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田龙虾多茬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德良 《科学养鱼》2007,(10):34-35
本文就稻田淡水小龙虾多茬养殖和旱粮三收技术进行介绍,多茬是指龙虾可以在一年中有两次以上的高产收获。水稻、龙虾、旱粮均取得高产、高效。一、稻田的选择养殖龙虾要选择水源充沛、排灌方便、不受旱涝、洪水影响、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最好以壤土为好,保水性能好,阳光充足的稻田。用电要方便。稻田面积以5~20亩为准。  相似文献   

2.
目前淡水龙虾市场看好,发展人工养殖龙虾具有较好的前景。根据本地龙虾养殖经验,介绍几种池塘龙虾养殖模式,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红螯淡水龙虾及其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以来,澳洲及美国南部地区出现了养殖热带淡水龙虾热,我国近年来也有引进。热带淡水龙虾主要是指原产于澳洲北部的淡水龙虾,实为螯虾,因其体形似海产龙虾,故俗称淡水龙虾。澳洲淡水龙虾有许多种,其中以红螯淡水龙虾(Cherax quadricari-natns)研究和养殖最多。本文介绍红螯淡水龙虾的有关生物学习性和影响其繁殖的几个主要因素。 红螯淡水龙虾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地  相似文献   

4.
陈永祥 《内陆水产》2008,33(4):23-24
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小龙虾或淡水小龙虾,由于龙虾的消费和出口量的不断增长,现仅靠天然捕捞已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已成为人工饲养的新宠。实践证明,龙虾适应力强,繁殖率高,生长快,抗病力强,一般没有病虫害,耐高温、耐低氧、易饲养,能广泛生活于淡水湖泊、河流、池塘、沟渠及稻田等各种水域,水体中的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各种水草均是龙虾的适口饲料,人工投喂各种动、植物配合料均能食用,因此龙虾不但完全可以人工养殖,而且能达到高产高效,已成为当今水产养殖业增效的重要品种,在人工养殖中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稻田龙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淡水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用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风味独特并具有药用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具有生长快、适应水域广等特点,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虾类。安徽省繁昌县属江南水网地带,利用稻田养殖龙虾,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产稻谷,又可收获龙虾,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小龙虾,大产业",稻田养殖龙虾已成为本地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推动渔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澳洲淡水龙虾作为填补水产高端市场的优质养殖品种,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本次研究探索建立澳洲淡水龙虾的“两段法”稻田共作模式——小棚集中培育早苗+稻田养殖,以提高澳洲淡水龙虾养殖规格、养殖成活率,并通过示范带动,实现澳洲淡水龙虾的开发与推广。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条件试验点选择在嘉兴市海盐县绿优农场,是海盐县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工程6个示范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克氏螯虾投饵五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胜 《科学养鱼》2006,(11):67-67
克氏螯虾,学名克氏原螯虾.俗称龙虾、小龙虾或淡水龙虾,具有适应性广、食性杂、容易饲养等特点,逐渐成为淡水养殖虾类的新宠。养殖小龙虾投喂是关键.在饲养龙虾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辰香  苏红红 《河北渔业》2004,(4):28-28,36
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澳洲北部的热带、亚热带水域中。其适温范围为3~37℃,最适生长水温为20~35℃,最低蜕壳水温为12℃。澳洲淡水龙虾适应性广,只要水温能保持在其适温范围之内,终年都可饲养。养殖模式有池塘、山塘、河沟、稻田、网箱精养等。其中土池养殖及利用旧鳗池、  相似文献   

9.
李康民 《科学养鱼》2002,(10):18-18
稻田养龙虾的模式在美国南部的实践常常被称之为一种稻田轮作系统。实际上,轮作的意思只是指两种作物有不同的收获季节罢了。水稻在早秋收获,而龙虾要到隆冬收获,直到晚春、甚至到初夏均可上市。不过,龙虾的繁殖和幼虾的早育正好在稻谷生长的时候直到稻谷收获后,几乎同时发生。整个稻谷的生长期内都有龙虾存在。一定意义上说,龙虾的养殖一部分和水稻同时,一部分是轮作。稻田养龙虾有三种模式可以采用:水稻—龙虾—水稻模式;水稻—龙虾—大豆模式;水稻—龙虾—休耕模式。它和大多数的养殖系统不太一样,向稻田放养的是成熟的亲虾,…  相似文献   

10.
从小龙虾养殖技术分析和虾塘稻田管理两个方面对稻田套养小龙虾综合种养殖技术进行简单的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