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拌种能有效地控制棉花苗蚜的发生和危害。苗期不需喷药防治,有效控蚜期长达50~55天,比3%呋喃丹长5~10天,且不影响种子发芽、出苗,有促进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作用,使棉花生育进程加快,增产明显。时棉花、人畜、天敌安全,是一项防虫、促长、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据报导,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对钼的反应特别敏感。钼能促进根瘤菌的固氮活性,提高固氮能力,因而对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有较明显的效果。 今年在吉林省召开的全国钼肥生产和应用经验交流会议上。综合各地试验材料说明,在花生上施用钼肥一般可增产5—15%,最高增产达20%以上。福建省1976年多点试验,用钼酸铵拌种、浸种,花生增产10.6—19.4%;福建省同安县每亩用20克钼酸铵拌种增产16.2—17%;辽  相似文献   

3.
高巧60%悬浮种衣剂拌种对棉花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巧60%悬浮种衣剂拌种防治棉花苗期害虫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巧60%悬浮种衣剂拌种对棉花的出苗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棉花苗期蓟马、蚜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处理后的棉花在根长和侧根数量上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和空白对照,对棉花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4.
花生普通花地病毒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说明,花生在花叶盛期以前的为花生矮化病毒(PSV)易感病时期,随后抗生有所增强,PSV可以通过花生种传,但种传率很低,仅0.02%,不同种类蚜虫对PSV传播效率有明显差异,在测定的4种蚜虫中,豆蚜(Aphiscraccivora)传毒效率高,其他种类蚜虫传毒效率低,1988~1994年在河南开封田间观察说明,由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在花生上流行受花生苗期和花针期间间迁飞蚜虫数量和花生苗期  相似文献   

5.
1984~1992年经过盆栽,小区及大面积示范试验指出,克线磷每公顷用有效成分4.5~3l.5kg均有防治效果,对花生均无不良影响,颇安全。每公顷用7.5kg,结合花生播种,把药施于种沟内5~10cm深处,其田间平均防效70.39(66.36~75.0)%,增产51.75(36.15~81.04)%,对种苗期蚜虫有一定兼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棉花种子包衣效果的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棉花种子包衣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用种衣剂11号处理脱绒棉子,能促进棉苗生长,百株鲜重明显增加;卷叶率、卷叶株率、断头率显著下降,说明对蓟马和蚜虫有显著防治效果;防蚜的持续有效期可达40天左右。单株结铃数和铃重提高,比光子不包衣空白对照区增产6%~10%。  相似文献   

7.
1988~1991年,对北方刺槐花叶发生和分布,以及与花生普通花叶病流行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与此相关的蚜传试验,刺槐和花生上蚜虫消长观察等研究。  相似文献   

8.
用花生根瘤菌、三元复混肥,分别对花生拌种和作花生基肥,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花生增加单株结果数、饱果率和荚果的产量,提高效益.用根瘤菌拌种效果最好,三元复混肥次之;用根瘤菌拌种较施三元复混肥增产6.1%,净增效益1449元/hm2,较对照增产11.2%,净增效益1848元/hm2,投产比16.2,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10.
张建华  张艳凤  张文博 《花生学报》2003,32(Z1):463-465
通过不同浓度多效灵花生浸种试验,花生播种时用400~500倍多效灵水溶液浸种效果最佳,苗期病害发病率大大降低,且显著增加花生产量;与云大120、花生拌种剂进行对比试验,多效灵防病、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说明,花生在花针盛期以前为花生矮化病毒(PSV)易感病时期,随后抗性有所增强。PSV可以通过花生种传,但种传率很低,仅0.02%。不同种类蚜虫对PSV传毒效率有明显差异,在测定的4种蚜虫中,豆蚜(Aphiscraccivora)传毒效率高,其他种类蚜虫传毒效率低。1988~1994年在河南开封田间观察说明,由P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在花生上流行受花生苗期和花针期田间迁飞蚜虫数量和花生苗期降雨量的影响,并根据上述3因素7年次资料配合的病害流行预测式,其回报可靠度的置信范围在98.57%左右,经相关检验,估计值与实侧值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种衣剂拌种和地膜覆盖对花生成苗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衣剂拌种和出苗期盖膜均能明显提高花生成苗率、百果重和荚果产量等,二者具有一定的正向互作效应。在酸性红壤条件下,出苗期盖膜与全生育期盖膜处理比较.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等性状值均较高,花生增产15.8%。  相似文献   

13.
1984~1991年,经过盆栽、小区及大面积示范试验指出,涕灭威每公顷用有效成分2.3~2.5kg,结合花生播种,施于种沟内5~10cm深处,对花生安全,田间平均防效为65.85(51.9~73.1)%,增产78.68(23.5~103.7)%,同时能够兼治种苗期发生的蛴螬,金龟甲,蚜虫及蓟马等多种地上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14.
作者经1985—1991七年的研究确认,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为我区花生上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其年份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出苗—5月底)蚜量的多少,蚜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苗期降雨量的多少,初步肯定了三者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83—1991年用杀虫剂甲基异柳磷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于花生播种时,按每公顷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有效成分4.5kg,兑土或水稀释后,施于播种沟内,防效为46.1%,增产75%,并有兼治种苗期蚜虫等多种害虫作用。适合于花生根结线虫病发生较轻而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或田块施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7个花生品种试验,用2.5%适乐时200~800mL/100kg种子拌种,能明显减轻病菌对花生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侵害,可显著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并对花生胚根生长和幼苗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用适乐时拌种安全、效果好,以适乐时200~400mL/100kg种子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哈茨木霉菌液在花生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哈茨木霉T2-16的菌液制剂拌种能显著提高花生出苗率和成苗率,使花生叶色加深,叶绿素含量提高,矮化植株和促发分枝。原液处理比对照和赤霉素均极显著增产,而灭活液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有资料报导,甜菜种子经稀土拌种、静电处理、增产菌拌种等,均对甜菜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糖效果,为了探讨在内蒙古巴盟临河产区甜菜的增产措施,2001年我们在达拉特旗进行了稀土拌种、静电处理种子、增产菌拌种及相互组合的8个处理田间比较试验,以从中筛选最佳处理组合,供生产上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稀土拌种、静电处理种子、增产菌拌种3个处理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稀土拌种处理比对照增产5.95%,静电处理种子较对照增产5.21%,增产菌拌种处理根产量基本与对照持平;在3个措施的组合中,静电处理的种子拌上增产菌…  相似文献   

19.
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忌避及毒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浓度蟛蜞菊甲醇抽提物对花生蚜选择性和非选择性忌避作用进行测定,并采用喷雾法进行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的毒杀试验。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忌避试验中,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具明显的忌避作用,最高忌避率达90.1%,而在非选择性忌避试验中忌避作用中等;2.5 g/L浓度蟛蜞菊抽提物喷雾处理花生蚜,第5天死亡率达93.7%,第1,3,5天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4,1.2,0.9 g/L。蟛蜞菊抽提物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84年以来,进行了介体蚜虫传毒试验,证明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麦二叉蚜及玉米蚜均可传毒,传毒发病率分别为74.2%、59.0%、53.6%、31.5%和17.4%。禾谷缢管蚜传毒特性、取食获毒或传毒最短时闻为5分钟,发病率达6.67%。2小时可充分获毒或传毒。蚜虫传毒有间歇现象,持毒期3天,传毒潜伏期65—70分钟。由此可见,小麦雨锈病是由多种蚜虫传播的具有半持久性传毒特性的病毒病。禾谷缢管蚜传毒能力因龄期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翅蚜传毒能力最强,无翅成蚜次之,若蚜最低。接种一头带毒蚜虫即可引致发病,接种蚜头数增加,发病率提高,接种7头蚜虫,发病率可达8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