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缩果病又叫雾抄、雾掠、烧茄子病,在大部分枣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靠昆虫、雨水传播.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在8月中旬(果洼变红至全果1/3变红),若空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续大雾天气,更有利于病害发生.同株发病率大果高于小果.  相似文献   

2.
枣缩果又称萎蔫果,在大部分枣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靠雨水和昆虫传播。7月下旬初显病斑,8月中旬达发病高峰,果洼变红。空气湿度大,间断性阴雨和连续大雾有利于发病。病症是:开始果面出现淡褐色斑点,继而外果皮呈水烫状,土黄色,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陕西关中地区枣树生产中危害不断加重的枣缩果病.通过田间定点、定株调查,对陕西大荔县6处枣园枣缩果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侵染循环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发病情况、病情指数和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从水孔、气孔及果洼侵入枣果而发病.枣树皮、枣头、枣吊、枣枝条、枣落叶都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其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枣吊位置、挂果量、气候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品种及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根据缩果病发病规律,提出了合理选择园址、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枣树病虫害种类较多,6~7月发生的食叶害虫有枣黏虫、枣龟蜡介壳虫和枣叶壁虱,为害枣花和幼果的有枣绮夜蛾,蛀果害虫有桃小食心虫;7月中旬以后,主要病害是枣锈病;8月以后到采收期,主要病虫害是桃小食心虫、枣缩果病、枣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太原市的枣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交城的骏枣、太谷的壶瓶枣、临猗的梨枣由于品质优、价格高,果农大量引种,目前也已成批量结果。但是,在2006年枣树生长后期,有一种病害普遍发生,造成减产,损失达30%以上。8月份在枣果梗洼变红时,果面出现晕环,病斑处提前出现红色,无光泽,果肉病斑区出现由外向内的黄褐色斑,组织脱水坏死,黄褐色果肉有苦味,病斑外果皮皱缩,不能食用。这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缩果病,又名束腰病。  相似文献   

6.
<正>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褐腐病、枣萎蔫果病等,在全国各大枣区均有发生,是枣树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北方枣区该病有日趋严重之势,2007年在河北省行唐县口头镇鲁家庄等村的枣区,枣缩果病大发生,使枣农受到了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侵染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金丝小枣浆烂果病(ZiziphusjujubaMill.cv.Jinsixiaozao)的侵染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囊孢壳菌Physalosporaobtuse(Schw.)可在金丝小枣树体及病残体和枣园周围的杨树、榆树、刺槐树、桃树、苹果、梨树上越冬。5月下旬—9月中旬分生孢子器形成并散发分生孢子,8月中、下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同时散发。囊孢壳菌孢子随风、雨传播,通过伤口和气孔侵入。6月上旬囊孢壳菌开始侵染枣吊、果柄,7月上旬开始侵染枣果,8月下旬为囊孢壳菌对枣果的侵染高峰期。囊孢壳菌在当年发病枣果上只形成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8月下旬—9月散发分生孢子,可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8.
枣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又名枣蛆,钻心虫,枣实虫,桃蛀果蛾等。为世界性害虫之一,我国大部分枣区均有发生,北方枣区发生较严重。是枣、苹果、梨、杏和山楂等多种果树主要蛀果害虫之一。在其危害严重的枣园,虫果率高达90%以上。枣桃小食心虫以幼虫蛀果为害,把虫粪留在果内,枣核周围形成"豆沙馅"。发生严重时,被害枣果提前变红,过早脱落,果内堆积虫粪,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新疆枣产业发展速度尤为迅猛,尤其是南疆红枣种植面积日益增大,已经成为帮助新疆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大林果树种。每年在枣果白熟期前后(8月中旬~9月中旬)骏枣裂果现象严重,有些年份裂果率达50%,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给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明骏枣裂果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对湖南衡阳地区4个冬枣生产基地进行病害调查,采集发病率较高的病害样品进行病原鉴定。调查结果显示,衡阳地区冬枣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炭疽病、枣疯病、缩果病、白绢病、枣果褐斑病,其中,缩果病、枣果褐斑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9.2%和20.8%,其他病害发病率低于5%。缩果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一般从果实腰部开始出现皱纹,病部变红皱缩,后期扩展到果柄至整果;枣果褐斑病多发于果实膨大期,果面有褐色斑点,圆形,后期病斑中央渐灰白色,不影响果肉品质。鉴定冬枣缩果病、枣果褐斑病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相似文献   

11.
泾渭鲜枣     
由西安市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育成.去年8月中旬,中国枣树协会理事、山西农业大学教授杜俊杰,河北省果树所枣树专家段玉春,陕西省林业厅林业站长王云芳,种苗站长杨宏帆等专家、领导亲临现场品评、测查,一致认为,该枣属极早熟大果形鲜食良种,极有开发潜力.8月中旬上市,较普通枣超前一个月.果实长圆形,果皮光洁,色泽艳丽,果肉松脆多汁,鲜食品质上等.单果重30克左右,特大果  相似文献   

12.
枣树缩果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枣缩果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缩果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管理水平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陕北缩果病只有1个发病期,8月初开始显症,8月下旬达到高发期。在同一枣园,缩果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以木枣发病最轻,7月鲜发病最重,其余品种轻重依次排序为晋枣、蜂蜜罐、赞皇大枣、狗头枣、梨枣、骏枣;夏季持续干旱高温及其随后的降雨使缩果病发生严重;含石砾的沙质土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黄土上所建枣园。施入化肥的枣园缩果病发生重于施农家肥的枣园。  相似文献   

13.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大发生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沧州枣的主要品种金丝小枣、冬枣、梨枣果实病害危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主要病害为浆烂果病、黑疔病、褐皮病3种病害,病原菌包括梭壳孢菌、胶孢炭疽菌、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5月中旬侵染枝条和叶片,5月下旬侵染枣花,7月上旬侵染枣果;冬枣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溃疡病、苦痘病和缩果病5种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和梭壳孢菌。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侵染枣花,7月侵染枣果;梨枣主要病害为铁皮病和缩果病,病原菌为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橄榄色盾壳霉,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开始侵染枣花,7月中旬侵染枣果。  相似文献   

15.
柿蒂虫是柿树的主要蛀果害虫之一,以幼虫从柿蒂部蛀果危害而得名.其幼虫蛀果后,被害果般由绿变黄、变红、变软,并造成大量脱落.柿蒂虫1年发生2代,1代幼虫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2代幼虫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其繁殖力较强,1头雌蛾1年可产卵30粒左右,卵期5~7天.其幼虫还具有转果危害的习性,每头幼虫可危害果实3~5个,在多雨高温的天气,幼虫转果较多,受害程度较重.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枣缩果病是枣树果实期的重要病害之一,明确枣缩果病分布现状及潜在分布区.[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及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方法,对枣缩果病在新疆的地理分布和潜在分布区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枣缩果病在新疆南疆四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新疆地理范围内位于天山南麓与昆仑山北坡的南疆四地州及哈密地区绿州范围,以及伊犁部分地区均为枣缩果病适生区.[结论]新疆南疆四地州为枣缩果病的主要分布区和适生区;新疆枣树种植地区均存在枣缩果病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7.
<正>去年通过对威县枣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第什营乡南郭庄村枣树病害调查,发现枣树烂果病比较严重,尤其是采收前后发病率居高不下,极大地影响了枣农的经济收益和生产信心。经调查发现造成枣烂果病的罪魁祸首是枣轮纹烂果病和枣软腐病,为了有效防治此病,在对发病因素进行多方调研的基础上,请教枣树专家,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经试验效果显著。1症状1.1轮纹烂果病。枣烂果病发生在枣果近成熟期和采收后,每到8月份以后就开始发病、落果,未到成熟  相似文献   

18.
红河地区枣树主要病害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清了红河地区主要枣树栽培区枣树上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为枣锈病、枣黑斑病、枣烂果病等,枣焦叶病、白粉病、缩果病、裂果病等病害在红河地区也有发生,但发病情况较轻;调查了部分枣树病害在该地区的发生规律,并对其发生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冬枣在采前、采后及贮存期间常常发生烂果现象,一般有轮纹病、枣软腐病、枣褐斑病、枣红粉病、枣曲霉病、枣青霉病和枣木霉病等。其中枣红粉病、枣曲霉病、枣青霉病和枣木霉病多在贮存期发生。在贮存过程中,这些病害稍不注意就可造成枣果霉烂,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20.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铁皮病,俗称干腰、黑腰等,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果实的病害,枣缩果病在我国各大枣区普遍发生,一般年份果实受害率为20%,严重年份高达70%以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该病的发生及其危害明显上升.本文拟从枣缩果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致病原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