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枯心丛率及含虫量关系测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东  万金贵 《植物保护》1988,14(2):44-44
二化螟为稻区主要害虫,其枯心率与含虫量是检验螟害程度、防治质量、以及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按常规方法检查枯心率和虫口密度,需逐丛逐株观察和剥查,工作量极大。为简化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现将1975年以来调查的有关资料,经过枯心丛率与其枯心株率、枯心株率与其含虫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由枯心丛率推算其枯心株率,再由枯心株率推算其含虫量。经过大田试用,效果较好。 一、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关系 经10丘稻田(每丘0.5分,5,308丛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全群查算,测得枯心丛率  相似文献   

3.
毒绳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辉  唐艳龙  邓水生  温小遂  杨平安 《江西植保》2006,29(4):172-174,177
研究了毒绳对萧氏松茎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毒绳对防治萧氏松茎象有明显的作用。各试验区的有虫株率都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了41%,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52.3%。防治前有虫株率试验区和对照区没有差异,防治后试验区和对照区差异极显著。3~4月防治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68.1%,6月只有31.4%,两个不同防治时间对萧氏松茎象的防治效果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对试验样地的长期监测表明:试验区有虫株率四年下降了60%,对照区上升了13%。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损失率测定表明,一代虫花数和因虫害花引起的高脱落,不影响棉株结铃数和成铃结构,相反,伏前桃和桃数还有随史花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人工摘花模拟与实际为害趋向一致。故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从经济学观点考虑,无需做任何防治。然而一代花虫几乎是危害最大,损失最重的二代红铃中的唯一虫源。过去采用越冬防治控制第一代发生数量,借此减轻田间防治负担的有效措施,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改变,已不适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人工清除萧氏松茎象寄主流脂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萧氏松茎象的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影响,试验区的有虫株率平均下降了37.2%,平均相对防治效果达49.1%。防治后试验区和对照区有虫株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进行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杀虫剂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设置只防治一代玉米螟,只防治二代玉米螟,和一、二代皆防治3个处理,以一、二代都不防治为对照,比较不同防治处理下秋季剖秆百株虫孔数、虫口数、被害株率、防治效果和玉米产量。结果表明:不同防治处理的防效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防治处理的虫孔数、虫口数和被害株数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一、二代皆防治处理的防效最高,只防治一代和只防治二代处理的防治效果在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我站按《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的计划方案,1982年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试验点,侧重进行为害损失测定方法的探讨。1、一、二、三代红铃虫田间百株累计卵量分别是306粒、820粒和3628粒;侵入成活率分别为73.81%、41.51%和34.78%;卵量与活虫之比分別为7.90:1、5.52:1和8.58:1。2、标记第一代虫花780朵、与虫花同节位花期一致的健花852朵,脱落率分别为80.92%和35.15%。虫花脱落比健花高45.77%,但对棉株成铃结构和结铃数不仅无影响,相反,前期伏桃和伏前桃还增加0.34个,全年平均增加0.06个。3、二、三代红铃虫、单铃虫道数、活虫数与僵辦率、皮棉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二、三代红铃虫造成的单铃虫蛀籽率与单铃重呈负相关。当地第二代红铃虫单铃侵入孔3~5个的青铃为45%,三代为49%,在产量方面所造成的损失,籽棉损失分别为40.6斤和3.9斤,皮棉损失分别为18.1斤和2.8斤。4、目前,将二、三代单铃虫道数压低到0.3——0.4个,可以使全年经济损失由17.4%降低3.57%,与历史资料对比,相当于当地田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10粒左右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初步认为将单铃虫道0.3—0.4定为允许为害下限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和我县三年研究结果,即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可以不进行防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9.
巧治棉铃虫     
巧治棉铃虫提起棉铃虫,棉农吃一惊。蚕食蕾花铃、胶落株成空。产卵嫩叶尖、正面多集中。大多产上部,卵粒馒头型。初产乳白色。变黑要出虫。初孵食幼蕾,逐枝钻蕾铃。由上而下害,害后脱落净。一年四五代,三四最严重。‘、一七八月干旱,一可能大发生。加强虫测报。定期...  相似文献   

10.
问题之一:不查虫情,盲目打药。防治时间不是提前就是迟后,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对策:搞好虫情调查,适时喷药防治。防治棉铃虫的关键虫期是卵高峰期,即“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二代棉铃虫,当百株累计卵量在30粒时,为  相似文献   

11.
筛豆龟蝽 Megacopta cribraria(Fabricias),是豆科植物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尤其对春大豆危害更为严重,近几年我市春大豆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包括在柑、桑、茶园内套种),而该虫的危害也逐趋严重,一般高峰期虫口百株达1000头或更高,成为影响春大豆丰产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于1989~1990年在浙江兰溪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4.0~5.5mm,均平4.6mm。雄体长3.5~4.5mm,平均4.0mm.前胸背板宽3.1~3.9mm,体暗黄色,密布黑色粗刻点,体呈扁圆形,背面隆起,中央有一无刻  相似文献   

12.
美洲斑潜蝇的为害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美洲斑潜蝇的寄主植物主要有茄科、豆科、葫芦科,其次有十字花科、菊科、锦葵科等。受害严重的作物,平均单叶有虫道100.4个,单叶有幼虫46.3头,被害叶率达85.2%,有虫株率和被害株率均达100%;研究还表明,美洲斑潜蝇从植株下部开始为害,且以植株中上部虫量最多,而被害叶位多逐叶上移;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获知美洲斑潜蝇在茄子、西葫芦和地芸豆上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描述了其习性  相似文献   

13.
于广西百色市老山林场调查了相思木蠹蛾对西南桦的为害情况,并进行了不同高度虫孔数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整枝方式虫孔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种群密度估计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有虫孔株率70%,虫孔密度2.79个/株;以2m为区间段,无虫孔的占74.8%,有1个以上虫孔的占25.2%;相思拟木蠹蛾对树干高度有选择性,树干4~6m间虫孔数最多;幼虫侵入期人工修枝会加重相思拟木蠹蛾为害;以无虫株率估计相思拟木蠹蛾种群密度的模型为^x=1.420 8(-lnP0)1.476 8。相思拟木蠹蛾为害对西南桦木材品质有较大影响,应加强监测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3个地区5个市县对水稻潜叶蝇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黑龙江省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规律,生产上以二、三代为害为主,并测定了水稻潜叶蝇的产量损失,水稻潜叶蝇的百株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y=-1.151+0.208x±1.793(r**=0.989),防治指标为百株虫量20头。该研究经多年实践检验,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84—1987年,通过人工模拟产量损失试验和黄地老虎幼虫三龄前在玉米叶片上的蛀孔株与枯心株的关系调查,提出以玉米植株定苗期虫孔株率确定防治指标。即玉米定苗前10天,植株叶片上出现的虫孔株率超过11.33%时进行防治。此法经在1987、1988年大田生产中验证较原防治指标法亩节约药费5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棉红钤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hders)虫花危害,不少研究报告认为:虫花增多,不影响单株成铃数和成铃时间结构,对棉花的产量、产值基本无影响[1]、[2]。我站1982—84年试验结果并非如此,现整理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的经济为害水平和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1986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农科所采用自然感虫与人工控制虫量的开放式方法,设不同类型田、不同虫量的处理,研究了棉铃虫的为害作用、虫量与产值损失率的关系、棉株的补偿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研究了棉铃虫的自然种群生命表、虫量、农药的防治次数及防治效果,在此基础上组建了棉铃虫的动态EIL模型: 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防治成本,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两级综合评判得出了高、中、低产田二、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经大面积大田示范验证,证明新经济阈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褐稻虱 Nilapauata Ingens Stal 是水稻上重要吸汁害虫之一。其取食量的变动,关系到数量消长、为害程度、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我们在1986~1988年中粳稻褐稻虱损失动态模型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对褐稻虱不同虫量、虫态,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温度下的蜜露排泄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高感褐稻虱的盐粳2号。分别移栽不同生育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乳熟期)的稻株于口径20cm 的陶钵内,每钵1株并剪除分蘖株,将圆形滤纸(直径10cm)中  相似文献   

19.
杨怀文 《植物保护》1983,9(4):30-31
菜白蝶是蔬菜的大害虫之一。前人对它的生物学特性、田间发生规律和防治曾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有关菜白蝶饲养的文献不多,Laico曾报导菜白蝶饲养在人工气候室内,用兰色假花引诱成虫取食蜜水.能周年提供试验用虫,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杀虫剂具有高效无毒的特点,若能用以防治贮粮害虫,无疑是解决目前仓虫防治中缺乏高效低残留农药这一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开展了下列两方面的工作: 1.新菌株筛选和利用 从1717个土样中共分离出芽孢杆菌6279株,其中苏云金杆菌类群的有306株。另外从自然死亡的鞘翅目害虫如玉米象(Sitophilus oryzae Linnè.)、马铃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