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亲和色谱及其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对兽药残留检测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免疫亲和色谱的原理和关键技术,介绍了其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与进展。  相似文献   

2.
免疫芯片是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多元检测分析技术,近几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各个领域广泛的关注及重视。本文就免疫芯片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抗生素残留、 激素类药物残留、磺胺类药物残留等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将免疫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及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引起各国的重视,建立高效灵敏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是喹诺酮类兽药检测方法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对微生物抑制法、色谱法、免疫法、蛋白芯片法在多残留检测技术的解析,概述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为开展药物残留检测的研究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免疫分析法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以抗体为核心试剂,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免疫分析在兽药残留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渗透到兽药残留分析的各个环节。文章主要从分析原理出发,对免疫亲和色谱(IAC)、酶免疫分析(EIA)、发光免疫分析(LIA)、荧光免疫分析(FIA)和生物传感器(biosensor)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前景。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氟)喹诺酮类兽药多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喹诺酮类兽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问题引起各国的重视,建立高效灵敏的多残留检测方法是喹诺酮类兽药检测方法研究的热点和趋势。通过对微生物抑制法、色谱法、免疫法、蛋白芯片法在多残留检测技术的解析,概述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为开展药物残留检测的研究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品安全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日益关注,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目前国内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气相-质谱联用、液相色谱和液相-质谱联用和酶免疫技术等,这些检测技术对于“瘦肉精”等常见违禁药物检测精度较高,但是又普遍存在分析成本高、方法复杂、单一等缺点,特别是对于样品中存在的未知药物残留常常会一筹莫展。然而面对瞬息万变的食品安全领域,已有的这些检测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残留检测的需要,必须采用一种快速、广谱系统化的筛选检测技术。本文将已经在人药领域应用成熟的快速广谱药物检测系统(REMIDI HS)〔…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CEIA)是结合毛细管的分离技术和特异性免疫分析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因其较常规免疫分析方法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在许多分析领域都有所应用,特别是药物和蛋白质检测中.文章根据不同的分离模式,简述了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日前,由河北省秦皇岛市检验检疫局主持承担的“世界常用200种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与方法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鉴定。课题研究优化了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亲和色谱技术、酶联免疫微生物鉴定等十多种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9.
兽药残留的免疫亲合色谱分析(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免疫亲合色谱及其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IAC原理,抗体制备,免疫吸附剂合成,IAC技术及其在残留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重点讨论了IAC净化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兽药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兽药大多属于小分子物质(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必须与载体交联成人工合成抗原(完全抗原)才能获得免疫原性,用人工合成的抗原来免疫动物制备兽药单克隆抗体。对兽药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是随着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发展而开始的,人们已经在制备兽药单克隆抗体所需技术如兽药人工抗原合成的方法、选择合成兽药人工抗原的所需载体、对兽药结构的改造、免疫动物的注射方式、免疫程序、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培养等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并成功地制备出十几种兽药单克隆抗体,且大多已应用于兽药免疫测定法(IAs)。目前仅有一种兽药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兽药免疫亲和色谱(IAC)。  相似文献   

11.
动物源食品中多种兽药残留主要是动物在生长和加工中额外添加。该种残留现象具有水平低、种类多、机制效应复杂的特点。针对该种动物制品在进行兽药残留检测中应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方。目前在动物源食品中多种兽药残留检测中常用的技术为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合使用技术,该项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数据获取精准的特点,能对多种兽药残留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在动物源食品多种兽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文主要论述动物源食品中多种兽药残留的种类及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中兽药的滥用可能导致牛奶中的兽药残留并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由于兽药种类较多,单一检测效率较低,而高通量检测技术可以一次性检测多种兽药残留,省时省力,因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样品前处理方面,分散固相萃取技术(如QuEChERS方法)由于其简单、快速、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样品净化过程;另一方面,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由于其分离快、灵敏度与准确度高等特点,展示出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更好的分析能力和应用前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仪器的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在前处理效率、仪器灵敏度和高通量检测方面发展迅速。作者结合近些年发表的文献,综述了奶及奶制品中兽药残留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QuEChERS和盐析支持液液萃取)和高通量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为今后相关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兽药残留检测是监督控制药物滥用的手段之一。免疫学技术基于抗原对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兽药残留检测。该方法的关键是要获得高质量的特异性抗体,因而单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免疫分析方法的普及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此,本文针对单抗的制备以及基于单抗的免疫分析方法在兽药残留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目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是应用最广泛的基于单抗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抗生素、化学合成抗菌药、激素类和β-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镇静剂类药物,其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均需要对样品进行一定的前处理,实际操作中较易出现假阳性,反应时间长等问题。为提高检验的敏感度、稳定性、特异性、便捷性,正在研究新型的免疫分析技术,如结合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和金标检测试纸(LFA)实现超灵敏检测,采用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技术联合ELISA实现高通量检测等。诸多研究将为基于单抗的免疫分析方法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进出口动物产品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日益成为阻碍国际间贸易的重要因素,这对食品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提出了高要求。作者主要介绍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和技术要点,并对其在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问题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介绍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的原理及其在兽药残留检测中应用的技术要点,并对酶联免疫分析法在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兽药残留样品前处理对兽药分析技术至关重要,文章简要介绍7种兽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免疫亲和色谱、超临界流体萃取、QuEChERS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免疫分析技术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具有任何一种理化分析技术难以达到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非常适合用于复杂基质中痕量组分的分离或检测,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目前免疫分析技术在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家禽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兽药残留问题也更加严峻。兽药残留对人体与环境危害重大。现对目前禽蛋和禽肉中常见的兽药残留种类及最大残留限量进行综述,探讨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免疫学检测法、分子印迹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检测法在禽蛋和禽肉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免疫分析技术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具有任何一种理化分析技术难以达到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非常适合用于复杂基质中痕量组分的分离或检测,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就目前免疫分析技术在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兽药(包括药物添加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滞留或蓄积而引起食品中药物残留问题已相当普遍。兽药残留在国内外已成为一个影响广泛且颇具争议的问题,其与公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对残留的监测与控制已经是目前国内外兽药研究、开发、使用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