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齿黑粉菌属的稻粒黑粉菌引起的。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值等培养参数,观察这些不同的参数对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孢子在充分吸水、温度24~28℃、光照与黑暗间隔培养12 h、pH值为7左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试验还观察并描述了稻粒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为了建立稻粒黑粉病人工接种体系及研究稻粒黑粉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需要筛选到能够产生稻粒黑粉病的接种体——次生小孢子的培养基。试验还研究了麸皮培养基等7种液体培养基的产孢效果,结果发现麸皮培养基最适合稻粒黑粉菌产生次生小孢子。  相似文献   

2.
腥黑粉菌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利用美国进口的六月禾种了中截获的腥黑粉菌为材料,通过形态观察和萌发生理研究,明确了六月禾腥黑粉菌的形态特征、各冬孢子萌发特性,并将该菌鉴定为菰草腥黑粉菌Tilletia fusca。本文还首次报道了六月禾腥黑粉菌冬孢子萌可以产生多个先菌丝及先菌丝“异常”伸长及分枝均与蔗糖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谷子轴黑粉菌和金色狗尾草黑粉菌引起的症状、冬孢子表面特征的电镜观察,冬孢子萌发及交互接种比较结果,认为谷子轴黑粉菌和金色狗尾草黑粉菌是寄生于同一寄主属上的两种不同的黑粉菌种。现将谷子轴黑粉菌学名更正为Sphacelotheca diplospora(Ell.et EV.)Clint.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自然光照射的条件下萌发较好。用清水浸泡3 d,再用0.025 mol/L盐酸处理24 h能显著促进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以天门冬氨酸和硫酸铵为培养液,它们分别在质量分数为2×10-5时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率最高,分别达81.4%和78.1%。用三唑酮,烯唑醇,包衣杀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冬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它们对冬孢子的萌发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腥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的快速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准确地鉴别形态特征极为相似的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controversaKühn)和禾草腥黑粉菌(T.fuscaEll.AndEV.),是我国进口草种检疫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运用数学判别法,以冬孢子直径、网目数、网脊高度、胶鞘厚度为基本形态指标,在大量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鉴别小麦矮腥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的数学模型。最后,用未参加组建模型的100组数据测试该模型,并做萌发试验核对判别结果,其正确率达到100%,表明该模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进境美国小麦中常携带相当数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增加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同属腥黑粉菌的传入风险。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口岸在进境货物中截获到的腥黑粉菌种类以及在进境美国小麦中截获到的杂草种子种类,总结了进境美国小麦可能携带的腥黑粉菌种类,筛选出4种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近似种,并从冬孢子形态、自发荧光、萌发生理等方面提供了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头翁[Pulsitilla chinensis(Bge.)Regel]黑粉病是近年来辽宁东部山区发生的重要病害.对白头翁黑粉病病原菌(Urocystis pulsatillae(F.Bubak)Moesz)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速度慢且萌发率较低,加入抗坏血酸对冬孢子萌发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该菌冬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0~25℃,适宜萌发pH值为4~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天门冬氨酸,冬孢子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8.
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白头翁黑粉病在辽东山区白头翁栽培田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观察和鉴定。根据冬孢子形态特征,初步确定了白头翁黑粉病病原菌为白头翁条黑粉菌[Urocystis anemones(Pers.)Wint.],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条黑粉菌属真菌。在发病前期合理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4%氟硅唑乳油、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白头翁黑粉病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蜀黍黑粉菌,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米"乌霉",群众称之为长"蘑菇"。瘿,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一、发生规律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吲哚乙酸,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可不  相似文献   

10.
进境黑麦草种子中黑麦草腥黑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广州(1997)和天津(1999)进境的美国黑麦草种子中均发现一种类似中国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小麦印度腥黑粉菌(Tilletia indica Mitra)的冬孢子。其大小分别为28.9-43.7μm和29.2-40.2μm,淡黄色至暗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球形至亚球形,疣状突起常呈钝圆状,表面有脊状突起。检疫中常因其与印腥冬孢子极为相似而引起误诊。经形态学特征观察、PCR分析和PCR扩增产物测序分析,鉴定为黑麦草腥黑粉菌(Tilletia walkeri)。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小麦网腥黑粉菌和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的红外光谱,获得了谱图。两种光谱的差异较大,而同种的光谱则较为相似。光腥的光谱各吸收带的强度均较高,且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好;网腥光谱的强度则较低,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差,酰胺Ⅱ,呈现一个宽斜肩峰。据此,可用于两种孢子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稻粒黑粉病菌自1896年Takahashi命名为Tilletia horrida Tak.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菌物学家对其分类归属意见不一.本文研究病菌胞壁形态结构,根据齿黑粉菌属(Neovossia Kornicke)与腥黑粉菌属(Tilletia Tulasne)的胞壁结构不同特征,认为稻粒黑粉病菌应归为齿黑粉菌属(Neovossia Kornicke).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温度、水分含量、光照条件、p H值对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3~28℃、光照与黑暗间隔12 h、p H值5~7的条件最适合冬孢子萌发;同时,还观察和描述了狗牙根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还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次生小孢子形态及产孢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9种培养基均能产孢,在4%葡萄糖酵母膏液体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多,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次生孢子,带荚膜的次生孢子无活性。  相似文献   

14.
茭白黑粉菌营养菌丝的分离与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黑粉菌冬孢子通过单孢子分离所得菌株,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丝呈梭状,一般1~17个隔,于分隔处可产生1~2级分支或不分支,其上产生担孢子,两端尖锐或略钝圆,大小为1.5~6.0 μm×16.5~225.0 μm.这些形态特征与冬孢子在马铃薯液体中萌发形成的菌丝形态完全一致.此外,梭状菌丝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厚垣孢子,其萌发方式与冬孢子一致.由此,确证了梭状短菌丝是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的营养菌丝.  相似文献   

15.
198 3年在河南省各地调查并采集黑粉病菌1 0 0余份 ,经鉴定 ,它们分属于 3科 :黑粉菌科 (Usti laginaceae)、腥黑粉菌科 (Tilletiaceae)、菰黑粉菌科(Yeniaceae) ;9属 :黑粉菌属 (UstilagoRouss)、腥黑粉菌属 (TilletiaTul.elC .Tul) ,条黑粉菌属 (Urocys tisRabenh) ,轴黑粉菌属 (SphacelothecadeBsry) ,团黑粉菌属 (SorosporiunRud)、尾孢黑粉菌属 (NeovossiaKorn)、叶黑粉菌属 (EntylomadeB…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小麦网腥黑粉菌[Tiletiacaries(Dc.)Tul.]和光腥黑粉菌[T.foetida(Wallr.)Liro.]冬孢子的红外光谱,获得了谱图,两种光谱的差异较大,而同种的光谱则较为相似。光腥的光谱各吸收带的强度均较高,且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好;网腥光谱的强度则较低,酰胺Ⅰ,Ⅱ两带的分离度较差,酰胺Ⅱ呈现一个宽斜肩峰。据此,可用于两种孢子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由于一些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或连续重茬栽培等原因,玉米黑粉开始在玉米生产上发生,而且日趋严重,个别地块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土壤中黑粉菌不断积累增加,加上近年来气侯异常旱涝交替。使玉米黑粉病成为玉米主要病害。1.病原1.1形态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直径为8~20m,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先菌丝)。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梭形的担孢  相似文献   

18.
紫羊茅腥黑穗病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腥黑粉菌是危害禾本科牧草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对我国牧草业和城市绿化业造成潜在威胁。天津动植物检疫局第一次从美国进口的紫羊茅种子中截获腥黑穗病菌。从该菌立冬孢子形态看,寄生在紫羊茅上的腥黑穗病菌的形态特征介于小麦网腥(TCT)和狐草腥黑穗病之间,但从其萌发生理看,该菌与小麦TCT的萌发条件基本相一致。故我们初步将寄生在紫羊茅上的腥黑份菌定为小麦网腥。  相似文献   

19.
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蜀黍黑粉菌,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病原菌为真菌,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玉米瘤黑粉病,又名玉米"乌霉",群众称之为长"蘑菇".瘿,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 一、发生规律 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吲哚乙酸,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可不断引起再侵染.在抽穗期前后30 d内是玉米瘤黑粉病的盛发期,玉米抽雄前后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常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变弱,有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易于结露,以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20.
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茭白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冬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pH为6,该菌在合成培养基上的生长适温为28℃,最适生长pH为6,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的良好碳源,氮源以蛋白胨和天门冬酰胺为佳,菌丝生长需要98~100%的棚对湿度,菌丝体含多种氨基酸,以谷氨酸、精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