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特优627系宁德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X亚恢627杂交选育的基本营养型组合。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德化县是稻瘟病的重发区,常年稻瘟病发生1万~2万亩,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引进抗病、高产水稻新品种是确保水稻持续增产增收的最经济有效措施。于是2007年德化县引进特优627作中稻试种,2008年示范种植25  相似文献   

2.
<正>特优627系宁德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亚恢627杂交选育的基本营养型组合。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德化县国宝乡是稻瘟病的常发区,根据乡情  相似文献   

3.
Ⅱ优3027是浙江大学核农所等单位选育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表现产量高,穗大粒多,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0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江西、安徽等地作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京福2优70系福建超大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其母本是京福2优A。父本明恢。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于去年引进作中稻试种栽培,在我镇7个自然村28户种植125亩。表现丰产性好。熟期适中,抗性较强。米质较优等特点。现将试种情况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特优627系宁德市农科所用龙特浦A与亚恢627杂交选配而成。该组合2003年在大池镇、2004年在江山乡中试基地参加省中试A组区试、生产试验,在产量、抗性方面表现突出。该组合参加了2003年、2004年中稻中试试验及参加了2005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出特优62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特优627系宁德市农科所用龙特浦A与亚恢627杂交选配而成.该组合2003年在大池镇、2004年在江山乡中试基地参加省中试A组区试、生产试验,在产量、抗性方面表现突出.该组合参加了2003年、2004年中稻中试试验及参加了2005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出特优62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T78优215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78优2155系以优质不育系T78A为母本,明恢2155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质杂交早籼新组合。该组合属基本营养型籼型三系杂交组合,对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为100%,属高抗;米饭食味口感较好;后期耐寒力强,茎秆粗壮,抗倒高产。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促进该组合的推广与科学种植,现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56份来自四川的杂交稻组合对广西稻瘟病的抗性,为合理引进、布局新品种及综合防治稻瘟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岑溪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的56份杂交水稻组合进行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结果】参试组合中,对广西稻瘟病表现中感的组合3份,分别是中优177、川香3号、辐优838,占鉴定总数的5.36%;表现感病水平的组合13份,占鉴定总数的23.21%;其余40份均表现高感稻瘟病,占鉴定总数的71.43%。【结论】56份杂交稻组合对广西稻瘟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且大部分达高感水平,这些组合只适宜在非病区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9.
天优428是本单位以自选野败型优质籼稻不育系天丰A与自选恢复系广恢428杂交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表现具有高产稳产、稻米品质优、稻瘟病抗性强和生态适应性广等的特性,适合华南早晚季种植和南方稻区作后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京福I优527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昕用新的不育系京福1A,与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而成的晚稻中熟优质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怍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自2005年旱季引进种植.表现植株形态好,抗性强,产量高,采质优,增产,增收显著,是适合我县种植的早晚兼用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1.
天丰优628是连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天丰A与自选优质恢复系R628配组育成的高抗稻瘟病的感温型中熟三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在2005年、2006年参加广东省区试和大面积示范种植中均比同类型对照组合培杂双七增产,且高抗稻瘟病、米质较好、适应性广,适合广东省中南、西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该组合于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杂交稻新组合天丰优628选育"获得清远市200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水稻新品种云粳优5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2001年育成的落粒型、细长优质粳稻香米新品系,组合为云粳优2号/云粳优1号。2005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分蘖力较强、综合性状好、稳产高产、米质优良为4级、长粒、有香味、较耐肥、耐寒性强、稻瘟病抗性一般等特点。云粳优5号在各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中综合表现突出、适应性广,适合在1 600~1 900m的海拔气候条件下种植,一般每公顷产量10 050~11 700kg,最高产量达12 261kg,是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Ⅱ优42是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用Ⅱ-32A与镇恢42配组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2005年晚季在我县各乡镇种植,均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56份来自四川的杂交稻组合对广西稻瘟病的抗性,为合理引进、布局新品种及综合防治稻瘟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岑溪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的56份杂交水稻组合进行稻瘟病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结果】参试组合中,对广西稻瘟病表现中感的组合3份,分别是中优177、川香3号、辐优838,占鉴定总数的5.36%;表现感病水平的组合13份,占鉴定总数的23.21%;其余40份均表现高感稻瘟病,占鉴定总数的71.43%。【结论】56份杂交稻组合对广西稻瘟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且大部分达高感水平,这些组合只适宜在非病区引进种植。  相似文献   

15.
天优372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和2004年早造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区域试验,表现高抗稻瘟病、米质优良、早造米质达国标三级、高产稳产、适应性广,2005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T55优627是宁德市农科所用T55A与亚恢627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瘟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松溪县2006年引进在各乡(镇)种植,该组合表现群体整齐、穗大粒多、分蘖力强、丰产性好、熟期转色好,深受农户喜爱.  相似文献   

17.
京福Ⅰ优527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的新不育系京福1A,与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的恢复系蜀恢527配组而成的晚稻中熟优质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县自2005年早季引进种植,表现植株形态好,抗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增产、增收显著,是适合我县种植的早晚兼用的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近十年广西通过审定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的主要病害抗性表现及其发展趋势,为广西感光型杂交稻抗病性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100个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在区试中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平均值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2009年变化范围为7.92~8.75,2010~2014年为6.61~7.50,以2012年最低,为6.61。2003~2014年审定的感光型杂交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没有明显改善,对Ⅳ型、Ⅴ型菌的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33~7.75和7.00~9.00,其中Ⅳ型菌平均值均低于Ⅴ型菌。此外,44个杂交品种由不育系博A与不同恢复系组配而育成,占总数的44%,其他56个品种由其他35个不育系组配而得,占56%。2003~2007年博A系列组合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与其他不育系组合无明显差异,两者变化范围均为8.00~8.75;2009~2014年,其他不育系组合的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平均值均低于博A系列组合。2009年后博A所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指数平均值均高于博ⅢA等35个不育系所配的组合。博A所配组合与博ⅢA等35个不育系所配组合对白叶枯病抗性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近十年间通过广西审定感光型杂交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逐步提高,而白叶枯病抗性基本没有明显改善。在加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同时,还须重视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拓宽遗传基础,提高广西水稻抗病性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水稻品种在生产栽培上的合理布局和品种搭配提供依据,2005年和2006年对贵州省湄潭县部分主栽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湄潭县推广的22个水稻品种中没有表现抗病的品种出现。最好的抗性表现也只达到中抗,其中福优325和川香优6号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2年均为中抗),其抗性比较稳定,可在稻瘟病综合防治中作为抗病品种布局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20.
嘉乐优2号(原名151A/DH32)系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BT型三系杂交粳稻组合。在嘉兴市区试及各地生产试验中表现穗大粒多、耐肥抗倒、稻瘟病抗性强、米质较好、高产稳产、易于栽培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嘉兴及同类生态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栽培技术为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抓好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