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冬果梨优良株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定冬果梨石细胞含量及相应肉质粗细标准的基础上,采用访问、实地调查核实、性状稳定性观测等方式,通过优株初选、复选和决选的选优过程,筛选出果实性状明显好于其它单株,综合品质达到上等,石细胞含量在0.59以下,肉质较细的优良单株1株。  相似文献   

2.
中华猕猴桃优良雄性株系的选择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华猕猴桃的磨山4号,磨山5号,武植80-4,武植82-12,武植82-5等5个雄性株系的花期,产量,花粉生活力,花粉量的观察,并分析与开植3号,武植6号雌株授粉对果实性状影响的结果表明,磨山4号花期长,有效花粉量多,株型紧凑,授粉后果实经济性状优良,为中华猕猴桃的适配雌性株系。  相似文献   

3.
烟台地区蛇龙珠优良新品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植物学性状、物候期、果实特性、产量因素以及酿酒特性等方面,对烟台地区收集的8个蛇龙珠品系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并进行了单品种酿酒试验。结果表明:8个蛇龙珠品系中植物学性状、物候期差异不大;应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各产量因素表明,8个品系中E-07表现较好,其次为E-06和E-04;根据感官质量评价,E-03、E-02、E-04优于其它品系。  相似文献   

4.
洛南核桃和扶风隔年核桃优良株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0年代开始在陕西核桃主产区洛南和扶风进行核桃优良株系的选育研究,经过10多年的工作,选出了“西洛1号”、“西洛2号”、“西洛3号”、“西洛4号”、“西扶1号”和“西扶2号”6个优良株系。它们均具有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优良特性,“西扶1号”和“西扶2号”还表现树体矮化。通过几年观察,这些株系的后代优良性状稳定,目前已在陕西10几个县市推广种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已引入其它一些省、市试栽。  相似文献   

5.
王剑 《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58-159
通过试验探讨杉木采穗圃优良无性系和单株的选择。结果表明,红心杉无性系间的差异处于显著水平,产生的原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选无性系及单株的遗传增益值较大,有的高达30%以上,有的为负值。  相似文献   

6.
东13椪柑是1973年通过营养系选种,在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选出的优良新株系。经过14年来系统的株系比较试验、中间试验及示范推广,证明该株系果大优质、果形高桩美观、早结丰产等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系)。该株系大面积出口货源基地已在广东省建立,省内外推广面积已超过8000亩。  相似文献   

7.
1995年以来,在山东省邹平县进行杏地方品种优系筛选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经多年试验,从30多个地方品种中筛选出2个杏品种优系,2000年6月通过滨州市科技局组织的鉴定,1998~2003年进行了早期丰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乌榄优良株系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榄为对照,对4个乌榄株系进行多年大田品比试验,观察其物候期、产量、果实经济性状、抗性等.结果表明,“桂榄1号”株系具有早结丰产、品质优良、抗性强等特点,有较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晚红李优良砧木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红李优良砧木选择试验研究李献芬,朱世新,万会民,李晓阳(辽宁省农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朝阳市是辽宁的三大果产区之一,但伏杂果所占比重却很少,李子更是稀少。1986年前,全市不足10万株,约占果树总株数的0.7%。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李子品种不适应当...  相似文献   

10.
橄榄优良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5年生橄榄作砧木嫁接11个橄榄优树无性系,对生长、开花、结果、果实性状等进行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的每枝花穗数、每枝挂果数与小区产量等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无性系与年份间互作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橄榄开花、结果性状存在遗传差异,一些无性系对气候条件变化反应敏感。采用因子分析法评选出g18、g20、g26为优良品系,综合得分分别为45.97、45.16和43.69,产量比CK分别提高9.50倍、8.61倍和8.64倍,比参试无性系的平均值分别提高178.15%、154.49%和155.44%。  相似文献   

11.
枣和酸枣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陕北黄河峡谷一带的44份种质为研究对象,其中枣25份、酸枣11份和过渡型酸枣8份,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探索枣和酸枣在起源地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3个引物共扩增19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61条,占总扩增谱带的82.5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15条谱带、扩增多态性谱带12.38条。表明枣、过渡型酸枣和酸枣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把44份供试材料分为3类,地理区域相近的酸枣、过渡型酸枣和枣多聚在一起,其遗传相似性大,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可以看出酸枣经过渡型酸枣向枣的演化通过多条路径完成。该研究说明,在我国枣的起源地或原产地,研究枣和酸枣的遗传演化关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明盐胁迫下枣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以较耐盐碱的‘七月鲜’枣品种的扦插苗为材料,经过临界浓度(0.60%)的钠盐(NaCl)处理,取其叶片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经ImageMaster 2D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处理与对照之间总蛋白的整体分布模式非常相似,在pH 3~10和MW50~90 kD内的蛋白点分布最多,处理与对照之间量变倍数大于1.5倍的差异点有26个,其中6个蛋白受胁迫上调,20个蛋白受胁迫下调。在上调的蛋白质点中,3个点受盐胁迫诱导增加了近4倍,2个蛋白质点相对丰度增加了2倍以上,表现出强烈的盐诱导特性。说明他们可能在枣的抗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下调的蛋白质点中,2个点相对丰度降低至对照的5倍左右,表现出强烈的盐抑制特性,说明其可能是对盐胁迫比较敏感的2个蛋白质或多肽,并且在枣的抗盐性机制中也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结论】在临界浓度钠盐胁迫下,枣叶片蛋白质表达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枣品种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概述了枣品种选育成果和杂交育种基础等方面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品种选育主要回顾了实生选种及其成果;杂交育种重点阐述了授粉生物学、授粉受精及胚胎发育、胚败育机理和胚培养等基础进展;同时对雄性不育种质鉴定,实生后代性状遗传规律,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实生后代进行杂种鉴别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枣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枣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泗洪大枣微茎段增殖扩繁苗为试材,研究了NaCl 75 mmol/L胁迫下生根培养基中加Si(K2SiO3 0.75 mmol/L)与否对枣树组培苗生根培养效果、体内离子稳态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枣树微茎段外植体成活率和生根率显著降低,生根枣苗的侧根条数、侧根平均长度、株高和单株重量均显著减小,盐胁迫下...  相似文献   

15.
秋水仙素离体诱导冬枣和酸枣四倍体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王娜  刘孟军  代丽  秦子禹 《园艺学报》2005,32(6):1008-1012
 以冬枣和酸枣组培苗丛芽为材料, 研究了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倍性变异的最佳浓度与时间组合、多倍体的特征及其纯化技术。结果表明: 秋水仙素处理的最佳组合为50 mg·L - 1秋水仙素处理40 d,诱导酸枣和冬枣染色体加倍的频率分别达36.37%和26.67%。嵌合体经3~4次继代分离得到了纯化, 并对纯化后的变异株进行了增殖和生根。变异株根尖染色体数加倍(2n = 4x = 48) , 叶片增厚, 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明显发达, 茎尖LⅠ、LⅡ和LⅢ层细胞均显著变大, 充分表明获得的变异株为同质四倍体。同质四倍体的主要特征为: 叶片增大, 叶色浓绿, 叶缘锯齿增大, 保卫细胞增大, 气孔密度降低。变异株在诱导期间表现出生长缓慢、叶片变圆、节间变短的暂时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环剥宽度对冬枣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 a生冬枣果实为试材,分析环剥宽度处理对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剥宽度的处理对树体生长影响不同,环剥宽度为0.9 cm的试验树坐果率最高,环剥宽度1.2 cm的试验树枣果在含糖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故从环剥宽度对试验树果实品质、树体产量和营养回流等方面的影响考虑,对于树势中庸的4 a生冬枣树在生产上建议采用盛花期0.9 cm左右的环剥宽度.  相似文献   

17.
以冬枣落果和正常果为试材,分析果实内不同营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枣果内含量较低的可溶性糖、蛋白和钙素以及高含量的氮素均与落果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枣的耐藏性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14个枣的鲜食、制蜜品种的耐藏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脆枣,灵宝圆枣、油福水枣、合阳玲玲枣比较耐藏;枣果实耐藏性与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失水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呼吸速率,失水速率、果肉细胞大小和果肉比重是影响耐藏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海沃德为世界著名美味猕猴桃品种,以它为母本进行品种间杂交育种,其F_1出现许多优良变异,为优株选择奠定了基础。对海沃德杂种F_1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出F_1群体内各单株在重要主成分上的得分,进而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tudy the extensively genetic diversities of more than 700 cultivars of Chinese jujube, it is necessary to utilize various informative DNA markers. SSR markers are highly polymorphic, co-dominant, locus-specific markers widely used in genetic studies, but less used in Chinese jujube because of no specific primers available.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approach of selectively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SAM) to develop SSR markers for Chinese jujube and its related species. Three cultivars (Dongzao, Dalilongzao and Jinsixiaozao) were selected to perform the approach of SAM with CT repeats. There were totally 25 primers obtained, of which we selected 16 primers available to detect the polymorphism in populations of 24 Chinese jujube cultivars, two wild jujube varieties and two Indian jujube cultivars. Based on these primers,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28 samples were constructed in a dendrogram according to the UPGMA cluster analysis. The samples were clustered into three main groups, including Chinese jujube, wild jujube and Indian jujube as expected. The 16 sequence-specific SSR primers could efficiently distinguish all the 24 cultivars of Chinese jujube, except for two cultivars, Jinsixiaozao and its ‘stoneless’ mutant, Wuhexiaozao. As a result, SAM was a very efficient method in targeted developing sequence-specific SSR primers in Chinese jujube. Furthermore, SAMs could also be used as high polymorphic molecular markers independently. The further study w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other oligonucleotide repeat types and applying more SSRs available in the genetic research of Chinese juju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