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茶树氟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盆栽、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茶树氟吸收特性.结果表明,茶树从土壤中吸收的氟,主要向叶片运输,根、茎部基本不积累氟,溶液培养试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叶片中的氟占全株的90%左右,并与土壤水溶性氟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随着生育度的增加,茶树叶片氟含量随之增加.对萤矿石、水泥厂和砖瓦厂附近茶园氟含量调查,发现氟污染源旁的茶园氟含量要明显高于一般茶园,说明周边环境对茶园氟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氟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茭道—武义一线两侧,氟含量高值区呈北东风条带状展布,与萤石矿带吻合;各地层氟丰度不一,矿区附近较高;该地区降水量较大,酸性红壤土、重碳酸钙型为主的水化学类型限制了高氟地表环境的形成,而盆地结构、人为污染加剧了地表水氟丰度;高氟环境污染了水体、土壤及植物,并引起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病等是由于饮用含氟水引起的,改水降氟是控制地氟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着重研究了毛氟测定在家畜环境氟污染监测上的作用。测定结果是:正常区黄牛毛氟含量显著低于自然高氟区和工业污染区;毛氟与水氟,毛氟与气氟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黄牛毛氟含量可以监测家畜环境氟污染的情况。确立了毛氟近似等于46.00ppm作为保护家畜健康,划分正常区与高氟区的基准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活性污泥法考察了间氟苯酚的好氧生物降解性.结果表明,100 mg/L间氟苯酚经16 h降解,溶液中基本检测不到间氟苯酚,有机氟原子几乎全部降解为无机氟离子.间氟苯酚可以用作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能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地降解间氟苯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色质联机技术研究了间氟苯酚的好氧生物降解途径,研究表明间氟苯酚首先羟基化生成中间产物氟邻苯二酚,羟基化中间产物通过邻位途经裂解开环,然后环化脱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大气氟污染对植物、土壤的影响,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对凯里的植物和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植物的氟含量在135.62~1420.97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513.99μg/g;土壤氟含量在240.50~340.36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279.60μg/g。植物、土壤的氟含量都超过了背景值,该区植物和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氟污染。不同植物的氟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油茶的氟含量最高,马尾松的氟含量最低。不同类型植物的氟含量不同,灌木>藤本>草本>乔木;常绿植物>落叶植物。不同研究点植物和土壤的氟含量存在差异,但有些植物差异较大,有些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市售烤鱼片、海米、虾皮和鱼骨等100份干制水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其中的氟含量.结果表明,烤鱼片中氟平均含量为25.0mg/kg;鱼骨中的氟含量比其他干制水产品都高;虾皮氟含量高于海米氟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上食品中氟的推荐摄入量,提出了烤鱼片合理食用建议,并就如何降低干制水产品中氟含量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732型改性树脂脱氟剂的制备方法和离子交换方式、酸洗、铁交换量,以及再生和其他共存离子等对脱氟剂饱和吸附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732型改性树脂脱氟剂可能的脱氟机理。结果表明,采用酸洗和动态交换方式可显著提高该脱氟剂的脱氟效果;共存离子和再生对该脱氟剂的脱氟效果无明显影响,树脂的最佳载铁量为69.39 m g/g,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2.36 m g/g。研究还揭示了该脱氟剂的脱氟机理及其具有操作简单、易再生、能重复使用和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氟来源是防氟改水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吉林通榆氟中毒区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大兴安岭来源是地下水中氟来源的主体,地下水含水介质和围岩释放的氟均是富集了大兴安岭来源的再释放。研究区含水介质中可溶性氟含量为3.15~8.00 mg/kg,围岩可溶性氟含量为5.2~10.4 mg/kg。1984~2006年,地下水氟含量有升高现象。根据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选择5个示范井,进行防氟改水,将上第三系大安组含水层作为目的水层,水中氟浓度符合生活饮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抗体制备研究进展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s)各单体药物之间的化学结构极其类似,通常针对某一个药物制备的抗体对多种氟喹诺酮具有广谱识别性,是易于建立多残留免疫分析的代表性药物。本文综述了氟喹诺酮抗体制备和食品中的免疫分析研究进展,分析了已发表文章中以不同氟喹诺酮为半抗原所获得抗体对其它氟喹诺酮的交叉反应,并应用SYBYL.7.0程序包以MMFF94力场优化了8种批准用于动物的氟喹诺酮最低能量构象,从二维和三维构象角度对制备广谱氟喹诺酮抗体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理论上提出了制备广谱氟喹诺酮抗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采用氟虫腈室内及野外防治白蚁的效果,分析了影响氟虫腈防治白蚁效果的因素,包括氟虫腈在白蚁个体间的横向传递、温度及被粉剂处理的白蚁比例,其他药剂对氟虫腈的增效、氟虫腈在土壤中的扩散与降解,并阐述了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奶牛疫病监测数据特点,提出了利用GIS技术实现奶牛疫病信息监测的设计思想,给出了典型的与奶牛疾病相关的分析评价模型,确定了疫情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以设计的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C#与MapObjects完成了系统功能的实现。应用实例表明,研究开发的系统对及时了解奶牛疫病信息、防范和控制疫病蔓延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认为,动物饲养、经营和诊疗环节、基层动物防疫人员责任心、动物疫情信息不透明是影响动物疫情暴露的重要因素。对充分暴露动物疫情提出了建议意见,并就规范处理动物疫情的程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南儋州橡胶白粉病发生流行与防控简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2013年冬春期间海南儋州橡胶树越冬落叶和抽叶的复杂情况,越冬菌源主要在林段附近的苗圃。不防治林段发病严重,病害流行过程符合S型流行曲线,平均流行速度0.214,其流行气候型属冬暖春热型。对病害流行期间观测到的现象作诠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50年代中期至今的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变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法在IBM-PC/XT电子计算机上建立了5个多因子流行模型,用X#+(2)-法检验模型的理论值和实测值的拟合概率均达99.5%,经1986、1987年的实际数据检验,效果相符。  相似文献   

15.
花椒锈病发生规律与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西省凤县十里店和白石铺2地的花椒叶锈病分别进行了流行规律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花椒锈病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进入普发期,病情日增长速度(r)最高值达0.08,9月中旬发病达到最高峰,病情指数最大值达74.5,9月下旬至10月初,树冠病情指数明显下降,该锈病流行的时间动态Gompertz增长模型;花椒锈病病害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末初秋高湿度、18~22 ℃气温有利于锈病流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表明,15%三唑酮、43%戊唑醇2种药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9和76.82,对控制花椒锈病流行均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晋唐时期,以伤寒研究为中心,以疫病、天行、时行、时气、温病等研究为翼助,疫病的辨证体系得到了较大丰富,且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探讨疫病:认为伤寒有新感而成、两感而成、直中三阴而成;提出伏邪温病、新感温病 等概念,指出温病由“伏邪”、“病气”(“乖决之气”)等导致,温病初起应使用寒凉药;《诸病源候论》则对疫病的传染性进行了探究〔疫病辨治思路有时气病六经口期辨治、时气病表里口期辨治、天行病口期辨治和疫病病脏腑辨治等,但大都体现了时间辨治思想、晋唐医家对疫病证候的认识、辨治思路及疫病流行性、传染性的辨识等,对后世疫病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1986~2000年连续15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花生病毒病的年度流行程度(发病率)与相关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病毒病的年度流行程度与花生苗期(5~6月份)蚜量的正相关系数、通径系数最大,是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的主导因子,生产上可以花生苗期的蚜量为主要依据,及时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控制花生病毒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养殖小区动物防疫问题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津市各区县主要养殖小区动物防疫问题的调查,发现部分小区普遍存在选址不科学、基础设施不配套、环保措施不健全、防疫体系不完善等弊端。为此,对天津市养殖小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提出10条建议,主要包括政府引导与资金支持、小区选址与管理、粪污处理与环保措施、畜禽引种与饲养、畜禽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会昌县畜牧业概况及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动物疫病控制措施和防控对策,以期为该县动物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镇村级动物防疫员处于动物疫病防控的第一线,是最基层的防疫队伍,是农村实施动物强制免疫、疫情测报的主体力量。村级防疫员在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当前动物疫病日趋复杂,危害性突出,防控任务更加艰巨。沿袭以往春秋两季及突击式的防疫方式,已难以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与防疫任务相适应的村级防疫员队伍,常年做好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已迫在眉睫。经对乡镇村级防疫员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在农村局部区域内的兽医防疫工作尚存在一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