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任鸿隽是现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拓荒者,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任鸿隽自身求学的经历构成了其科学思想形成的双重背景。近代科学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对任鸿隽的科学思想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人提出旨在超越重科学轻人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提出此一教育模式的内在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和人文并非从来就是分裂与对抗的,两者都应以人作为最终的目的,以理性作为自己的手段,两者的融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与现代化的需要,是科学与人文发展的相互需要。故此,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文;它把科学作为工具和手段,以人文保证目的和方向。它的最高宗旨,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补充和协调当中促进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作为个体的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3.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农机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在农机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理论探讨和实践力度,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范式更替、研究纲领转换和研究传统演替是三种主要的科学进化模式,大学学科建设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可以在这一理论语境下得到解释和说明。基于范式更替学说,大学学科建设要为新范式的出现做好制度准备,要抓住新范式所带来的研究机遇;基于研究纲领转换学说,大学学科建设要重视针对纲领"硬核"的基础研究,还要有韧性和毅力来推进研究纲领的进步转换;基于研究传统演替学说,大学学科建设在发展研究传统的同时,也要开创新的研究传统,并关注科学的非累积性进步。  相似文献   

5.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及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二者进行比较从理论上有助于厘清二者在培养对象、性质特征、层次结构、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基本问题,现实中有助于政府部门及时、合理地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规定。通过对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比较,希望能为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现实依据,进而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36年,是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本刊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研究,面向社会,主要刊登农林科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医学、食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天津林业的发展现状,在天津林业传统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津林业的科学定位理论。阐述了天津林业的基本属性,明确了天津林业在天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对新世纪初的天津林业发展战略提出了科学构想,以期天津林业在新世纪有一个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8.
在简短回顾20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土壤科学所面临的挑战、任务和发展方向。认为20世纪的土壤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扩大,提出了土壤圈、土壤水能量、运动方程、土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综合调控理论、土壤系统分类等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为21世纪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世纪中国土壤科学面临着食物安全、生态环境的挑战,面临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土壤学自身发展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社会认同的挑战。21世纪中国的土壤科学应当加强土壤基础理论研究,提高研究水平,为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食物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研究方面,土壤学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这个惠农项目的发展,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施肥方法不合理、化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是对施肥的方法和理论方面的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0.
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总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投资协会理事李笑光研究员在04年出版的《投资项目策划战略与实务》一书基础上又深入研究撰写了《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谋划与项目设计》一书,该书将管理决策科学与产业发展和项目设计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表述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战略谋划的理论思维方法和战略构思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新常态下加强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长期以来,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为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创新联盟以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是主动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新常态下高效协同创新的农业科研体系和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安徽省实现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可持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状况与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从项目、学科、团队、平台和机制"五位一体"方面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模式,Seminar的启发性、参与性、实践性优势对图书馆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将Seminar引入到图书馆,构建科研工作新模式,是一项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活动。图书馆seminar模式主要包括:规划制定、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题完成等环节。  相似文献   

13.
纸质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和健康持续发展。尤其对民族地区高校,直接影响其学校办学特色和效果。但在数字时代,数字出版文献的冲击下,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采访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文章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适合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采访模式和有效方法。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情况,提高馆藏质量,做好教学、科研服务,可以放弃原有的纸质文献采访模式,从用户需求出发,坚持科学的采访原则,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建立多部门联动参与的采访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园林花卉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组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完善教学内容和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开展课后科研活动,完善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衔接,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型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应用的结构化设计、提高开发效率和进行科学的任务管理,对当今基于.Net的Web多层设计模型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ERP应用多层设计模型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个新的梭形模型,并应用于高校教务系统。应用该模型后,在结构设计、开发效率和任务管理上均有显著的提升,为大型Web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管理在农业科研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和信忠技术的不断完善,农业科研院所传统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对环境的需求,通过互联网接入计算机对相关科研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查新,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实现农业科研信息数字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该文汲取多年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分析了邢台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依靠科技进步,从土地规模化、耕作机械化、栽培科学化和资源节约化等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处在战略转型期的邢台乃至河北省农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转变科技发展方式,实现科技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文章分析了农业高校科技工作的形势和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科技工作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理念引领、整合提升和集群带动等战略思路,阐述了科技创新引导工程、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科技创新支撑工程等主要内涵,从学术组织建设、科技保障体系、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科技合作交流等方面探讨了推进地方农业高校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发展已呈现出多元类型,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现。通过对各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发展实际的考察,我们不难从中获得一些有助于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