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徽省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分布及在无性后代的遗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测定了采自安徽省岳西、潜山、和县、合肥、寿县、淮南、阜南、亳州等不同地区的64 株辣椒疫霉菌株的交配型,并用10 μg / mL 的甲霜灵处理A1 交配型的菌株HN8 和A2 交配型的菌株HN3,分别获得抗性突变菌株HN8-Mrt和HN3-Mrt,进一步测定交配型在HN8、HN3 及其抗性突变株游动孢子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发现,供试菌株中A2 交配型58 株(占90. 6% );A1 交配型6 株(占9. 4% ),未发现A0 、A1 A2 和A1 ,A2 交配型;A2 交配型全省各地均有分布,A1 交配型只出现在和县、淮南和阜南3 地;HN8-Mrt与HN8、HN3-Mrt与HN3 的交配型分别相同,各菌株单游动孢子后代的交配型均与其亲本分别相同。结果说明,辣椒疫霉交配型在安徽的分布呈不均等的态势,其中以A2 型占绝对优势;用甲霜灵处理不会诱导辣椒疫霉交配型的变异,交配型在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后代中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福建省辣椒疫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的表型特征,对分离自福建省15个市(县)的300株辣椒疫霉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288株为A2交配型,12株为A1交配型,出现频率分别为96%和4%,以A2占优势,在各采集点均有分布。263株对甲霜灵表现敏感,28株为中间型,9株为抗性,分别占总体的87.67%、9.33%和3.00%,甲霜灵敏感菌株为主要菌系。根据菌株对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的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辣椒疫霉菌划分为3个生理小种,其中168株为小种3,126株为小种2,6株为小种1,分别占56%、42%和2%,小种3为福建辣椒疫霉菌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3.
云南辣椒疫病的分子诊断及其病原菌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5~2007年分离自云南省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群体特征进行研究。PCR特异性扩增表明,引起云南辣椒疫病的病原菌是辣椒疫霉。交配型测定显示,234个云南辣椒疫霉菌株由A1、A2和A1A2(自育型)3种交配型组成,以A2和A1A2交配型为主。其中,A2占45.3%,A1A2占43.2%,A1仅占11.5%。大部分产区3种交配型共存,在田间进行有性生殖的可能性很大。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的200个菌株中,甲霜灵敏感菌株是主要菌系,占测定菌株的95.5%,中抗和抗性菌株比例较低,分别为2.0%和2.5%。抗药性菌株的出现与甲霜灵的选择压力有关。云南辣椒疫霉群体组成较为复杂,A1A2交配型可能在云南辣椒疫霉的有性生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性情况,对1999~2002年分离的致病疫霉进行了交配型和抗药性水平测定.发现福建省同时存在致病疫霉的A1、A2两种交配型菌株,被测定的89个菌株中,73个菌株为A1交配型,16个为A2交配型,分别占82.1%和17.9%;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36.0%、48.3%、15.7%,不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离体测定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明,1.0μg/mL甲霜灵对敏感菌株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8.7%,而500μg/mL浓度对高抗菌株的防治效果仅为69.7%,说明致病疫霉对甲霜灵产生高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对辣椒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具有重大危害性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致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由辣椒疫霉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我国尤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迄今国内关于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研究较少,且存在分歧。有报道指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区来源直接相关[1];也有研究认为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与地理来源不直接相关[2]。此外,辣椒疫霉菌株致病力分化和菌丝生长速率是否相关尚属未知。本文对采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江苏南京和四川邛崃7个县市的23个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和菌丝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旨在明确辣椒疫霉菌株对辣椒的致病力是否存在分化现象及致病力与菌株地区来源及菌丝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为辣椒疫霉所致辣椒疫病的抗病育种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及其变化特点,对2001—2007年分离自11个市(县)的番茄和马铃薯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生理小种测定。交配型测定的187个菌株中,181株为A1交配型,1株为A2交配型,1株为A1,A2交配型,1株为自育交配型,其余3株交配型未知。对187个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97.3%、2.1%、0.5%。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抗性基因均可被克服,其毒性频率在3.3%~100%之间,51个菌株存在30个生理小种,其中小种3.7出现频率最高,为13.7%,是福建省优势生理小种类型;其次为小种3.4.7,发生频率为9.8%。  相似文献   

7.
辣椒疫霉致病力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关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致病力的分化研究,Black等曾报道来自台湾的辣椒疫霉对辣椒有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可分为3种致病型,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迄今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安徽省辣椒疫霉是否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为辣椒抗病育种及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分离自该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的致病力及其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 (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 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相似文献   

9.
由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辣椒疫霉是一种异宗配合的卵菌.异宗配合的疫霉菌的不同交配型菌株成对培养时,可以形成有性器官并发生基因重组,使该种病菌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致病力和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因此,研究疫霉交配型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霜脲氰(cymoxanil)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用于卵菌纲病害的防治.自投入市场使用,至今未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关于疫霉菌对霜脲氰抗药性报道.  相似文献   

10.
华南瓜类疫霉种群的致病力及其寄主嗜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0年从广西、广东两省(区)9个样区采集冬瓜、黄瓜疫病显症植株,经分离纯化鉴定共获得193株瓜类疫霉。采用菌丝块无伤接种法,将菌株接种冬瓜和黄瓜,测定、比较其对供试寄主植物的致病力及其寄主嗜好性。结果表明,病原群体对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可分为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及弱致病力3大类群;来自不同地区的瓜类疫霉对寄主植物冬瓜和黄瓜的致病力明显不同,多数样区以强致病力菌株占优势。瓜类疫霉种群中存在3种寄主嗜好型菌株,A型菌株对冬瓜和黄瓜均表现强致病力,与原始分离寄主无关;B型菌株仅对原始分离寄主冬瓜表现强致病力,而对黄瓜则表现为弱或中等致病力;C型菌株仅对原始分离寄主黄瓜表现强致病力,而对冬瓜则表现为弱或中等致病力。  相似文献   

11.
Phytophthora capsici is a soilborne pathogen that causes significant losses to pepper production in Peru.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P. capsici is able to survive and spread. During 2005 to 2007, 227 isolates of P. capsici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species of pepper (Capsicum annum, C. baccatum, C. chinense, and C. pubescens) and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at 33 field sites in 13 provinces across coastal Peru. All 227 isolates were of the A2 mating type an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221 of the isolates had the same genotype. Analyses of six polymorphic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loci showed fixed heterozygosity suggesting a single clonal lineage is widely dispersed. Members of the same clonal lineage were recovered during 2005 to 2007 from geographically separate locations from each of the host types sample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lonal reproduction drive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 capsici in Peru.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irrigation from common river sources 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Barranca Valle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及室内抗药突变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5株采自河北、内蒙古、陕西、安徽和北京等地区的辣椒疫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分布于0.126~0.318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2.5倍,平均EC50=(0.218±0.0368)μg/mL。125个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出现抗性的病原菌亚群体,可将该单峰曲线作为辣椒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将烯酰吗啉对该病原群体的平均EC50值作为田间抗药性监测的参考标准。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N-7的菌丝获得了12株抗烯酰吗啉的突变体,抗性指数在16.38~132.15之间;通过紫外诱变敏感菌株DZ-16的游动孢子获得1株抗性指数为680倍的高抗药水平的突变体。突变体的部分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其致病力与敏感菌株相当;大部分突变体产生孢子囊的能力与亲本菌株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离体条件下,突变体和亲本菌株释放游动孢子的能力相当;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与亲本菌株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测定了敏感亲本菌株和突变体的交配型,均为A1型菌株,经紫外诱变后交配型没有发生改变。综合分析表明,抗性突变体的产生有利于抗药性群体的发展。为避免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生产上应将烯酰吗啉与其它无交互抗药性的杀菌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大葱水提物对辣椒疫病的控制效果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室内毒力、田间防效以及GC-MS联用测定发现,大葱茎叶与根水提物均对辣椒疫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在含300 mg/mL根水提物的平板上培养2 d,辣椒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高达81.5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抑制作用减弱,5 d后,200 mg/mL根和茎叶水提物对病菌的抑制率仅为34.18%和25.62%。用300 mg/mL大葱水提物灌根,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可达50%左右。将大葱与辣椒轮作或混栽可有效降低田间辣椒疫病的病情,防病效果分别为40.67%和41.21%。GC-MS测定结果表明,大葱根和茎叶水提物中分别含有14种和28种挥发性物质,且均以有机硫化物为主,分别占总挥发性物质的82.17%和99.40%,这些硫化物对辣椒疫病菌的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大葱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辣椒疫病的绿色防控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主产区胡椒瘟病病原进行鉴定,通过田间实地调查对胡椒瘟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月平均降雨量对该病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降雨量越大,持续降雨天数越多,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种类以及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分布,为宁夏有针对性地选育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和含有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8年-2019年从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海原县采集得到的13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和生理小种存在多样性,采集地交配型有A1、A2、SF(自育型)3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0%、63.8%、6.2%;生理小种有8种类型,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44.62%,是宁夏马铃薯主栽区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在各测试地均有分布;次优势小种为3.4.10和1.2.3.5.6.7.8.11,发生频率分别为12.31%和10.77%。宁夏不同种植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组成复杂,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但西吉县、原州区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生产中要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挖掘培育抗病水平高的新品种,综合防控马铃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