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用抗生素的应用已有50年的历史,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为开始阶段,抗生素人畜共用,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类等;60年代后,人们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和抗药性的传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研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质粒将抗药性传递给同种的细菌使其产生抗药性或遗传给后代,因此,提出将饲用抗生素与人用抗生素分开,以免对人类健  相似文献   

2.
饲用抗生素被认为是20世纪畜牧业生产最伟大的生物技术,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自从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金霉素对猪有促生长作用以来,国外把抗生素广泛作为抗菌、促生长剂应用到饲料中。抗生素在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畜禽生产率,满足人类动物产品需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抗生素在动物体内和动物产品中的残留,同时,抗生素经动物代谢后在环境中的残留破坏了生态环境,以及这种残留加速耐药菌的产生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从60年代开始,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抗生素作为饲料促生长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但广泛应用尤其超标使用所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抗药性以及动物的二重感染,严重影响畜禽健康状况,影响畜禽产品的质量及其安全性,还会导致人类体内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进而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生产无抗生素残留的畜禽产品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试验采用放养三黄鸡为试验动物,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饲喂添加3%中草药饲  相似文献   

4.
兽用抗生素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物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体内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残留的抗生素和耐药菌株又可经食物链转移给人类,从而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本文综述了滥用兽用抗生素对动物和人类的危害并提出控制对策,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王丹 《饲料与畜牧》2014,(10):61-62
<正>近年来,饲用抗生素频繁使用,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机体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产生耐药性,并且在畜产品中产生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类的健康。"猪漂流"、"速生鸡"等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抗生素造成的危害已经达成共识。微生态制剂、抗菌肽、酶制剂、酸化剂、寡糖、植物提取物等抗生素的替代品应运而生。文章  相似文献   

6.
动物微生态制剂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研制,用于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的一种活菌制剂,可作为动物治疗药物或饲料添加剂使用。人们通过对化学药品残留和细菌抗药性的深入研究,发现化学药品,特别是抗生素作为治疗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产生了较大的副作用:首先是抗生素在灭杀致病菌的同时,也灭杀了对机体有益的生理性细菌,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导致幼畜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加。另外,长期饲喂抗生素致使动物体内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对人富有害。而使用微生态制剂则无此忧虑…  相似文献   

7.
<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饲用抗生素被广泛地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及维持健康,抗生素工业的兴起也极大的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然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有害菌种抗药性及抗生素残留将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禁止在畜牧生产  相似文献   

8.
饲用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用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尤其是抗生素促长剂的滥用,导致动物体内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不断增强。耐药性细菌及其耐药基因会在动物、环境、人体之间水平传播,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限制饲用抗生素的使用。研究表明,抗生素促长剂停用后,畜禽体内及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显著减少,相应地人体内耐药菌携带率亦随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饲料中添加抗菌剂,实际上等于给动物持续低剂量口服用药,动物机体胃肠道长期与药物接触,造成肠道耐药菌不断增多.耐药性也不断增强.人们不仅在动物和人体中分离到相同的耐药细菌,而且发现动物源细菌和人体细菌,甚至不同菌种中携带有相同的耐药基因.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耐药性细菌有可能随动物产品进入厨房和餐桌,进而传递给人,或将耐药基因传递给人病原菌.有些细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一旦在动物体产生了耐药性,此类细菌再感染人时,抗生素治疗效果会大大降低,甚至失败.因此,动物细菌耐药性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其与人类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已有50多年的应用历史。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近年来,导致人类和动物感染耐药菌的问题愈显突出。有些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之严重,以至于针对该病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在饲料中添加亚治疗剂量的抗生素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动物采食含抗生素的饲料后生长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抗生素长期广泛的使用,其弊端也逐渐的被人们重视起来,比如导致动物胃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导致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等问题,给人类的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目前很多国家明令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欧盟于2006年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将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2.
据90年代全国疫病普查统计,畜禽传染病202种,(细菌病111种,病毒病80种,真菌病11种),寄生虫病23种。因此,畜禽饲养全过程都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于是导致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和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美国动物用抗生素每年约在8000吨,而我国动物用抗生素保守估计也在3万吨左右。毫无疑问,抗生素大量使用于畜禽不但会造成病原菌的耐药性,而且直接导致人类灾难性的后果。 目前病原体的耐用药性急剧增长。据宁宜宝介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应用抗生素在动物体内产生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世界各国对饲用抗生素在种类、使用方法、剂量、配伍及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等方面都做了严格限制,并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和推广。益生素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在养猪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现就目前  相似文献   

14.
<正>自发现抗生素以来,在动物疾病治疗、促进生长等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由于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滥用,导致药物残留及抗药性等弊端逐渐凸显,并且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绿色无公害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研制已成为科研人员新的研究方向。试验以罗斯308肉鸡为研究对象,比较枯草芽孢杆菌J-4菌株和饲用抗生素硫酸新肥素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寻找抗生素替代品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  相似文献   

15.
新型饲料添加剂——木寡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饲用抗生素在保障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面效果明显,给畜禽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饲用抗生素所带来的抗药性和有害残留等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措施,严格控制抗生素作为  相似文献   

16.
1 抗生素及其添加剂不规范使用的危害 长期给药会导致药物在畜禽体内积蓄,使细菌对药物的抗药性逐步增强,以致某些抗生素的疗效降低,尤其是长期不按规定终年拌饲抗生素添加剂,当药物有效剂量不足且长期应用时,细菌逐步产生适应环境、改变代谢途径、消除药物影响等变化,进而产生抗药性,这时细菌不仅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类药物变得不敏感,而且还会给畜禽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卫生安全越来越关注。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安全,其中畜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显突出,不仅关系到动物安全和生产效率,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1危害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造成抗药菌株的扩散、蔓延,而且可以使某一特定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天然无毒,具有促生长、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血糖等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且其成分多元微量而不易在动物体内形成残留,而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等,不仅细菌产生耐药性,还会造成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而且抗药性细菌,通过排泄、剩余草料等造成环境污染,以及通过食用动物肉与产品,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养禽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常用抗生素来抑制或杀灭消化道内的有害微生物,以提高其生产性能。但是,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有副作用,如导致禽体内菌群失调,产生抗药性以及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国家已经越来越多地禁止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微生态  相似文献   

20.
益生素与有机酸对肉鸡生产性能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抗生素作为畜禽生长促进剂,在抗菌促生长的同时,也抑杀了动物体内的有益菌,破坏了肠道微生态平衡,出现菌群失调现象,导致动物对病原菌的易感性。抗生素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不安。因此,人们对能克服抗生素种种弊端,无污染、无残留、无抗药性的益生素和有机酸等生长促进剂日趋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