型四倍体雌蚕在减数分裂中性染色体行为为目的 ,用玉泽的过冷却处理方法诱发的四倍体雌蚕 (ZZWW )与带有伴性赤蚁基因的二倍体雄蚕 (ZschZsch)交配 ,发现有ZZWW型三倍体发生。根据ZZWW型三倍体发生 ,分析四倍体雌蚕减数分裂中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遗传学行为及ZZWW型三倍体蚕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抽提了微 孢子虫的总 蛋白和选择 性分离纯 化了主要 蛋白组 分。对 总蛋白 进行了 酸性 P A G E、碱性 P A G E、 S D S P A G E 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并对 S D S P A G E 结果进行了薄层扫描分析。发现每一样品总蛋白在 S D S P A G E 图谱上均分离出30 多条蛋白带,均有5 条主带,但位置不同,各条蛋白带的相对含量不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中发现各种孢子总蛋白所含的氨基酸种类基本相同,均含有16 种氨基酸,但各种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不同。对主要蛋白组分进行了 S D S P A G E 氨银染色法纯度鉴定、薄层扫描分析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发现彼此之间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证明中国二化种在进化上介于一化种和热带多化种之间  相似文献   

19.
家蚕促产卵剂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促排三号、医用催产素对促进家蚕蛾产卵的效果及试用方法进行探讨。试验证明,前者可提高产出卵经约5%,但因品种而有差异。后者对临产蛾有加速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3,29(2):107-113
从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因素,摄食性的个体差异及其生理原因,摄食性的遗传模式及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总结了有关家蚕食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近进展,探讨了家蚕食性研究在人工饲料育实用化和广食性蚕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