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烟后稻塑盘旱育秧,它具有出苗成秧率高,秧苗素质好,抛栽后表现发根力强,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增产增收的优势特点。在育秧技术上应掌握培肥、精播、细管、化控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烟后超级稻抛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烟稻轮作和抛秧的特点,提出了烟后超级稻抛栽要因地制宜,选好稻种,合理安排播种期,采用塑料软盘培育壮秧,合理的抛栽密度,促控高产群体生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是三明市近10a在中海拔种一季有余,种二季不足的稻区新开发的一种稻作制,每667m2产量可比单季稻增产200kg左右。水稻软盘育秧抛栽具有秧苗白根多,抛栽后发根快、起苗早,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支出、增加单位产量的特点。1995年三明市将水稻软盘育秧抛栽技术应用于再生稻生产,获得增产增收的效果。为进一步明确再生稻采用软盘育秧抛栽与手插秧在栽培技术上的不同,该站1998年着手进行抛秧再生稻丰产栽培综合因素研究。1999年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安排验证、示范、应用。经2a的试验、研究、应用、初步形成有别于原手插秧再生稻的…  相似文献   

4.
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成穗率、有效穗数有显著的影响,以每公顷抛栽33.0万~34.5万蔸最好,不同的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早稻以每公顷抛栽33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每公顷抛栽34.5万蔸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方暖湿稻区的生产实际,对日本原正市先生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进;采用阔畦地膜打洞平镇育秧方式及双膜平铺保温育秧方式,放开秧龄手拔秧带土移栽,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实行宽行窄减本稀植或稀抛,配套运用“基穗法”施肥、超前控蘖技术等,形成南方稻区普遍适用,既简便省力又高产高效的旱育稀植技术及无盘旱育抛栽技术。  相似文献   

6.
方蔚航 《中国稻米》2008,14(2):67-68
笔者对超级稻国稻6号在前作为油菜的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秧龄,不同抛栽密度及高产攻关的免耕抛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前作为油菜条件下,国稻6号在龙游种植的适宜秧龄为15~20d,适宜抛栽密度为1.5-2.0万丛/667m^2。并总结出了国稻6号油菜茬免耕抛栽的主要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淮北稻区应用密孔塑料软盘小苗抛寄与肥床旱育两种方式育秧,易培育适应本区高产需要的大苗壮秧。两种方式培育的秧苗在大田抛栽,不仅省工省力,且产量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8.
1996~1999年,选用湘早籼19号等供试材料,在湖南安化等地进行了软盘育秧、旱育秧和湿润育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壮秧营养剂培育水稻秧苗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达。干物质增加,苗期病害减少,成秧率增加,抛栽大田后能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产量,施用壮秧营养剂是水稻抛秧、旱育秧、水育秧培育壮秧、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刘大锷 《作物研究》2013,(5):515-518
介绍了桃源县双季稻软盘集中育秧的规模与效果。软盘育秧抛栽的优点:省工、省力,有利于缓和季节矛盾;节省秧田;有利于早生快发,增加分蘖成穗,促进大穗形成,从而达到水稻的稳产、高产。总结了桃源县双季稻软盘集中育秧抛栽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Ⅰ优77春制母本抛秧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Ⅰ优 77 春制母本进行了塑盘育秧抛栽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塑盘育秧抛栽具有早生快发、有效穗多、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人工栽插、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三种不同栽培方式观察南粳9108的生育特性和产量表现。不同栽培方式下南粳9108的全生育期天数依次为人工栽插人工抛秧机械插秧,主要是由于营养生长阶段明显缩短。产量表现上,人工栽插比机械插秧高10.53%,人工抛秧比机械插秧高8.79%,产量结构上主要是人工栽插和人工抛秧的穗粒数较高。相比较而言,机械插秧比人工栽插和人工抛秧的分蘖群体增加晚、高峰苗出现时间迟、单位面积穗数高、穗粒数少。从南粳9108生育期表现上,三种种植方式都可以在睢宁地区应用,其中人工栽插和人工抛秧方式较为适宜,机械插秧方式下成熟期较晚,不利于后茬小麦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12.
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高抗的常规超级早稻新品种。诸暨市于2009年引入进行试验示范,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好、增产潜力大的特点,成为全市早稻主推品种。经2011-2013连续3年的直播精确定量栽培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完善了中早39直播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培杂泰丰和华优86为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源库及产量随移栽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均有随移栽密度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有效穗数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提高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稻抽穗至成熟期的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衰老速度均无不良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超级杂交稻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和库容量均有随移栽密度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提高移栽密度虽然增加了粒叶比,但同时增加了鞘粒比,因此库容有效充实度在各种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超级杂交稻产量与茎鞘重、鞘粒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齐穗期的叶面积和粒叶比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了水稻在当地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分析了本溪地区发展优质米水稻的自然资源和品种上的优势,着重分析了栽培技术优势,同时提出了选用优质品种、适时播种、适期早插、壮苗稀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草害、合理灌溉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种,介绍了超级稻沈农265在辽宁省盘锦地区表现的主要性状及生育期。产量834.5kg/667m2,比辽粳454—18、辽151、辽优7号等高180kg/667m2。总结了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水层管理及病虫防治等方面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旱育长秧龄抛栽水稻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两系杂交水稻田两优402和培两优特青为材料,研究了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旱育长秧龄抛秧栽培可以明显提高N、P、K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尤其是前期、中期。旱育长秧龄抛秧齐穗后单位面积穗干物质和N、P、K增量大,但茎叶运转率低,穗部所占总量比例小,N、P、K的生产效率低。旱育长秧龄抛秧抛入大田后分蘖早、快、足,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与颖花量多,能够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7.
以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和华优86为材料,在旱育秧和湿润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专用壮秧剂对超级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剂可显著提高超级杂交稻旱育秧的成秧率和出叶速度;不论是湿润育秧还是旱育秧,壮秧剂对秧苗均具有显著的矮化作用,并可显著增加秧苗的茎基宽、单位高度干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壮秧剂还可明显提高旱育秧秧苗的抗逆能力,秧苗叶片的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机插秧技术秧龄适应期短、栽插后秧苗植伤大等技术问题,突破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发展的瓶颈,本项目开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该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体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机插秧高效精准机械化作业优势,集成创新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精准对位播种、秧期综合管理和高速机械栽插等关键技术。水稻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盘突出了水稻钵苗的技术特点,创新了育秧盘结构,在低播量条件下所育秧苗上毯下钵,素质高,有效延长了秧苗适宜机插时间,减少了栽插时秧苗的根系损伤,栽插后几乎无缓苗期;2ZBL-400型水稻育秧生产线解决了低播量和精准对位育秧播种的难题;应用秧期综合管理技术培育合格秧苗是实现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关键,育秧方式采用旱育秧技术模式;水稻大钵体毯状苗在机插时要求插秧机进行按钵取苗,对现有插秧机的横向和纵向送秧机构进行简单的改进设计就可以满足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已经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了广泛试验和示范推广,具有缓解茬口紧张、降低生产风险、促进农药减施、增产效果明显等优点。该技术有效缓解了双季稻区、稻麦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机插秧造成的水稻生育期不足难题,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不同栽插密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2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穴)/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11与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6号为材料,比较不同基本苗数对早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基本苗6~8苗/穴时,每穴茎蘖数明显多于1~4苗/穴处理,且能更早达到分蘖高峰。(2)分蘖期叶面积指数与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而在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基本苗数均呈负相关。(3)成熟期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均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杂交早稻地下部分干物质量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4)产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有效穗数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变化趋势相反,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移栽苗数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可能较大。(5)随着移栽苗数的增加,杂交早稻产量的最大增长幅度没有常规早稻的大,有效穗数也呈现相同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每穴插3~5苗是获得早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