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吸浆虫在河北定兴县危害严重小麦吸浆虫分为两种,即小麦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均属双翅目、瘿蚊科,分布于全国麦区。小麦吸浆虫是世界性的一种重要害虫,1994年在河北省定兴县发生面积达1300多hm2,严重地块减产9成,一般减产2~3成,危害之重,在定兴...  相似文献   

2.
赵瑞 《植物保护》1985,11(3):51-51
小麦红吸浆虫在五十年代是宁夏小麦的主要害虫,由于推广土壤施药,改革耕作制度及抗虫品种等综合措施,七十年代已基本控制危害。但近年又回升,1983年贺兰县调查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5.9%。  相似文献   

3.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危害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县一些乡镇部分麦田发生严重危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一情况,为搞好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工作,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自1984年开始至1987年对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分布与危害小麦吸浆虫是小麦毁灭性害虫,在我省为害小麦的有麦红吸浆虫 Sitodidlosis mosella-na(Gehin)和麦黄吸浆虫 Contarinia tritici(Kirby)。早在解放前,我省关中一些县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1954年全省有50多个县1106个乡,发生面积400—500万亩,受害麦田一般损失20—30%,严重的达80—90%,损失惨重,当时武功一带流传着“走下代家坡,大麦还比小麦多,早起吃的大麦仁,中午又把麦仁喝,晚上揭开锅,还是小麦他大哥(大麦)”的歌谣。经过大力防治,五十年代中后期基本控制了危害,30余年来基本未造成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小麦吸浆虫化防效果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敬  陈信周 《植物医生》1996,9(6):10-11
小麦吸浆虫化防效果分析与评价李敬,陈信周,朱颖钊(河南省汝州市植保站467500)我市为小麦吸浆虫的老发生区、重发生区,近两年发生危害有所回升,为搞好此虫的防治,我们对现行的化防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对策。—、化防效品调查1、播前施药每亩使...  相似文献   

6.
小麦吸浆虫化防效果分析与评价李敬,郭超,温丙林(河南汝州市农技中心,467500)我市为小麦吸浆虫的老发生区重发生区,近两年发生危害有所回升,为搞好此虫的防治,我们对现行的化防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对策。1化防效果调查1.1播前施药每亩使用...  相似文献   

7.
用相对定级标准鉴定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予元 《植物保护》1989,15(6):33-33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根本途径。据5、60年代和近年来有些地区的经验,在大面积连片种植抗吸浆虫小麦良种的地方,可以不采用药剂、栽培等防治措施,做到基本免受此虫的危害,并使其残留虫口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8.
河南温县是小麦高产县,对防治小麦吸浆虫有较好的经验和基础。早在1956—1959年连续4年进行成虫出土期喷粉防治;1970—1973年又连续4年推行六六六土壤处理,防治秋播期地下害虫,对控制吸浆虫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1972年出现了吸浆虫最早的回升信号;1975年局部麦田暴发。在番田公社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其种类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在宿州市发生的主要为麦红吸浆虫。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市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通过推广应用抗虫品种和六六六药剂处理土壤等措施,在短期内基本控制了为害。70年代后期因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抗虫性能差,以及1983年六六六停止使用后放松了防治,致使1985年小麦吸浆虫暴发成灾。仅本市埇桥、灵璧、泗县3个县(区)当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就达11.23万hm2,占3县(区)小麦种植面积的46.6%,产量损失4186.7万kg。经过1986、1987年连续开展综合防治,基本控制了为害。近20年来,该虫一…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8%乐斯本乳油于小麦吸浆虫蛹期土壤处理对小麦吸浆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50ml/666.7m2用量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吸浆虫的危害 ,粒被害率比对照降低 85.24% ,防效达88.45%,适宜在春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麦吸浆虫是我国北方麦产区发生危害较重的一种害虫,最近几年又有所上升,但我省曾先后多次在全省范围内普查,一直没有发现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危害。1990年在我省鱼台县罗屯乡首次发现小麦吸浆虫后,经全省普查,在济宁、枣庄、德州三市地的9个县(区),即:济宁郊区、嘉祥、鱼台、金乡、滕州、峄城、薛城、枣庄中区、乐陵县市区,查到有吸浆虫的发生,发生面积50多万亩,估算因其危害,全省的损失小麦2 700万 kg。最重的鱼台县有3 000亩小麦减产在90%以上,全县16万亩麦田加权平均每亩损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小麦吸浆虫严重回升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吸浆虫在河南省已知2种,即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其中小麦红吸浆虫分布广,为害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将该虫列为要求定期消灭的病虫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该虫在本省已出现过3次大发生,2005年又在全省大面积严重回升和为害,已成为影响本省小麦安全生产的一大障碍。1河南省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历史回顾1.11949年以前早在1884年本省内乡县就有小麦吸浆虫为害的记载,1936~1949年方城、镇平县亦有报道。1.21950~1969年1950年小麦吸浆虫在南阳等地的19…  相似文献   

15.
汪大泽 《植物保护》1987,13(4):53-54
小麦吸浆虫是我省小麦最严重的害虫。主要危害区在沿淮、淮北及淮南部分沿河湖的低湿地带。1950年阜阳地区小麦受害减产达1亿多公斤;1955年寿县、霍邱等县30万亩小麦受害减产过半。50年代中期,经采取种植“南大2419”等抗虫品种为主的防治措  相似文献   

16.
小麦吸浆虫正在回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鸿钧 《植物保护》1985,11(1):17-17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毁灭性害虫,五十年代在我国曾造成严重减产,后经大力开展防治,在六十年代中期,已基本控制危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建所初期在锺启谦先生主持下,研究出666土壤处理消灭土中幼虫方法,在当时居一定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毁灭性害虫,在我省为害小麦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新灌区和感虫品种面积不断扩大,深翻晒田和药剂处理土壤面积缩小,小麦群体结构增多,为吸浆虫的回升积累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1985年全省发生面积100多万亩,达防治指标68万亩,防治了20多万亩,1986年春  相似文献   

18.
正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分为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在漯河市召陵区发生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发育的麦粒汁液,造成瘪粒而减产,一般减产10%~20%,为害重的,减产40%~80%,甚至绝收。20世纪50年代后期郾城县(召陵区2004年从郾城县区划出来)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通过推广应用抗虫品种和"六六六"药剂处理土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红吸浆虫是河南省安阳市小麦的主要害虫。20纪80年代中期曾得到有效控制,90年代后期起在部地区虫量显著回升,发生面积达4.5万hm2,为害严,每年有5~10hm2小麦田绝收。2000年,安阳市植保进行了48%毒死蜱乳油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蛹用量为300ml/667m2,拌土10kg,撒施,成虫期用量0ml/667m2对水2.5kg,用工农—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防效达90%以上。与用6%林丹粉剂3kg/667m2和50%甲基对硫磷乳油50ml/667m2防效相当。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王朝阳$河南省安阳市…  相似文献   

20.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