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1988年调查,黑龙江省红兴隆农管局甜菜心腐病发生面积达13140亩。而五九七农场发病面积最大,达5001亩,占该场甜菜收获面积的30.4%。甜菜发生心腐病可使块根减产10%~30%,含糖降低0.5~1.5度。由于病根积累了较多的有害氮,严重的影响了制糖生产。本文仅就甜菜心腐病发病原因及对策简述如下。发生时期及病状经对垦区几个农场部分地块观察,甜菜心腐病于7月上旬始见,到7月中旬以后叶柄倒伏,并分布许多凹陷的长条黑斑,有时叶柄基部出现黑色梯形裂痕;叶片卷缩,外  相似文献   

2.
甜菜根腐病     
在过去两年里,甜菜种植区出现了很多病原菌侵染现象,严重影响了甜菜的产量,本文将着重叙述甜菜根腐病的一些主要类型,这将有助于甜菜生产的发展。镰刀菌根腐病镰刀菌给甜菜种植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病原菌可使甜菜死亡,它主要发生在比较干旱的7月。它的严重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甜菜生长的早期和水分缺乏程度。通常明显的症状是,在根的颈部和肩部出现大范围的黑色或黑棕色,但切开之后看,尾部比较少.这种症状是由真菌—黄色镰刀菌(Fusariumculmorum)侵染所引起的。在实验室培养,这种  相似文献   

3.
描述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基腐病的症状,遵循柯赫法则获得致病菌株,通过对致病菌株的形态学测定,将引起龙眼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鉴定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rtorum(Cebert&Cohn)Schroter]。龙眼作为恶疫霉的寄主,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帚梗柱孢霉(Cylimdrocladium sp.)的致病力较弱,是龙眼基腐病的次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甜菜心腐病是属于非侵染生理性病害。是由于植株生理缺硼所致。其发病因素主要有:一是由于土壤pH值偏高,使土壤硼释放受抑;二是由于天气干旱少雨,土壤含水量低,使土壤中碳酸盐浓度增高,也会使硼元素释放受阻;三是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对硼元素有吸附作用。等等诸多因素,引起了甜菜心腐病的发生。据调查,甜菜心腐病在黑  相似文献   

5.
甜菜心腐病为甜菜生理性病害,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甜菜冬种区均有发生,根据1978年在广西蒙山县调查,一般发病率为10—20%,发病严重地块可达60%左右,使块根减产10—25%,含糖降低0.4度(锤度)。甜菜心腐病在甜菜苗期即开始出现,当植株生长到4—5对真叶时,心叶生长缓慢,变红褐色,叶片比健株短小,最后心叶和生长点变成黑褐色,周围叶片保持正常的绿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小麦普遍出现基部叶鞘腐烂、叶枯等症状,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明确病原菌,对病株进行组织分离得到1株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微结节霉属真菌(Microdochium nivale)。利用PCR技术对病原菌的核糖体间隔转录区域(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比对发现与M.nivale的同源相似性为99%。经致病性测定,确定M.nivale为引起小麦基部叶鞘腐烂、叶枯等症状的病原菌,结合先前报道称之为雪腐叶枯病。  相似文献   

7.
绿豆炭腐病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异名为Rhizoctonia bataticola)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侵害多种植物的毁灭性最大的病原菌之一。在这些地区经常出现的高温和干旱条件有利于这种病害的发生。这种病原菌引起的最常见的病害是炭腐、根干腐、萎蔫、叶枯、  相似文献   

8.
黑腐病是茶树茎叶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茶丛被侵染后,当年产量便蒙受损失,最高损失达50%以上,若连年发病,则会造成部分枝干,甚至整丛枯死。此病曾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印度茶区流行,印尼、斯里兰卡、日本亦有发生。国内最早报导出自海南岛,一般皆谓除海南外,国内其它茶区未见有本  相似文献   

9.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是我国新上升或新出现的两个水稻后期穗部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耕作栽培制度及肥水管理的改变以及品种(组合)的更替,两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穗腐病和穗枯病病原菌有色,可产生毒素,不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还导致稻米品质降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穗腐病和穗枯病在发病时期、发生部位和危害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综述了两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危害状况、病原菌生物特性和毒素研究以及防治方法,提出了研究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甜菜黑脚病病原、症状及药剂防治研究开始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各地导致甜菜黑脚病的病原菌不同,药剂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特别随着品种的更新,耕作水平的提高,农药长期使用带来的致病菌抗药性的产生,生态系微妙的变化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黑脚病病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药物的防治效果不稳定,黑脚病的发生为害仍很猖獗。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黑脚病病原、症状及药剂防治作进一步的研究,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有色二孢属菌颈腐病(有色二孢属菌病,颈腐),在美国南部花生产区间隔性的严重发生。据报导南非、澳大利亚、委内瑞拉、以色列都有此病发生。这种致病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腐生或寄生在多种作物上。D·gossypina能使花生种子产生病害(种仁内部病变),亦可侵染柑桔、甘薯、桃、紫苜蓿、茶。 Garren与Wilson在未鉴定病原前定的普通名称叫“颈腐”(Collar rot)。他们认为是一种真菌所致的病害。他们认为冠腐病不是美国花生的主要病害,颈腐病在前几年已有发生。1965年美国花生因颈腐病和冠腐病减产1%。报导说,严重的地方减产25—50%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木麻黄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木麻黄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二孢假芝[Amauroderma subresinosum (Murrill) Corn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黑暗可以促进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 ℃,最适pH为6.0,蔗糖和大豆蛋白胨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3.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 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 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 spp.),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和黑附球菌(E. 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甜菜根腐病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根腐病在黑龙江省甜菜产区发生比较普遍,尤其在老甜菜区发生更为严重,危害程度也更大,一般可造成甜菜减产10%~40%,个别地块甚至绝产。1 症状类型及发病规律甜菜根腐病是甜菜块根在生长期间,受多种真菌和细菌分别或混合侵染造成的,使块根组织腐烂、变褐。因侵染的病原菌不同,产生的症状亦不相同,常见的有以下4种类型:1)镰刀菌根腐病。病菌由伤口侵入,病部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的病斑,以后逐渐向块根内部扩展,破坏块根的薄壁组织、筛管和导管,损害了甜菜的输导组织,使病部变褐,后期块根呈干腐状,内部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垂柳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定、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认引起海南垂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 trogii(Berk.)Bondartsev&Sing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光照可以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4℃,最适p H值为6.0,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6.
国外甜菜根腐病发生种类及防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根腐病为世界上种植甜菜国家的重要病害,多数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分布于苏联、日本、美国、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维多利亚、摩洛哥、苏格兰、朝鲜、印度等国家,发生比较普遍,个别地区为害十分严重。西欧、北欧一般较少发生。六十年代初期,美国因甜菜根腐病每年一般可减产5%;早在三十年代,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第一年种植甜菜就因镰刀菌根腐病为害产量损失达15—20%;1963年摩洛哥境内的甜菜菌核病普遍发生,产量损失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棉花苗期发生的病害约有十余种,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重要的一类是引起烂种、烂芽、茎基腐和根腐.常见的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其次为猝倒病、枯腐病等.主要发生在子叶期至二叶真叶期.由于根茎过于幼嫩,抗病能力弱,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烂;另一类以为害子叶、真叶及茎部为主的茎枯病、疫病、黑斑病、轮纹病及苗期枯萎病等.对生产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前一类.  相似文献   

18.
花生黑腐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为明确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黑腐病害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害的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ola。8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戊唑醇EC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12 μg/mL;300 g/L苯甲·丙环唑EC、29%吡萘嘧菌酯SC、25%咯菌腈SC、15%吡唑嘧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花生黑腐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10 μg/mL;30%精甲恶霉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76.71 μg/mL。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花生黑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甜菜苗期病害病原种群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各主要甜菜种植区的996份病样中分共分离出613个菌株,其中茎点霉、镰孢菌、丝核菌和腐霉菌分别占总数的32=14%、28.06%、14.85%和1.96%,此外链格孢、毛霉和细菌等出现频率较低。所有茎点霉菌株均为甜菜茎点霉(Phoma betae)。镰孢菌鉴定出10个种,以匣病镰孢(Fusaniun solani)、尖孢镰孢(Foxysporum)为主,分别占镰孢菌总数的31.9%和30.23%。丝核菌中以立枯丝核菌AG-4为绝对优势种群,而双核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AG-2-2出现的频率低。腐霉菌中以瓜果腐(Pythium aphanidermatum)为主。致病性测定和寄主范围的研究表明,立枯丝核菌AG-4、瓜果腐霉、甜菜茎点霉、茄病镰饱和尖饱是甜菜苗期的主要致病菌,且寄主范围广。这些结果在新疆多为首次报道,对甜菜苗期病害的防治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区分花生叶腐病、纹枯病、立枯病和果壳褐斑病症状特点,并了解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对花生的为害和发病规律,采用PDA、WA培养基分离及纯化病原菌,显微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涂抹和菌饼法接种测定其致病性,并通过菌丝融合群和r DNA-ITS同源性分析研究了不同病原菌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纹枯病菌和立枯病菌菌丝粗壮,平均直径6.8~9.4μm,多核,无锁状联合,近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分枝不远处常伴有分隔,具典型的立枯丝核菌R.solani特征。但三种病菌菌株之间没发现菌丝相互完全融合现象,表明它们并不相同。菌丝融合群和分子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花生叶腐病菌是AG-1-IA,花生立枯病菌是AG-1-IC,花生纹枯病菌是AG-4;而花生果壳褐斑病菌为双核丝核菌,具体种类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