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栾川县油松飞播林抚育间伐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油松飞播林的抚育间伐技术,对今后进行大面积油松飞播林的抚育间伐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我省抚育间伐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中、幼龄林抚育间伐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对落叶松、樟子松人工林抚育间伐中,人们经常关心的是如何准确地决定抚育间伐强度、抚育间伐时间、重复期以及抚育间伐方法等技术,其中抚育间伐强度,是抚育间伐中的关键。它直接影响抚育间伐的效果,也是在抚育间伐技术中讨论得最多,生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阜新县油松林经营现状,分析了造成油松抚育间伐工作欠账的原因,针对油松抚育间伐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森林抚育间伐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在培育森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开展抚育间伐工作在增加林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育林的效果。但是在现阶段的森林培育工作中,抚育间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我国森林培育的质量。基于此背景,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森林抚育间伐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当前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应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森林抚育间伐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该局现有森林资源状况分析,认为应加强对天然幼中龄林的抚育间伐工作。主要论述了抚育间伐的历史沿革,应抚育的资源,抚育技术措施,抚育管理,抚育规模,效果分析及效益预测。  相似文献   

7.
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区现有用材林中,中幼林面积比重占69%,亟待抚育间伐的面积达45万公顷。尤其是乡村集体林场的林木大都处于中幼龄阶段,部分林木由于得不到及时间伐,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成林不成材。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促进集体中幼林的抚育间伐工作开展,是我区林业生产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自前年集体中幼林抚育间伐归口营林部门管理以来,全区抚育间伐工作得到加强,步伐加快。首先是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由营林部门负责抚育间伐的组织、督促、检  相似文献   

8.
抚育间伐是一项百年大计的林业工程,间伐后的保留木要培育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抚育间伐的质量关系到森林的前途,不可等闲视之!我区1979年开展抚育间伐工作以来,抚育间伐面积已达16万亩,间伐出各种材7万立方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从去年七月份质量检查的情况看,一些单位对抚育间伐还不够重视,只是应付任务,没有下力气去抓,在质量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天然公益林抚育间伐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省国家重点公益林抚育间伐是从去年开始的,在省市林业局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场已进行了两次。通过实际工作,我们对天然公益林抚育间伐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公益林的经营目的改变了,所以抚育间伐技术也应随之进行更新。现就抚育间伐中常遇到的几个技术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抚育间伐调查设计是合理组织抚育间伐生产、科学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后备资源的基础和依据;是为了达到和实现抚育间伐目的而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在森林经营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调查设计水平,搞好抚育间伐调查设计是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提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抓好"三个环节",把握"两个关键",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进行调查设计,从而保证抚育间伐调查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改善森林生态环境,需要做好林区的抚育间伐工作。笔者介绍了森林抚育间伐的重要性,分析了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制定科学的抚育间伐指标、合理选择间伐树种、开展森林抚育间伐评价、加强森林抚育间伐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森林抚育间伐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1992年到1996年,我区着重抓好宣传、工程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幼林抚育间伐取得可喜成绩: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间伐面积269.2万亩、蓄积379.6万立方米,出商品材187.万立方米,按当年销售间伐材统计,共销售122.4万立方米,总产值43亿元,扣除投入1.6亿元,上交各种税费1.4亿元外,纯收入1.3亿元。抚育间伐试验标准地证明:抚育间伐比不抚育间伐的林分,胸径、蓄积都有明显的增加。宣传发动。区林业厅转发了林业部《关于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并在全州、龙胜、融安等县召开全区营林工作会议,参观…  相似文献   

13.
对人工诱导的红松阔叶林分别采取了均匀抚育间伐、小团块状抚育间伐和大团块状抚育间伐3种间伐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小团块状抚育间伐的林分生长快,林分结构稳定,并能改善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是经营红松阔叶混交林较理想的抚育间伐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抚育间伐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抚育间伐间伐效应的研究,得出抚育间伐对树木的生长。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的多样性都产生一定影响。提出了合理选择抚育间伐方式是当今抚育间伐的主要问题。为今后的间伐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和杉木生长过程经营密度研究范小红,徐东(忠县林业局)马尾松和杉木是忠县人工营造的主要树种,其林木资源比重大、分布区域范围广,现已大面积进入中、近熟龄生长抚育阶段。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抚育间伐工作,把握好抚育间伐的各项技术标准,使抚育间伐真正起到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0年生马尾松林分抚育间伐2年后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探讨抚育间伐对马尾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能对当地今后的马尾松林分抚育间伐工作作出科学指导。调查数据表明:抚育间伐对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有显著影响,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间伐林的林分密度有关,对单株生长的生长也有显著甚至极显著的影响,而对林分蓄积生长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经济地进行森林抚育间伐 ,遵循抚育间伐的生物学规律 ,结合经济学原理 ,从森林经济效益方面 ,分别就间伐时间及间伐强度两要素建立人工林抚育间伐经济可行性和间伐方式优选分析的数学模型。应用该数学模型可以客观地评判人工林抚育间伐方式是否经济和方式间的优劣 ,为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开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抚育间伐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们对森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价值观的不断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已经成为21世纪主要的森林经营方式;森林抚育间伐是森林抚育的主要环节,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抚育间伐的发展历史、概念、目的和分类;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抚育间伐对森林林分结构、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抚育间伐技术要素的确定提出意见,就中国森林现状总结了森林抚育间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森林抚育间伐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启英 《林业科技情报》2021,53(1):36-37,40
不论是在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管理中,抚育间伐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育林手段,在林木生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抚育间伐不仅能提高林木生长质量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基于此,立足抚育间伐概念解析,分析了抚育间伐对柳杉生长和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现阶段我国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抚育间伐建议,以期能够为林木经营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使大兴安岭用材林更好地恢复和增长,进行不同抚育间伐强度试验,探讨最佳抚育间伐强度,优化用材林整体经营效果。【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用材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10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生物多样性、林分空间结构、冠层结构、光合作用和林木生长等35项指标,运用SPSS19.0软件对抚育间伐样地各项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对不同抚育间伐样地指标间的差异进行检验,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森林抚育间伐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各个样地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经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样地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抚育间伐强度为20.86%~40.01%时抚育间伐样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不同强度抚育间伐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呈现一定的差异,抚育间伐强度为12.52%时,林分分布、混交度、大小比数和林层指数较好,竞争指数和开敞度较差;各抚育间伐样地冠层结构的林隙分数、叶面积指数、总体定点因子和冠上辐射通量差异不显著,冠下辐射通量差异显著,抚育间伐强度为12.52%~34.38%时冠层结构较优;不同强度抚育间伐样地光合作用的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抚育间伐强度为12.52%~27.85%时光合作用较好;不同抚育间伐强度样地3种更新苗木的生长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成活率没有明显规律,抚育间伐强度为6.23%~20.46%时,林木生长较好;0,6.23%,12.52%,20.86%,27.85%,34.38%,40.01%,50.61%,59.92%和67.25%抚育间伐强度经营效果综合得分分别为-0.18,-0.10,0.37,0.80,0.35,-0.39,0.33,-0.51,-0.01和-0.65,综合得分越高,说明抚育间伐经营效果越好。【结论】抚育间伐强度为20.86%时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用材林的经营效果最佳。评价结果可为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用材林抚育间伐经营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