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盐渍土分布与盐生植物资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本文通过对新疆盐渍土资源和盐生植物资源的调查,概括并分析了新疆盐渍土的资源现状、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并简要介绍了新疆盐生植物的种类及分布。  相似文献   

2.
建立盐生和耐盐植物基因库的意义和研究利用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建立耐盐及盐生植物基因库对促进林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国内外盐生及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指出了研究利用的主要目标和方向、采取的技术对策及建议,为我国全面开展盐生及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几种一年生盐生植物的吸盐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土壤盐渍化在新疆发生面积多,分布广,利用盐生植物对盐分的超富集能力,选育生物量大且体内盐分浓度高的品种,可有效改良盐碱地。本试验比较了几种主要盐生植物的吸收离子类型和盐分积累量,为科学合理利用盐生植物进行盐碱地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一年生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和野榆钱菠菜(Atripex aucheri Moq.)为材料进行人工种植,试验地土壤为壤土和砂壤土,耕层土壤盐分均值为10.23 g/kg,p H为8.36,属于中度盐化土壤。采用完全随机排列设计,在生育早期、中期和末期采样测定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和K+、Na+、Ca2+、Mg2+、Cl-、SO2-4浓度。【结果】生育末期四种盐生植物地上生物量均占整株生物量的89%以上,高碱蓬(23302 kg/hm2)蓬野榆钱菠菜(20379 kg/hm2)盐地碱蓬(18670 kg/hm2)盐角草(9096 kg/hm2)。盐分总浓度盐角草(215 g/kg)盐地碱蓬(152 g/kg)高碱蓬(137 g/kg)野榆钱菠菜(103 g/kg)。不同植物离子含量不同,K+浓度以高碱蓬中最高,Na+、Cl-、SO2-4在盐角草中最高,Ca2+、Mg2+浓度在盐地碱蓬中最高;4种盐生植物对Na+、Cl-、SO2-4的吸收能力极强,按阴离子类型划分盐角草属于SO2-4-Cl-型盐生植物,盐地碱蓬、高碱蓬、野榆钱菠菜属于Cl--SO2-4型盐生植物;盐分积累量为高碱蓬(3499 kg/hm2)盐地碱蓬(3061 kg/hm2)蓬野榆钱菠菜(2180 kg/hm2)盐角草(2080 kg/hm2)。【结论】盐生植物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主要以生育末期刈割时单位面积从土壤中吸收的盐分总量来衡量,这取决于此时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植株体内盐分浓度的大小。植物会根据其生长需求选择吸收土壤中矿物质元素,盐角草对的Na+、Cl-的吸收能力强于盐地碱蓬、高碱蓬和野榆钱菠菜,尤其对Cl-表现出极强的选择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4.
天津滨海盐生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生植物因其可在重盐渍环境中生长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成为天然的耐盐基因种质库。由于其较强的抗逆性以及利用价值,相关研究及开发利用在近期已成为国内外科研工作的热点之一。天津滨海地区各地分布着大量的盐生植物。目前对这些盐生植物资源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天津滨海地区的盐生植物资源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两种盐生植物在南北疆地区的适生性及吸盐能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摸清盐生植物在南北疆改良盐碱地的实际应用效果,更好地利用盐碱植物,在南北疆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盐生植物在新疆南北疆盐碱地的适应性及吸盐能力。结果表明,盐生植物在南疆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北疆;而盐地碱蓬成活率明显要高于海篷子;北疆种植的盐生植物其植物体内的总含盐量明显高于南疆种植的盐生植物,其中盐地碱蓬高出约55%,海篷子高出约46%。由此可以看出,盐地碱蓬和海篷子更适合于南疆地区生长,而在北疆环境两种盐生植物吸盐能力均强于南疆环境,海蓬子吸盐能力明显强于盐地碱蓬。  相似文献   

6.
  【目的】  聚盐能力是评价盐生植物对盐碱地生物改良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针对不同的盐碱地类型,有目的地选择生物量大且聚盐能力强的盐生植物,是实现盐碱地快速改良的关键。比较不同盐生植物的盐离子吸收类型及能力,可为盐碱地生物改良选择适宜的植物材料提供参考。  【方法】  试验选取7种藜科盐生植物进行人工种植试验,包括野榆钱菠菜(Atriplex aucheri)、高碱蓬(Suaeda altissim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红叶藜(Chenopodium rubrum)、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和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试验地土壤以粉粘粒为主,根层土壤(0—40 cm)平均含盐量为45.57 g/kg。在生育末期采样测定植物地上部生物量和Na+、K+、Ca2+、Mg2+、Cl–、SO42–浓度。  【结果】  7种藜科植物地上部生物量为野榆钱菠菜(35077 kg/hm2)>盐地碱蓬(19507 kg/hm2)>高碱蓬(16160 kg/hm2)>驼绒藜(12421 kg/hm2)>四翅滨藜(10798 kg/hm2)>红叶藜(10134 kg/hm2)>盐角草(9576 kg/hm2)。高碱蓬、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盐角草和红叶藜5种植物组织内Na+、Cl–和SO42–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离子(P<0.05),而驼绒藜和四翅滨藜体内K+、Cl–和Na+浓度较高。7种藜科植物地上部Na+、Cl–和SO42– 3种盐离子累积总量为野榆钱菠菜(3835 kg/hm2)>盐地碱蓬(3145 kg/hm2)>盐角草(2749 kg/hm2)>高碱蓬(2253 kg/hm2)>红叶藜(615 kg/hm2)>四翅滨藜(367 kg/hm2)>驼绒藜(220 kg/hm2)。  【结论】  盐生植物可在重度盐碱地上存活并产生一定的生物量,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盐角草和高碱蓬均表现出较强的吸盐能力,但对不同离子的吸收累积能力不同。盐地碱蓬地上部SO42–吸收量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植物,适宜于硫酸盐或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土的改良;盐角草对Cl–表现出极强的吸收能力,适宜氯化物盐渍土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黄骅市盐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海水资源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盐生植物的生态研究对于改善内陆沿海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沧州滨海城市———黄骅的地理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 ,探讨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壤与盐生植物养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生长不同盐生植物的土壤含盐量不同,以生长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的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8.5 g/kg,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Pall.)次之,柽柳的最低。盐生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土壤养分特征,4种生长盐生植物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光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4%以上,生长木本盐生植物白刺、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生长草本盐生植物碱蓬、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 Jacq.Parl.)的土壤,且不同盐生植物养分特征不同,白刺、柽柳N和P含量均高于盐地碱蓬、碱茅,K含量则与植物耐盐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快速、无损地估算盐生植物叶片盐离子含量在植物生长监测、耐盐植物筛选和土壤盐渍化监测等方面有实用价值。该研究以新疆艾比湖保护区内盐生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物叶片盐离子(K~+、Na~+、Ca~(2+)、Mg~(2+))含量与冠层高光谱数据的光谱变换和二维植被指数(比值型植被指数(ratiovegetationindex,RVI)、差值型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归一化型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相关性选取特征波段,构建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的叶片盐离子含量估算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进行对比,研究基于GWR模型估算干旱区盐生植物叶片盐离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选取特征波段集中表现在红及短波红外波段:K~+含量在反射率倒数的对数选取的红光区域内波段使用GWR估算效果最佳;Na~+的特征波段在光谱变换下集中于短波红外区域,二维植被指数集中在近红外、短波近红外及黄、橙、红区域,各种波段选取下GWR对Na~+的含量估算均有较好效果,但反射率对数的一阶估算效果最好;Ca~(2+)含量在反射率平方根的一阶微分下选取的短波红外波段通过GWR模型估算效果最好;Mg~(2+)含量在DVI选取的位于红光区域特征波段估算效果最佳,但使用GWR模型对Mg~(2+)的估算精度不及BP模型。分析基于GWR盐离子模型估算模型发现,含量较高的离子估算效果更好,K~+、Na~+的模型精度优于Ca~(2+)、Mg~(2+)。在使用GWR模型估算植物叶片盐离子含量时,特征波段均指向红及短波红外波段,符合植被光谱机理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NaCl盐胁迫下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碱蓬(Suaeda glauca)、中亚滨黎(Atriplexcentralasiatica)等3种盐生植物生长发育及离子在不同器官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壤含盐量的升高,盐生植物出苗率明显降低,但对碱蓬和中亚滨黎株高、碱蓬花序长度等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与土壤含盐量密切相关。盐地碱蓬和碱蓬叶片内Na 含量随土壤含盐量的增高而升高,其他离子有少量下降或变化不明显,而盐地碱蓬茎中离子含量随土壤含盐量的变化不显著。植株中各离子含量为Na>K/Mg>Ca,不同器官内含盐量为叶>茎。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盐(碱)生植被盖度的土壤碱化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土壤大面积碱化的新疆奇台绿洲为研究区,探讨了盐(碱)生植被盖度与土壤碱化指标pH、碱化度(ESP)、钠吸附比(SAR)、残余碳酸钠(RSC)、总碱度(TA)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存在大量的可代换性钠,碱化强烈。植被盖度与各土壤碱化指标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与pH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10,其次为ESP,植被盖度主要受土壤碱化程度的影响。以盐(碱)生植被盖度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多种土壤碱化指标对研究区碱化土壤进行分级:植被盖度50%左右,pH<8.0,ESP<3%,SAR<3,为非碱化土;植被盖度10%~40%,pH 8.0~9.5,ESP 3%~35%,SAR 3~40,为碱化土;植被盖度<10%,pH>9.5,ESP>35%,SAR>40,为碱土。以植被盖度对碱化土壤的响应为依据建立的土壤碱化分级标准既拓宽了碱化土壤分级的研究视角,也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根袋法研究了荒漠盐土和灌耕灰漠土中6种不同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养分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根际土全氮含量比非根际土高,但全磷却比非根际土低.根际土有效态养分的变化则与全态相反,6种植物的根际土有效氮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除芦苇外,根际土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6种植物中,钠猪毛菜根际土有效氮亏缺最高,有效磷富集也最少.分析测定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在两种土壤的植物根际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荒漠盐土中,根际土3种酶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而灌耕灰漠土的根际土3种酶活性均低于非根际土.荒漠盐土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与几种主要养分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较好地体现了荒漠盐土根际的养分状况,也说明盐生植物对荒漠盐土酶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福建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牛姆林6个天然林样地的植物区系组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牛姆林天然林的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在2900m^2范围有248种高等植物分属82科153属,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16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71科136属229种,种子植物属的系数为61.69;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型为主,63.36%的热带地理成分及32.82%的温带地理成分显示出牛姆林地处南亚热带北缘的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新疆牧草地的分布现状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出发,阐述了新疆牧草地的利用特点及在牧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疆牧草地利用的浅显建议。  相似文献   

15.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efforts, scientists and land managers must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conservation areas to protect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historic town of Concord, Massachusetts, home of the philosopher and naturalist Henry David Thoreau,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xamine how well conservation areas preserve biodiversity in a suburban landscape. About 35% of total land area in the town has been protected, and botanists, including Thoreau, have surveyed plants in Concord five times over the last 170 years. We spent 5 years (2003-2007) re-surveying a subset of Concord’s flora for species presence and abundance. Of the species seen by Thoreau in the mid-19th century in Concord, we could not locate 27%, and an additional 36% persist in one or two populations where they are vulnerable to local extinction. Most species losses appear to have occurred in the past three to four decades. Certain groups, such as orchids, have shown particularly severe losses. More native species are declining in abundance than are increasing. Non-native species represent an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the flora, with many increasing in abundance. The flora has experienced a net loss of specie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with 82 species gained and 236 species missing. Because many species are rare on a local scale, persisting as one or two small populations, local extinctions will likely continue in coming decades. Habitat management, primarily to prevent tree establishment, appears to have allowed many rare species of open habitats to persist and recover. Active management of existing sites will likely be the key to protecting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Concord flora and maintaining the living connection to the writings of Thoreau.  相似文献   

16.
新疆沙尘暴气象灾害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何清  贾春光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12-214,219
新疆要快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抵御沙尘暴灾害的能力,急待了解沙尘暴灾害的演变规律。利用气象灾害历史统计资料,总结新疆沙尘暴危害的主要类型,分析1761~1949年新疆沙尘暴灾害基本特征和1961~2000年沙尘暴灾害的频次演变,得出新疆重大沙尘暴灾害呈阶段性变化。这与沙尘暴天气日数呈下降变化趋势并不具有同步性。新疆沙尘暴灾害受经济、人口、耕地等变化因素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选取新疆2007年与2014年的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A级景区的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Moran′s I指数,综合运用ArcGIS与GeoDa软件,系统分析了新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禀赋条件、政府旅游政策、景区辐射影响在新疆旅游景区结构演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景区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聚集分布,由相互孤立集中逐渐演变为集群外扩的分布格局;(2)旅游景区在区域间表现为不均衡状态,个别单核孤立发展已转变为多核集群发展格局,"五区三线"和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已成系统体系;(3)旅游景区之间的负相关性增强,区域之间辐射力度有限导致差异明显,但整体空间结构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8.
郭鹏  徐丽萍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97-100,106
利用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平均值法、时间序列分析、T值检验等方法等以年数据研究了新疆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气候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新疆的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北疆优于南疆,西北优于东南。(2)研究区近25 a间植被覆盖呈现增长趋势的区域有20.33万 km2,占总面积的12.4%;呈现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为11.75万km2,占总面积的7.0%;面积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0.6%。(3)新疆1982—2006年间植被覆盖主要是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良好增长趋势,并且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