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刊92年第三期兰农君的文章《盆景作品命名浅议》,认为潘仲连先生的一盆五针松盆景《听》的命名只能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笔者不敢苟同。据愚所知,潘  相似文献   

2.
“昭彰盆景形神,提领观众入胜”。作为中国盆景的闪光一点,题名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共识。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贺淦兹先生的《风在吼》,赵庆泉先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许介文先生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等等,不但作品形神光彩照人,题名亦炉火纯青,堪称一代风范。但是,我们的另一种现状是:相当一部份作品的题名(包括艺术创作水准)还在低起点上徘徊。这是中国盆景提高环节中不应忽视的一环。下面,让我们剖析几个作品(均见《中国花卉盆  相似文献   

3.
潘明德同志在1990年第二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的《根艺作品中的‘神’》一文中,提出如何领悟和表露神韵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如何表露“神”这一方面作些探讨,作为潘同志“神”说的一点补充吧!  相似文献   

4.
读了第8期《我的一点建议——致杨正雄先生》一文后,很想说几句,与恒辉先生商榷,并与盆景界同仁共同探讨。一、恒辉先生说杨先生的榕树盆景“气势过于稳重,从内涵上看更接近日本的盆景作品,而缺少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飘逸与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最近我无意间读到贵刊1986年第三期上潘仲连先生撰写的《如何开拓盆景的艺术境界》。这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盆景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看到一双手,那是一双农民的手,粗糙、笨拙,长满了老茧,但就是这双手,为中国盆景界创作出了一盆盆出色的名作,从“刘松年笔意”到“如云飞渡”,再到“初夏”、“岿然”……都以独具的创意使中国盆景增添了一盆盆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我国盆景名家、杭州花圃工程师潘仲连先生。  相似文献   

7.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8.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9.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冯蜂鸣先生撰写的《宁静清新、幽雅温馨——赏盆景作品一幅》(见1995年2期)后,总觉得不是滋味。冯先生首先肯定“这是一件典型的组合盆景作品”,这足以证明冯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特殊艺术——中国盆景,应有的主观审美力,还不完备。因为冯先生还不够了解中国特有的文人写意性的组合盆景具有多方面严格要求,并非可以随便凑合,它应该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移情化了的艺术再现”。然而作品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用盆不当,盆边太宽,如  相似文献   

11.
去年,盆景艺术家潘仲连先生提出了研究盆景的优美与壮美问题,这对我们深入认识盆景艺术本质、开拓我们视野很有意义。关于“优美与壮美”的提出,这已超越了以往多年来对盆景艺术分为“海派”、“岭南”等多种派别的区域性认识,为我们从盆景本身的特性上认识一盆一景的艺术风格开启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悬崖式松树盆景《胜履平川》(见《中国花卉盆景》2002年5期封二),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潘仲连先生的作品,其造型犹如云崖上飞流直下的瀑布,气势磅礴,令人惊心动魄。有歌唱道:“人从高处跌落,往往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悬崖松树身临险境,豪气凛然的形象和瀑布有异曲同工的神韵,同样堪称“人的榜样”。作品题名有力地点明了这种勇于挑战艰险的英雄气概。《胜履平川》造型的艺术特色是:树根虬曲苍劲,运动方向合理,力扎崖缝,咬定青山,牵拉着跌落的树体;树干一弯而下,没有反向曲折,没有赘生结构,顺当利落;向深渊下探的两个主枝,协同一致,平行长驱,动感强烈。  相似文献   

13.
学会写标题是盆景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因为在一般的新闻业务中,制作标题主要是报纸编辑的工作,可盆景的标题却非作者自已敲定不可!因此。给盆景制作标题,轻视不得。如潘仲连的《一介匹夫》,赵庆泉的《八骏图》,花汉民的《饱览人间春色》等等。标题所起的作用,除了精炼概括、明确主题大意外,更起一种欣赏导向的作用。但是,盆景标题制作不能太具体、太明确,现实针对性要尽量弱一些。如《一介匹夫》倘改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显得浅露丁;《八骏图》也不能题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或者《林茂草肥马儿壮》。有件作品(在贵刊登过照片和文章)叫《家多小水电》,针对性实在强烈得无以复加。如改成《夜明珠》该多好呢?观众会再三品味、寻觅。而当时,我们记得,一见标题,就不想再去探胜,因为已知“内有小水电”了。作者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盆景》九四年十二期30页上刊登了黄金甫先生的一件盆景作品照片《反悬崖榕树盆景》。笔者审视良久,思考再三,竟弄不清个所以然来。首先,“反悬崖”一词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悬崖式盆景源自大自然中生长在悬崖陡壁上的树姿,配以高筒盆,即为悬崖之意。此式形象生动、符合自然之理,早有定论,这何能取“反”之?又如何反之?  相似文献   

15.
在盆景里边放上一对鸭子,点缀点缀树石,饱和一下盆面,这恐怕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可事实并非均是如此。伍宜孙先生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见贵刊1988·4插三)的作品里,用了六只鸭子;还有景名为《春江水暖》(选刊浙江科技出版社《盆景艺术与欣赏》一书,以下简称《春》)的一件盆景作品,竟用了十二只,悍然突破传统界定的数量与范围,亮出一个崭新的视野,怎能不引起人们的一点兴  相似文献   

16.
拜读余寒同志《师法造化回归自然——浅议配件的合理应用》一文(1996年7期《中国花卉盆景》)特别是文中指出冯舜钦先生的《独钓寒江雪》的瑕中之疵一节,使我陷入了沉思:1992年秋,在南京举行的一次盆景盛会上,我和余寒同志都曾聆听过冯先生的雪景专课。对冯先生的成名之作评首论足,似有不恭之嫌。但余寒同志为艺术而不避嫌,也就引发了笔者的话题:以古诗词句题名或再现古诗词中之景,必须理解原作,开掘内涵,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勿容置疑,在诸多以钓叟作配件或题名与“钓”有关的盆景作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独钓寒江雪》了。该作曾数次修改。故有几种不同的照图。《中国盆景佳作赏析与技艺》收录的为其一,马文其  相似文献   

17.
很早以前就目睹过潘仲连大师的《草书》黑松作品,当时就觉得风姿力骨,清俊洒脱,美意至深。但未深究其魅力所在,如何能给人留下这般深刻印象。时下,读了《潘仲连盆景艺术》一书(以下简称“艺术”),使人眼睛一亮。这是近年来介绍盆景艺术理论与实践且与大师生境行艺相结合、启迪人思,了解大师创作生境与心路,展示盆景创作、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不平凡经历的著作,是一本值得细读玩味的好书。读“艺术”,你就会了解大师的性情与志趣,大师的学识与探索的精神。书中有许多我们要学习、要追求的最真实的东西,做人  相似文献   

18.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曾陆续发表过不少黄彪远制作的盆景作品,手法十分简洁自然。在拍成摄影作品时,加上光与色的运用,使盆景又展现出另外一些特有的内涵——本文题名赏黄彪远的摄影作品而非赏其盆景作品用意就在于此也——笔者手头正好有张黄先生拍摄的题名《静夜》的作品,看着这张照片,一股清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卉盆景》推出作品,让读者赏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求盆景作者、读者、评点者共同提高的“点子”,既新颖又实在。跃跃欲试之下,我想对这些作品逐一分析,侧重于提出不足和如何改进上。对某些常见“病”则顺便扯远一点,略加借题发挥。当然,个人见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硕果》的不足处:一、枝片布局不够合理。干的横卧和飘出盆外表明这是“临水式”盆景,向左大回转的两个主片却呈现了“逆风式”特征。就“盆景”的概念而言,“临水”与“逆风”正好是对立并无法统一的。临水必然低洼,树既卧,作用于它的风力就小,因而不存在树枝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