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杜仲根段为试材,种根竖直正插时两端根和芽的分化极性较强,上端形成芽,下段形成根。ABT生根粉和6—BA分别可强化极性的表现。倒插时,形态学下段器官分化极性不显。  相似文献   

2.
杜仲根萌苗光形态建成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各色玻璃纸覆盖进行根萌苗的光形态建成反应的研究得出,透光率大的色膜下地表日均温、日较差,水分日蒸发量较高。根萌发生的物候早晚与光质和光强都有关,低透光率的蓝,绿膜下各物候最早,黑膜最晚。芽数/根,萌苗节间长,芽总长/根的统计值表明,根萌发生能力和萌苗伸长生长主要受制于光质,各色光对每项指标作用强弱的位次不完全相同,唯蓝光下芽数/根居极显著高的水平,且萌苗高生长亦仅次于黑膜。萌苗干/鲜与色膜平均光谱透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总量依光质和光强两因素变化,较强绿光和白光下高  相似文献   

3.
凉薯肉质根形态发育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凉薯地下肉质根膨大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组织微构造进行了观察,记述了肉质根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情况,并对在此过程中的淀粉积累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甜瓜性别分化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花芽分化和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甜瓜花芽分化先要经过1个两性期阶段;在两性期之前,雌、雄、两性花花芽不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两性期之后,雄花原基体积快速增大,雌花和两性花原基中心开始凹陷形成下位子房,此时是最早出现形态差异的时期;在此之后,雌、雄蕊沿着不同的发育程序分化,直至形成成熟的性器官;在发育过程中,雌、雄花从两性期到产生大、小孢子所经历的时间不同,雌花较长,雄花较短;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直径花芽的显微结构观察及各个发育时期花芽特征的描述,对雌、雄、两性花的发育步骤进行了精细划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2种晋产远志根显微结构的比较,说明山西不同地区种植的远志种质资源及药材性状具有显微结构上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山西25个产地的野生黄芩根的横切面和纵切面的显微结构,测量、比较了根的木栓层厚度和细胞层数、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根为近圆形;木栓层由近长方形细胞组成,部分产地有双重木栓层结构;皮层由薄壁细胞组成,细胞间隙较大;皮层与韧皮部分界不明显;木质部发达,约占根直径2/3;石细胞分布不均匀。根的木栓层厚度和细胞层数、皮层厚度、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均存在差异,其中,木质部厚度的差异最为显著,木栓层层数及厚度的差异与所生长地域的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缺钾对大豆(Glycine max L.Merril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甘蓝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营养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钾时根组织分化不良,常见根冠缺失或发育残缺不全,没有明显的分生区和完整的伸长区.大麦缺钾时茎的表皮细胞变形,基本组织细胞收缩,厚壁机械组织消失,维管束变小;棉花缺钾茎部维管形成层分生能力弱,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不发达,髓体积变小.缺钾使植株叶片表皮细胞破坏,叶肉薄壁细胞常见收缩破裂,叶绿体减少.在大麦叶肉细胞破裂处可见棕褐色物质;大豆下位叶叶绿体外形不规则,叶绿体基粒膨胀或基粒形态模糊不清,基质片层破坏,有许多亲锇小球,叶片表皮细胞角质层发育不良,保卫细胞干瘪.  相似文献   

8.
对凉薯地下肉质根膨大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组织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记述了肉质根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情况,并对在此过程中的淀粉积累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烟草组织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的不同组织为材料,采用改进的环境扫描电镜(ESEM)技术,对烟草的叶表皮、腺毛、花表皮和种子表皮微形态进行了显微观察及拍照。结果表明,改良的环境扫描电镜技术分辨率更高,能更真实地呈现组织的结构特点。同时发现烟草不同组织间细胞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基因的表达差异也能影响细胞的特征,这为转基因植株的微观性状描述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赵红艳  蔺芳  王太霞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4065-4068
综合应用石蜡切片法和实验室提胶法研究了杜仲胶在杜仲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杜仲叶结构发育与杜仲胶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杜仲叶含胶细胞在一年中的形成积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叶片展开到叶片停止生长仅有1个月时间,叶片大小在生长30 d以后基本保持恒定.随着叶片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等叶肉细胞的分化发育,叶片内含胶细胞也在不断地形成积累;叶片各结构生长停止后,含胶细胞仍继续增加和生长,叶片含胶率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由于杜仲叶片内杜仲胶分泌、积累与叶片生命周期在1年中同步,使在将近黄落的11月份叶片含胶率较高,可达1.11%.  相似文献   

11.
罗丽  赵德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2861-2863
[目的]对杜仲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建立愈伤组织的培养系统。[方法]以杜仲子叶、幼叶、下胚轴为外植体,接种于不同培养基中诱导和继代。[结果]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低顺序为:下胚轴〉子叶〉幼叶。子叶和幼叶在MS+NAA 1.00 mg/L、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MS+6-BA 1.00 mg/L+NAA 2.00 mg/L、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继代培养为佳;胚轴在MS+NAA 3.00 mg/L、MS+6-BA 1.00 mg/L+NAA 1.00 mg/L和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在MS+6-BA1.00 mg/L+NAA 2.00 mg/L、MS+6-BA 1.00 mg/L+NAA 1.00 mg/L和MS+2,4-D 1.00 mg/L培养基中继代培养为佳。[结论]杜仲的子叶、幼叶和胚轴可采用多条途径实现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为进一步筛选高产细胞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杜仲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附加不同浓度NAA,6—BA的MS培养基上对杜仲的下胚轴和子叶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并获得两类不同的愈伤组织,一类是白色的结构松散的非胚性愈伤组织,虽然能继代培养,但在附加较高浓度的6─BA的MS培养基上都不能再生植株;另一类是黄绿色的结构紧密的有颗粒状突起的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适量的6—BA的MS培养基上能较容易再生小植株。实验表明,杜仲的下胚轴和子叶在附加1.0mg/LNAA和1.0mg/L6—BA的MS培养基上能100%诱导成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0.5mg/LNAA和2.5mg/L6—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植株再生频率高达92%;小植株转移到附加1.5mg/L的IBA的1/2MS培养基上,15d左右长出较粗的根。  相似文献   

13.
杜仲叶挥发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杜仲叶经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18%。其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叶醇(19.61%)、3四-氢呋喃甲醇(57.02%)、植醇(6.37%)。[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仲叶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了杜仲翅果形成过程中,发育各时期果实外部形态、果皮、种子内部组织的分化及翅果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并提出了合理栽培及综合利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杜仲(散孔材)为试材,以一年生枝条为样本,对节和节间木质部进行解剖,用冲洗法测节和节间导水率损失的百分数。结果表明,对于杜仲枝条的各个部位,单位面积节间导管的数量总高于节区的数量;节间木质部单位面积导管的平均内径均大于节区导管的内径,其中在中部区别较为明显;节间导水率损失的百分数大于节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杜仲地上部不同组织中养分含量和养分携出量,杜仲对养分的吸收比例,杜仲年高生长和地径生长节律等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杜仲养分吸收特点提出了基本肥料施用比例.结果表明,杜仲生长期间吸收的养分主要储存于叶子和皮中,木质部数量较少;皮和叶的利用将使养分大量损失,应通过施肥加以补充.杜仲对氮磷钾(N:P2O5:K2O)养分的相对吸收比例为1:0.3:1.6,考虑氮磷钾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后,提出适于杜仲施肥的氮磷钾养分基本比例为N:P2O5:K2O=1:0.6:0.9.实践中应用时,可根据当地土壤供应不同养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杜仲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787-8788
采用超声技术提取杜仲叶和皮中的绿原酸,并建立了HPLC-PAD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杜仲叶的绿原酸含量均高于杜仲皮。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可用于评价含绿原酸成分的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工艺对杜仲荼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杜仲茶感官品质差异明显,体现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基本品质特征.色差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杜仲绿茶-杜仲乌龙荼-杜仲红茶顺序,干茶和茶汤的L*值减少.a*值增加.干茶b*值降低,茶汤b*值升高,干茶和茶汤的色相角(Ha*b*)减小.杜仲茶各色泽指标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杜仲绿茶-杜仲乌龙茶-杜仲红茶顺序,绿源酸、黄酮、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a、总叶绿素、水浸出物等成分的含量减少,且不同工艺问差异显著,而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b和粗纤维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杜仲叶片含胶特性的地理变异规律,以便为杜仲高产胶产业化基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选择我国主要杜仲产地和主要引种区共16个产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片含胶率的变异特点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杜仲叶片含胶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南方产区杜仲叶片的含胶率一般比北方产区的高.纬度越高、年日照时数越长、土壤pH越高,杜仲叶片含胶率越低;而年降雨量越大、海拔高度越高\,无霜期越长,杜仲叶片含胶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35S启动子驱动的ipt基因遗传转化杜仲,分析ipt基因对杜仲遗传转化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转ipt基因及空载体,外植体不定芽的分化率分别为0.96%和0.93%,差别不明显,但转ipt基因的单位外植体平均长芽数为3.1个,明显高于对照的1.9个,进而促进了杜仲遗传转化的不定芽的诱导,其不定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