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奶牛蹄叶炎是奶牛养殖业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明确。目前通常认为其发生是多因素造成的,如瘤胃酸中毒、内毒素及组胺含量增加、过食精料、分娩期前后、地面无垫料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该病。该病主要造成蹄真皮血管紊乱、蹄悬吊器官中的连接组织松弛以及表皮细胞异常分化。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蹄叶炎,诊断方法主要根据跛行、蹄部敏感、腹泻等临床症状而确诊。定期修蹄、降低高能饲料的比例能够降低发病率,对于患病动物可进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论文对奶牛蹄叶炎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
正营养性衰竭症又称瘦弱病或虚劳。中兽医泛指气血不足,元气亏损所致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总称。主要是由于家畜机体的营养供给与消耗之间呈现负平衡而引起的营养不良综合症。各种家畜都可发生,但以老龄,过劳、常期饲养失调、久病失治、配种过度和产仔繁多的家畜多发。在饲料不足的冬季和初春,放牧的牛、羊常大群发生。以渐进性消瘦为特征。随病程的延续,患畜全身骨骼显露,眼角常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体温偏低,脉搏快而弱,血压 相似文献
4.
1诊断要点原发性衰竭症多可查明致病原因,如饲料供应不足,质量低劣,饲料调剂不当,饲喂失宜,消化功能衰退,营养吸收不良及长期哺乳等。继发性衰竭症可有原发病的病史及体征可查,如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长期的消化扰乱及慢性消耗性,炎性或化脓性疾病等。本病的主要症候群是进行性消瘦,患畜体重减轻,严重者可减轻30%~40%。病畜精神沉郁,低头,反应迟钝,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多屑,失去弹性, 相似文献
5.
腹泻是猪养殖生产中广泛存在的病症,高发于仔猪阶段。仔猪腹泻严重制约其生产潜能并导致高死亡率。文章主要分析了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原因并论述各种调控措施的改善作用,为研究更精准的仔猪营养需求和饲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奶牛营养性添加剂近年来研究较多 ,主要是利用某些对机体有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参与机体的代谢 ,而提高产奶量。目前报道的主要有硫酸钠、双乙酸钠、金属蛋氨酸、硫酰二胺磷酸盐、磷酸脲等。青海大学马双青报道 ,硫酸钠中的硫元素可参与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的氧化还原过程 ,能促使瘤胃内纤毛虫加速繁殖 ,还可参与有毒酚化合物形成轭合物 (苯硫酸 )而起到解毒作用 ,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促进生长 ,提高产奶量。试验证实 ,奶牛日粮中添加 0 .8%的硫酸钠 ,每日 3次饲喂 ,共喂 40 d,结果试验组比对照组多产奶 1 71 .2 kg,头日多产奶1 .0 7kg,两组… 相似文献
7.
8.
9.
10.
奶牛蹄叶炎是危害奶牛生产的重要疾病,是牛蹄真皮与角小叶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弥散性炎症。其临床特征是蹄角质软化,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跛行。一旦得病,奶牛就会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病蹄不能负重;随着病情发展,奶牛就会卧地不起,且采食量明显降低,产奶量也开始下降,甚至停产;严重的因卧地不起等原因,只好淘汰。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近年来国内外蹄病研究的前沿课题。在奶牛的蹄病中,41%的病例是蹄叶炎,72%的动物至少有一个蹄发病。在急性和亚急性阶段,奶牛可表现全身性症状,蹄角质改变不明显,当转为慢性或临床康复后再复发,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家畜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国内外在繁殖学科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新的生殖内分泌激素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子宫内环境与胚胎存活与发育的关系、黄体机能的维持及其调控、妊娠维持与识别及其内分泌学和免疫学调节、性别鉴定和性别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所用的研究新手段,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化学有关。预期在近廿年内,性别控制和性别鉴定、早期妊娠诊断和母牛孪生等繁殖新技术将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湖猪和湖羊多产机制的研究将得到突破,新的生殖激素将在提高公母畜繁殖机能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根据“第12届国际动物繁殖学术讨论会”(1992年8月,荷兰)和“第七届全国动物繁殖学术讨论会”(1993年11月,广州)资料,以及近期收集到的其它有关文献,作者认为,动物繁殖学科继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受精等技术的成功、成熟和推广应用之后,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着手,试图开发提高动物繁殖率的新方法。现将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国内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将一段DNA片段导入哺乳动物细胞中后,能够定位并且与内源的同源序列重组,这种类型的同源重组叫做基因打靶(gene targting)。基因打靶技术可以用来生产转基因动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应用这一技术已生产出各种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体,可对小鼠中特异性基因的表型进行评价。基因打靶技术不只是一种使基因失活的手段,而且可作为一种用来改变基因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一、前言 1951年,Austin和张明觉首次报道了哺乳动物(兔子)体外受精成功,并最先提出了受精前精子需在母畜生殖道内获能的观点。30年来,体外受精技术已由实验动物发展到大家畜和人类,并在20多种哺乳动物上获得成功,其中兔子(1959)、小白鼠(1968)、大鼠(1974)、人(1978)、牛(1981)、山羊(1984)、绵羊(1986)、猪(1986)等已有正常的体外受精的后代。体外受精技术有助于揭示受精的本质和机理及研究胚胎的发育和分化;便于进行基因导入和卵核移植;同时,也可有效地解决家畜的某些不孕症,并提高优良种畜的利用效率。本文将从卵细胞体外培养和成熟,精子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仔猪断奶后生理机能紊乱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食欲差、消化不良、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抗病力下降,出现腹泻和水肿等病理现象。其中腹泻是最普遍的现象,轻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成为僵猪甚至死亡。因此,如何在实行仔猪早期断奶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仔猪有较高的生长速度,防止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的发生,便成为当前养猪生产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引起仔猪断奶后生理机能紊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营养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