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
北方特早熟棉区第4代棉铃虫室外发育进度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特早熟棉区第4代棉铃虫室外发育进度试验报告褚茗莉许国庆田本志赵琦顾兰君赵季秋(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连续3年对棉铃虫在本地区的发生世代调查结果,发现田间(陆地)第4代棉铃虫不能形成完整的世代,进入3龄已大部分死亡,根本形成不了滞育蛹。为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4.
江苏省主要棉区棉铃虫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以在室内饲养的新疆阿拉尔地区棉铃虫作为相对敏感种群,对江苏省个市棉铃虫田间种群进行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泗阳、东台,通州、六合和南京东郊等地棉铃虫对久效磷已产生中等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为12.6-38.6;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认为,滨湖棉区即湘北沿江,沿湖棉区,包括南县,华容,安乡,澧县等,棉铃虫持续发大发生,全年可完整地发生5代,主害代为害时间长,第三、四、五代为主害代。持续发大发笺原因与夏,秋高温干旱,温室效应,棉区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6.
新疆棉区棉花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4年对新疆棉花密度研究,表明南疆中熟棉亚区收获株数控制在21.0×104株/hm2,北疆早熟棉亚区控制在22.5×104株/hm2,特早熟棉亚区24.0×104~25.5×104株/hm2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沿江棉区棉铃虫性诱剂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棉铃虫在沿江棉区的发生特点 ,研究棉铃虫性诱剂的诱杀范围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诱蛾量与诱捕器、气温、发生量、诱芯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诱蛾种类和性比情况 ,探讨在沿江棉区应用性诱剂诱杀棉铃虫技术。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棉区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发展与改进了江苏沿海棉区棉铃虫的综合治理技术。其基础措施包括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冬耕春翻灭蛹;树枝把、性诱剂、灯诱蛾;三代适时打顶,四代及时四清理灭虫灭卵;种植诱集作物,保护利用天敌;喷撒生化制剂。化学防治措施包括二代期禁用菊酯单剂,不用含菊酯的混配剂,四代最后一次药不用含菊酯的复配剂;精心选择药种,科学组合使用;确定启动用药指标,打好第一遍药;产卵盛期全程药控。确定药剂使用剂量;适时终止用药;利用抗性监测,优化药种组合等。  相似文献   

9.
北方棉区棉铃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朝阳为北方特早熟棉区。棉铃虫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是棉花的最主要害虫。近年来连续重发生。1992年为特大发生,使棉花减产50%以上.有的地块绝收。1993—1998年均为偏重发生和大发生。防治棉铃虫已成为棉花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了望江棉区棉铃虫的抗性。[方法]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了望江棉区棉铃虫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90%灭多威悬浮颗粒的抗性水平。[结果]监测结果表明:望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已达到中抗水平,对90%灭多威悬浮颗粒已降为低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10.71倍和1.18倍,其LD50和LC50分别为0.063 2μg/头和115.772 8 mg/ml。[结论]为进一步作好棉铃虫的抗性治理及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田间抗性效果。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GK田、综防田、化防田各代棉铃虫幼虫残虫量比对照田减少81.82%~100.00%,差异极显著。棉花各器官的被害率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田相比,2代棉铃虫发生期棉蕾、棉叶被害率减少92.30%~100.00%,差异极显著,3,4代棉铃虫发生期成铃、幼铃、蕾、花被害率减少35.43%~100.00%,差异显著、极显著。田间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为2代>4代>3代。但3,4代棉铃虫发生期田间幼虫残留量增加,棉花各器官被害率增大,因此还需适时防治棉铃虫。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棉区棉铃虫预测预报方法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沿海棉区棉铃虫的成虫观测方法、查卵方法、发生期和发生量的短期预测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第5代棉铃虫的测报方法和转Bt基因抗虫棉田间棉铃虫的监测方法,建立了棉铃虫预测预报数据库。  相似文献   

13.
研究安徽省棉区棉铃虫的发生动态,探讨它的爆发原因,指出沿江、淮北两棉区棉铃虫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认为食料、雨量和天敌是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抗虫棉对长江棉区棉田昆虫种群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抗虫棉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虫棉对非鳞翅目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 ,初步提出了长江棉区抗虫棉田害虫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蛋白)敏感基线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新疆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蛋白)的敏感基线.[方法]实验采用梯度浓度测定法对新疆8个主要常规棉区的棉铃虫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测得新疆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的敏感基线:平均致死中浓度(LC50)为0.033 μg/mL,范围为0.022~0.048 μg/mL.LC90的值为0.899 μg/mL,范围为0.526~1.333 μg/mL.抗性识别浓度LC99的值为1.020 μg/mL.采集的所有种群都对Bt毒蛋白(Cry1Ac)具有高度的敏感性.95;置信区间方差分析表明,新疆主要常规棉区棉铃虫对Bt毒蛋白(Cry1Ac)的敏感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可作为今后新疆棉区棉铃虫抗性监测的基准.  相似文献   

17.
南疆地区棉田棉蓟马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2~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田棉蓟马的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和以前相比棉蓟马依然是南疆棉花的重要害虫,2002、2003和2004年棉田棉蓟马日最高密度分别为5 328、3 033和3 38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棉蓟马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部主要棉区高密度棉田二代棉铃虫消亡因子主要可以归纳为天敌捕食、寄生、生理死亡、自然损失及人为活动等5个因子.1龄、5~6龄幼虫以及卵是新疆南部主要棉区二代棉铃虫田间自然消亡的主要阶段.各龄期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分别为53.3;、14.93;、10.60;、8.16;、6.69;、4.62;和2.58;.新疆南部棉产区二代棉铃虫总消亡率为97.95;,种群趋势指数(Ι)为8.877 8.单头二代棉铃虫幼虫蛀食蕾数为0.921~14.35,平均4.92个,其数量与棉花蕾、花、铃数量减少率和产量损失呈正相关,综合棉铃虫危害和当前高密度棉花种植的生产成本,其防治指标为102粒卵/百株.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经过近20年的综合治理,取得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缺少系统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岭区农业灌溉设施不完善、缺乏高端农业品种和完整的产业链、岭区空心村现象严重、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等。分水岭地区政府需要根据农业特点,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完善以下措施:构建乡镇发展规划体系;建设农业灌溉系统;打造农业高端品种和完整产业链;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得出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二代棉铃虫复合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回归模型,Y=13.402 32+4.650 75 X1+4.999 563 X2+0.624 735 X12+3.876 875 X22-1.93 X1X2.结果显示:一、二代棉铃虫交互作用不明显,得出每代棉铃虫的为害效应模型,一代Y'1=13.402 32+4.650 75X1,二代Y'2=13.402 32+4.999 563X2+3.876 875 X22.根据模型,制定了喀什地区第一、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