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昌宁县温凉稻区粳稻850.6 kg/667 m2攻关田栽培技术的研究,总结出昌宁县温凉稻区获得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以选用良种和适宜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首选;以适宜的群体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形成相应的高产结构;单行稀植,合理安排前后期施肥比例,提高成穗率,提高氮肥利用率,根据叶龄看群体叶色、苗情,施好保蘖肥、促花肥、保花肥,定向调节水分。试验田实收产量比常规栽培增200.6 kg/667?,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提出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穗重的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途径;以水稻叶龄模式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水稻各生育时期高产群体的定量诊断指标;介绍了不同栽培方式基本苗定量计算方法、氮肥总量和施用时间定量方法以及水分的精确管理,并以高产实践验证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早稻软盘旱育抛秧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秋澄 《作物研究》1997,11(4):8-10
介绍了早稻软盘旱育抛秧的生态特点,生育特点和在湖南推广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其高产栽培技术是选用大穗型品种,培育健壮秧苗,建立适宜群体,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超高茬麦套稻的产量结构、源库参数等性状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应依据不同穗型,确定适宜的基本苗和N肥运筹措施,在大穗型品种单株成穗5个左右,穗粒并重型品种单株成穗4个以上,每公顷有效穗330万~360万时,群体综合性状最优。同时提出降低基本苗、调节肥水运筹等具体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寒地水稻单本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单本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是在旱育稀植基础上又一项新的栽培技术 ,也是寒地水稻高产再高产栽培技术的新突破。它充分发挥稻株自身的生长能力 ,提高了分蘖力和分蘖成穗率 ,稳定了高产栽培的穗群体 ,通过提高个体质量 ,使平均穗粒数增加 ,结实率提高 ,千粒重有所增加 ,从而获得超高产量。一、理论依据寒地水稻单本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是根据我们在“八五”期间研究提出的水稻再高产的新理论设计的。研究中发现 ,稻株个体生长障碍是水稻再高产的限制因素 ,同一品种在实现相同穗群体情况下 ,基本苗 (穴丛内 )越少 ,有效分蘖率越高 ,穗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优质食味粳米南粳9108,探索配套钵苗机插栽培技术高产形成途径及规律,建立常规优质稻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实践表明:南粳9108品种具有高产增产优势,结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有利于钵苗机插水稻在保证足量穗数的基础上,攻取大穗,提高群体颖花量,保证一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7.
高产水稻群体发展规律及其调控途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黄峰伟 《中国稻米》2005,11(5):30-32
高产水稻群体学进沿着“早发群体→高成穗率群体→高光效群体”的规律发展,高产水稻群体的生育后期具有三大的生物学特性:一是叶片光台强度大和干物质生产力高;二是仍保持有强大根系,具有较强的吸肥吸水肥力;三是表现为穗大粒多,高产群体构建的关键应抓住适宜穗数和成穗率。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成穗率提高到80%以上,这是全面改善群体质量,培育抽穗至成熟期群体高光合效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生产上,本文提出“壮秧,适苗,扩行,调肥,水控,化控”等十二字综合配套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常规水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针对杂交稻营养生长优势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合理的栽培。采用超稀播,育壮秧,以蘖代苗,适当稀植并采取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途径是我国稻作栽培的新发展。杂交稻高产群体的研究不但确定了适宜的群体指标,更注重建成高光效群体和冠层结构。杂交稻栽培还注重引用新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栽培技术应以“三高”农业为取向,加强省工,节本,改善品质的栽培研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蒋彭炎等(1988年)在评述我国五种新的稻作高产技术体系后指出:通过提高个体生产力来提高群体生产力的问题,是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方向和主攻的突破口c凌启鸿等(993年)在叶龄模式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调控技术”新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建立了以四个适宜、六个提高组成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丰ilX和发)决了\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理论。综观各地由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过程,都有一个由扩大群体、增赛增穗的数量型群体,发展到小群体…  相似文献   

10.
1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和营养诊断技术的主要特点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它强调在群体适宜叶面积范围内,通过培育壮秧,扩大种植行距,减少基本茎蘖苗,降低基蘖肥使用比例.在够苗期稍前搁田五项技术措施使粒叶比,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成穗率等群体形态和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02年在连城县隔川乡隔川村进行的晚稻高产栽培技术(即旱育稀植与优化群体质量调控技术)优化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旱育稀植结合优化群体质量调控技术与习惯栽培技术相比,667m^2增产50.0kg,效果显著。分析表明:旱秧秧苗素质高,白根多,小苗带土移栽后,无明显返青期,能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成穗多,有利于争取多穗高产;旱育稀植结合优化群体质量调控技术增产的原因主要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与习惯栽培技术相比,成穗率提高9.8%,有效穗增加2.97万/6676^m2,丛有效叶面积增加405.2cm^2,结实率提高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2004—007年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示范方和典型高产田块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基本苗对茎蘖动态的影响、单株成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提出了实现麦套稻单产700kg/667m^2的产量构成指标和群体质量指标,总结了超高茬麦套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实现麦套稻高产、超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索杂交稻品种甬优12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2014年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开展了甬优12精确定量栽培大区对比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甬优12实产以精确定量栽培为最高,达11 871 kg/hm2,分别较常规机插、无氮机插对照增产13.2%和60.0%,其主要原因是精确定量栽培处理在群体和个体发展空间更为协调。[结论]杂交稻甬优12在适宜穗数基础上争大穗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产量稳定性及高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稻新品种南粳9108在2011-201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产量的稳定性和2013-2014年江苏省机插高产栽培示范方中高产形成的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南粳9108的超高产栽培及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南粳9108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淮稻9号,产量潜力较高,通过改善栽培技术或环境能显著增加产量。(2)南粳9108从中高产到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且不同产量等级间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在4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但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中高产提高到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增加,而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再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在稳定足够穗数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南粳9108产量与群体总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群体总颖花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量而间接影响产量。因此,南粳9108超高产栽培应以足量的穗数获取较大的穗型,保证群体具有较大的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张喜成 《北方水稻》2011,41(4):7-11
选取10个水稻品种进行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穗数较少和较多的品种均不易获得高产,高产品种应具有适宜的穗数;过高的茎蘖数使无效分蘖也增加,分蘖成穗率随着水稻分蘖能力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会引起穗子的变小,给实现高产目标造成困难,因此在提高穗数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分蘖成穗率,创造良好的群体质量;总干物质积累量与最终产量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中高产水稻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说明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有助于水稻高产目标的实现;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下降慢,水稻植株抽穗后绿叶面积持续时间延长,水稻群体光合势大,是高产水稻的另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玉米增库促源及增穗保叶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增库促源栽培途径与增穗保叶栽培技术是从群体库源关系若干规律中概括出的一种高产栽培技术,并已在大面积玉米高产开发中经受了检验,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具有较广的适应性,无论是高产地区还是低产地区,都可根据这些原则去改变过去的种植习惯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7.
江优明62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晚籼中熟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在福建永安市作晚稻种植表现出高产、转色好、抗性较好等优点。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该品种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作晚稻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并发挥其内在的大穗优势、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小麦品种‘扬麦11’在崇明东滩盐碱地栽培的高产群体茎蘖特征和产量结构,收集整理了2012~2014年的试验资料,分析不同产量类型的群体建成茎蘖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崇明盐碱地区‘扬麦11’小麦高产(≥6000 kg/hm~2)群体适宜基本苗和最高茎蘖数为预期有效穗数的0.40~0.46倍和2.4~2.7倍为宜,小麦群体成穗率40%以上;不同产量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高产小麦群体应在稳定适宜穗数基础上,提高结实率,以争取粒数为主攻目标。对不同产量类型中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获得不同产量类型目标的产量构成因素调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0.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层次群体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形成超高产(≥9000 kg·hm~(-2))、高产(7500~9000 kg·hm~(-2))、农户(6 000~7 500 kg·hm~(-2))三个产量水平群体,比较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间小麦群体的特征、产量及其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产、高产和农户小麦间穗数差异不显著;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增加,不同产量水平间均差异显著;超高产、高产小麦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农户小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LAI及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LAI增长率和生长率均逐渐增加,群体净同化率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小麦超高产、高产栽培的关键为在获得适宜收获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提高穗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缩小产量差的关键。超高产、高产小麦应在孕穗期适宜光合面积的基础上,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提高生物重和籽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