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信息技术,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徐州市1995—2015年期间的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年间处于扩张状态,且扩张速度在加快;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由耕地转入,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化类型多为城镇建设用地;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发现,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逐年减轻,2010年后平均斑块聚集性明显增加,各农村居民点斑块规模之间的差异愈发明显;分县(市、区)来看,仅徐州市辖区和新沂市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减少,除沛县外,其余县(市、区)农村居民点均趋向于聚集分布;固定资产投资额、农民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的影响较大。结果可为徐州市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凤阳县15个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作为评价单元,将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为3大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分别是高集约度利用型、中集约度利用型和低集约度利用型.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测算模型预测出2005─2010年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潜力为63.600 0 hm2,2005-2020年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潜力为379.890 0 hm2.  相似文献   

3.
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及未利用土地共7类,通过ENVI、GIS、Fragstats等软件对研究区1998年、2008年和2018年3个年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乡村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研究区相关历史资料探究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间,农村居民点发展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和林地转化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共计其增长总面积90%以上,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高值核密度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且有相互连接的趋势,其他区间核密度区域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环巢湖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及斑块密度整体处于增加趋势,平均最邻近距离不断缩小,聚集度指数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指数近些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的数据,分析2000~2015年重庆市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变化的时空特征,并构建人口与用地变化协调度分析模型,定量分析37个区县2009~2015年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比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快,用地的粗放程度与之相比也较低。(2)在农业户籍人口和乡村常住人口均快速减少的过程中,虽有36个区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同向减少,但速率相对较慢,人地关系呈失调状态,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5.
根据农村居民点存在建设缺乏规划、布局分散、节约集约化程度低、用地超标、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缺乏集聚效应等问题,选取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标准差、平均最邻近体距离、聚集度指数等5个景观指数对清城区农村居民点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规划期清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布局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要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以重庆潼南县崇龛镇16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挖掘潜力面积进行了初探.将16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利用、粗放利用3个等级,根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的7项评价指标测算潜力系数,并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50、190 m2为标准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以期为缓解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和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山西省太谷区2005—2018年城乡建设用地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转型特征,以及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为太谷区优化城乡用地调控措施和山西农谷建设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增加,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为主,城镇用地增加相对较少,采矿用地持续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增速提升较快,城镇用地增速超过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业、商业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非居住用地快速增长,县城逐渐向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2)2005—2018年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呈增加趋势,扩张重心向东转移,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靠近.(3)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经过多年的空间扩张,仍然保持着较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稳定性指数S从0.381缓慢上升至0.400,结构稳定性在逐渐上升.(4)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功能整体呈递增态势,年均利用效率不断增长,但增速减缓,而功能增速明显加快.(5)城乡建设用地的显性转型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隐性转型促进着城镇化质的提高.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剧烈,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水平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程度低以及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德州市地形特点,计算出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巨大,占目前用地现状的37%。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应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节约用地等方面,尽快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是乡村重构的重要依据,也是乡村地理学重点的研究内容之一。从规模、密度、形状的组合类型角度出发,利用几何平均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以五常市北部地区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综合考虑了单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呈西高东低,密度分布呈"大散居,小集聚"和"星团式",形状指数大小呈空间条带分布,主要受坡度、交通主干道、中心城镇影响作用。研究区内越是靠近水源、中心城镇、交通主干道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形状越是多变,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低,但形状较规则。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经济区位因素影响力大于自然因素,且任意两两因素具有显著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南县乡镇为评价单元,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3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计算南县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并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以期为南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采用高、中、低3种人均建设用地标准预测模型,对德令哈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目标年潜力、挂钩供给潜力、增减挂钩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令哈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分为3级,即Ⅰ级潜力区为德令哈市;Ⅱ级潜力区为尕海镇、怀头他拉镇;Ⅲ级潜力区为柯鲁柯镇、蓄集乡.采用高、中、低3种农村人均居民点指标模型,预测德令哈市在2015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的整治潜力分别为999.7hm2和1 292.2hm2,2010年~2015年、2015~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挂钩供给潜力分别为617.29hm2、667.82hm2、718.36hm2和791.78hm2、826.76hm2、861.74hm2,2015年和2020年德令哈市农村居民点整治挂钩潜力分别为667.82hm2和826.76hm2,挂钩率分别为0.45和0.44.说明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建设用地面积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昌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居民点扩张形势十分严峻,研究其演变机制并进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调控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关于农村居民点扩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2001~2006年期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的程度甚为粗放,并且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分异特征明显。研究认为:应该对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度挖潜使其集约利用,但在集约化利用过程中应分别采取不同的集约化措施,同时要统筹兼顾区域整体和各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成都龙泉山区居民点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10年龙泉山区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方法]在成都龙泉山区建立乡镇、乡村居民点用地调查样区12个,使用Google Earth开源的2007年和2017年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基于GIS技术分析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结果]基于乡镇、乡村区域分析居民点的空间变化结果显示,2017年样区内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较2007年增长了12.71%;乡镇、乡村不同区域变化趋势不同,乡镇区域居民点增加23.40%,乡村地区减少9.35%。基于交通道路沿线的居民点空间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乡镇区域道路沿线的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129.96%,乡镇以外道路沿线居民点用地整体减少,30、60和100 m缓冲区范围内居民用地分别减少了4.42%、8.10%和12.84%。居民点在近10年主要向城镇区域或乡村主要县道、乡道沿线聚集,居民迁移至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城镇附近定居。[结论]该研究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及驱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探究了198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青藏高原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扩张趋势,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来源于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2)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逐渐趋于不规则,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续性增强;3)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明显,分别在青海省东部和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形成了高值集聚的中心;4)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主要受高程和坡度的约束,同时受到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交通和城镇的发展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青藏高原乡村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严格把控生态红线,同时依托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乡村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青藏高原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陕西省神木市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评价单元,确定了高程、人均纯收入、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10个参评因子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运用Arc GIS软件的坡度分析、水文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对各参评因子分等赋值,建立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模型。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将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最高适宜级、高适宜级、中适宜级、低适宜级和不适宜级5个级别,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及分布,并将评价对象分为搬迁型、集聚型和发展型,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生态敏感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以西藏改则县为研究区,分别评价居民点区位条件和生态重要性,以生态重要性为约束条件构建居民点布局优化识别规则并提出优化方向。结果表明,居民点高适宜区距离县、乡(镇)政府驻地较近,区位优势明显,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察布乡等北部乡镇,交通不便,资源环境差。全县生态重要性由南向北递增,不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和重要区面积占比分别为73.19%、15.60%和11.21%。以生态重要性为约束,结合区位条件,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发展型、潜力提升型、限制扩展型和生态搬迁型4种布局优化类型,面积分别为71.83、56.61、45.12 hm2和25.76 hm2,明确了不同类型的布局优化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改则县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庄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是农村居民点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研究方法:NY-TY空间分析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综合农民意愿调查(NY)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TY)相结合,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NY-TY空间分析技术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揭示农户选址意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研究结论:利用NY-TY空间分析技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科学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除了农村经济发展,还有生态宜居.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方法,利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2009—2017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都匀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都匀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总体呈扩大趋势,但扩大幅度不明显;空间分布变化中密集区主要在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其中...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研究是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分布指数、GIS空间分析和结构熵权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伊犁河谷地区的农村居名点人居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居民点的城镇影响分值。结果表明,地势较陡且距离水系越近的区域,人居适宜性越低,适宜性分布指数表明察县面积73.41%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最适宜区,建议通过对内部改造区、迁移并点区等不同整治分区的初步整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引导,为农村居名点的整治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