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密植和加强田間管理,正确安排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統一,乃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能,提高单位面积光合产量的重要措施。 近一、二年,在密植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論文,初步闡明了密植条件下  相似文献   

2.
1980~1987年在江苏省沭阳县叶庄村进行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为了探索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高光效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率,我们对不同产量类型麦田的叶面积动态、叶面积密度铅直分布、叶倾角、株间光照分布、净同化率、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率与产量形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材料和方法 为了深入研究赣化2号群体光能利用特点,揭示其高产规律,为推广种植此品种提供农业气象依据,1983年本研究设计了两个播栽期,第一期4月20日播种,5月25日移栽,第二期5月10日播种,6月14日移栽。每个试验小区面积为0.11亩,每期三次重复,并以汕优3号作为对照。  相似文献   

4.
水稻旱育秧的移栽密度对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早稻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群体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移栽密度较低时,群体的分蘖高峰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且旱育秧群体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双季早稻的适宜密度为23.3cm×13.3cm孕穗期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砷状况因移栽密度而异,16.7cm×13.3cm,23.3cm×13.3cm的叶面积以30~45cm层为最大,30.0cm×13.3cm的最大叶面积出现在45~6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早稻旱育秧不同移栽密度的群体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移栽密度较低时,群体的分蘖高峰期推迟,有效分蘖期延长,且旱育秧群体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双季早稻的适宜密度为23.3cm×13.3cm;孕穗期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状况因移栽密度而异,16.7cm×13.3cm,23.3cm×13.3cm的叶面积以30~45cm层为最大,30.0cm×13.3cm的最大叶面积出现在45~60cm层;群体的漏光率随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变小,光能吸收率随太阳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密度提高而增大.栽植密度23.3cm×13.3cm的产量显著高于16.7cm×13.3cm,20.0cm×13.3cm和30.0cm×13.3cm,这与其穗粒重协调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1988~1989年,在浙江林学院果园调查了成年桃树叶幕结构、光能分布和光合强度。结果表明,5月中旬之前,叶幕已占全树最终叶片总面积的82.20%,生长高峰期叶片日平均生长量可达2.80m~2,桃叶面积系数在5~6之间。叶面积系数与新梢平均长相关最为突出。整个生长季节叶幕光能分布与叶面积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幕光强的日变化,随自然光强的变化而改变,以午间为最大,离午间越久的时刻则越小。叶幕纵剖面日平均透光率的总趋势是:叶幕上层和中心区大,下层和两侧小。田间条件下桃树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为64.0klx,光补偿点为4.0klx,上层叶幕光合强度可达12.100mgCO_2dm~(-2)h~(-1),下层只有上层的51.24%,气温与叶幕光合强度有密切关系,炎热干燥季节明显下降。高温季节低光强叶幕区光合强度超过高光强区,因之在盛夏下层叶幕的同化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的玉豆间距带状套作组合对大豆冠层结构特征与光能利用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群体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主推玉米和大豆品种“川单418”和“贡选1号”为试材,设计(A)玉豆间距40 cm(大豆窄行行距70 cm)、(B)玉豆间距50 cm(大豆窄行行距50 cm)、(C)玉豆间距60 cm(大豆窄行行距30 cm)3种玉豆带状套作组合,并以单作玉米(SM)和单作大豆(SSB)作为对照,对带状套作大豆冠层结构、光能截获量、干物质重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存在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SSB(P<0.05)。玉豆共生期间,处理A大豆群体冠层上方的PAR与处理B和C相比,分别低44.1%和60.4%。这说明由于处理A缩短了玉豆间距,加剧了玉米对大豆的遮荫程度,从而降低了大豆群体可利用的有限光照资源。(2)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的LAI、叶倾角和株高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B比处理C和处理A的LAI分别提高了16.4%、13.1%、12%和30.3%、32.2%、29.3%。叶倾角比处理C和处理A分别提高了15%、16%、14%和34%、31%、26%。株高比处理C和处理A分别减低了7%、8.8%、7.9%和13.5%、16.7%、14.8%。说明适宜的玉豆间距可以提高套作大豆的LAI,调整更加合理的叶倾角和株高,优化植株形态特征,实现光能在大豆群体内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大豆的光能利用效率。(3)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截获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间,处理A与处理B相比光能截获量分别降低了43%、22%和33%,处理C与处理B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1%、10%和17%,LAI与光能截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77**), 说明在玉豆间距为50 cm时增加了大豆群体的LAI,从而提高了光能截获量。(4)不同带状套作大豆光能利用率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B与处理C相比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8.6%、7.0%和5.8%,处理B与处理A相比则分别提高了40%、23%和13%。(5)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的干物质重均显著低于SSB,且处理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大豆V5、V7和R1期,处理A与处理B相比分别降低了59%、36%和41%,处理C与处理B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7%、16%和22%,DMW与光能截获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989**),说明在玉豆间距为50 cm时增加了大豆群体的光能截获量,从而提高了大豆群体干物质的积累。(6)不同带状套作大豆群体产量及总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处理B的大豆产量分别比处理C和处理A提高了10%和27%,总产量比处理C和处理A提高了1%和3%。说明随着玉豆间距的缩短,大豆弱光胁迫程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以玉豆间距为50 cm的玉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可以优化大豆群体冠层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群落结构光能利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太阳辐射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能量因素,从本世纪初就有人开始研究阳光在植物群落中的分布,主要侧重于实际的测定和资料分析本文又进一步研究相同自然条件下增加植物群落叶面数量的途径,提高光能的吸收效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林木蓄积量。  相似文献   

9.
我们根据近几年水稻光合生产试验实测资料,分析了汕优63群体光能利用的特征,以及不同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与转换效率,进而阐明该组合的光合生产潜力,试图为该组合高产栽培与最大地发挥它的增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一)群体光能利用的特征 水稻群体光能利用率的大小,决定于该品种(组合)群体单位面积上接收每卡辐射能所能产生的干物质数量。其计算方法如下:光能利用率(Eu)  相似文献   

10.
11.
日本设施果树的树形结构与光能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留学期间对日本设施果树树形结构与光能利用特性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结果表明 :日本设施果树的树形结构研究始终是围绕高光效、高质量、易管理这三个中心 ,生产上重点在推广单层薄叶幕结构的平棚树形 ,X形、H形、Y形和三主肋骨形及其改良形等高效优产树形已在不同果树上广泛应用。其中Y形非常适合乔木果树的集约化矮密植栽培 ,符合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 ,有广泛普及价值 ,未来可能成为除葡萄外多种果树的的通用树形。此类树形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枝叶单层水平分布 ,叶幕薄 ,离地高 ,生态环境优越 ,通风透光好 ,病虫害少。结果均匀整齐 ,下垂果多。果实形正、色佳、味甜、质量好 ,商品档次高。树冠覆盖率和有效生产区高达10 0 %。枝叶生长缓和 ,树势容易控制 ,枝梢夏季管理省工。各器官生长发育状态与节奏好 ,长停交替按次有序 ,营养分配协调合理。而且作业空间大 ,机械行走方便。建议我国因地制宜研究选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NCⅡ设计,以6个代表我国主要玉米种质的自交系为测验种与来自CIMMYT并经过初步改良的4个群体杂交,通过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以明确其进一步改良与利用的方向。结果表明:①可以将Pob45群体导入Reid种质,Pob45改良系×Lancaster种质可能为一个潜在的杂种优势组合模式;②可以将Pob46群体导入Lancaster种质,Pob46改良系×旅大红骨种质可能构成一个潜在的杂种优势组合模式;③可以将Pob69群体导入PA种质,Pob69×Lancaster种质可能构成一个潜在的杂种优势组合模式;④在青贮玉米育种可将Pob70群体导入PB种质,在普通玉米育种中,可将Pob70群体导入旅大红骨种质,Pob70×PA种质可能构成一个潜在的杂种优势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凤梅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5):99-100,111
以超高产春小麦品种克丰4号和一般品种新克旱9号、东农7742、克涝3号为试验材料,综合考察其冠层形态结构对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统计分析表明:超高产品种克丰4号较其它3个品种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单株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粒重相对较低,但单位面积上群体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明显提高,经济产量分别提高41.7%、47.9%、54.7%,单位面积上的旗叶干重分别提高3.9% 、65.8% 、44.6%.  相似文献   

14.
高产玉米杂交种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和登海3719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探讨了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具有叶面积指数大、上部茎叶夹角小、穗位叶受光好、光能截获率高、光合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春小麦高产田的2 a系统调查和研究,提出单产8 250kg@hm-2的几个群体质量指标最高叶面积指数为7~8,有效叶面积率94%以上,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每公顷成穗660×104左右,分蘖成穗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甜高粱是高光效的作物,叶片不易衰老,穗和茎秆为光合产物的贮藏库。生产上主要是以收获其茎叶作青贮饲料。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增加干生物量,是获得甜高粱产量的基础。本文对甜高粱乳熟期的群体株间光分布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群体株间光垂直分布符合比耳—兰伯特(Beer—Lambert)递减律。用门司—佐伯(Monsi、Seak,1953)建立的公式进行各时平均光强或相对光强的验证,历史符合率很高;株间光分布特征及植株各层吸收光能均随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苹果梨树冠光能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苹果梨树光合强度,光分布与花芽形成、座果情况的研究表明,苹果梨树光饱和点58Klx、光补偿点2Klx、最大光合速率27.40mgCO2dm^-2h^-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是光照强度,温度和CO2浓度,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冠内光分布的相对光强外区41.2%。次外区23.28%,中区8.1%,内区2.85%;光照与花芽形成,开花座果成正直线相关,相对光强在3.3%以下为无效区.3.3-13%为过  相似文献   

18.
发挥高原光温优势 提高春小麦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能利用率系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光合作用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光能量的比率。作物产量的高低与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多学科综合技术措施,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以增加作物产量,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农业科研中受到普遍重视。因为光能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所以光能利用率的提高最终依赖于叶片的光合能力,通过提高作物光  相似文献   

19.
作物间套复种与光能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京郊广大贫下中农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为认真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以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使单位面积产量迅速得到较大辐度的提高。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更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川滇高山栎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集海拔2200~3800m川滇高山株8个群体以及通麦栎1个群体的样品,应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研究其群体遗传结构,测得Gsr的平均值为0.167,与其它广泛分布、异型杂交、风媒传粉、多年生植物相比要高些,这可能与川滇高山株垂直分布的特点有关。平均每代迁移率估计值(2.660)也偏低。相似生境下的川滇高山栎的遗传变异水平,要高于通麦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