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为明确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研究者从安徽省的主要玉米产区分离到9个代表性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常用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正>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5个地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在0.0023~1.286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573μg/mL,其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7.玉米小斑病菌毒素专化致死过程中寄主的抗性反应及凋亡现象研究单位名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该项目利用玉米小斑病菌不同小种(T小种、C小种和O小种)产生的致病毒素处理同核异质玉米材料,比较了处理后一些防御酶系的活性变化和抗病相关物质的产生情况,发现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玉米灰斑病菌的产毒条件和致病机理,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静止培养下,以Fries培养液为基质,不同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下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浓度25%)处理不同时间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的影响,主要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电导率提高率表现为下降趋势;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培养温度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玉米叶片电导率均有明显的影响,(20±1)℃培养15天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离体叶片电导率的影响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防治花生网斑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原药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活性,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选取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并对花生网斑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95%咯菌腈、98.6%嘧菌酯、97%咪鲜胺、95%苯醚甲环唑、95%己唑醇、95%甲基硫菌灵、97%戊唑醇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87%代森联与97%咪鲜胺按1:9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EC50值为0.673 μg/mL。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选取的单剂和复配药剂均对花生网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效果,该结果为花生网斑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田间防效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I)结构研究ChemicalStructureofHMCToxinProducedbyHelminthosporiummaydisRaceC1988年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同时对C小种的致...  相似文献   

7.
【摘要】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法测定了延胡索氯仿提取液对12种病原真菌的离体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延胡索氯仿提取液对葡萄白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当浓度降到200m留L时抑制率也达到了100%;其次是玉米小斑病菌和玉米弯抱叶斑病菌,浓度降到100m群L时抑制率高于60%,EC50值为36.23~63.95mg/L。抱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SOOm剔L时延胡索提取物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抱子萌发抑制率大于70%,对其他7种病菌抱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到100%。2种方法试验筛选结果为对玉米小斑病菌和葡萄白腐病菌的离体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化学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毒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筛选化学杀菌剂和生防菌发酵上清液混配的增效组合,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化学杀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以及化学杀菌剂与发酵上清液的混配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20℃时6种供试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活性均达最高,而30℃时抑菌活性最低。6种化学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腈菌唑和福美双,  相似文献   

9.
通过电导率测定法和比色法测定了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毒素浓度,处理时间不超过3 d,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对照组;同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细胞膜透性具有显著影响,引起细胞膜的伤害,造成膜功能的紊乱。该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揭示玉米灰斑病菌的致病机理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研究芸苔素内酯与苯甲·丙环唑共同作用防控玉米小斑病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人员利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以及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芸苔素内酯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同时调查其防效并测定了防御反应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芸苔素内酯对玉米小斑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发病严重,病斑连成片,而且这些反应类型出现的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7-2003年从河北省10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288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13.
正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福建省种子管理总站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以上3种药剂的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_(50)值分别在  相似文献   

14.
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抗病性。以一对同核异质玉米B37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检测适宜诱导抗性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抗病性的适宜诱导浓度,测定与抗病性相关酶的变化。经用1∶50和1∶60的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植株,再接种高浓度(1∶10)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的病斑面积分别为(0.30±0.14)和(0.36±0.17)mm2,而对照为(2.70±0.24)mm2,是处理的7.5~9倍,差异极显著。经0~72 h的动态检测,以1∶60预处理效果为最佳,与对照相比,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平均提高了23.4%,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平均提高了65.9%,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平均降低了28.2%。叶片内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与叶片表面的抗性病理反应相吻合,证实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滤液本身能够成功地作为激发子来诱导寄主-玉米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15.
<正>穗源康TM(咪鲜·甲硫灵42%可湿性粉剂)由镇江农科所新研制的新一代高效广谱低毒杀菌剂,由咪唑类、苯并咪唑类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复配而成,对主要并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能延缓或克服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玉米小斑病是我国南方玉米产区主要叶部病害之一,为探索防治玉米小斑病的生物农药,采用实验室培养皿理想试验与玉米苗盆栽试验,观察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玉米叶片变化及玉米防御反应相关酶活的测定。实验室结果表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强烈抑制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盆栽结果表明,喷洒木霉可湿性粉剂抑制了小斑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同时喷施12h、24小时后木霉菌可湿性粉剂诱导玉米防御相关的POD和PAL酶活升高。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研究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形态和结构的影响,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科研人员选择在生产上常用的防治苹果轮纹病的两种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苹果轮纹病菌进行处理,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对苹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活性测定及基因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中是否存在漆酶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ABTS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420nm下不同Cu2+浓度和不同缓冲液pH值条件下的玉米大斑病菌胞内漆酶活性.根据子囊菌已知漆酶Cu2+结合位点的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以玉米大斑病菌cDNA为模板扩增漆酶基因的特异片段.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漆酶,且漆酶...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套全面的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制备体系,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F124为供试菌株,比较了冷冻液氮研磨法、直接包埋法、原生质体包埋法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效果。结果发现:使用直接包埋法不能从玉米大斑病菌中提取染色体;冷冻液氮研磨法得到的染色体是不完整的;原生质体法提取出了完整的染色体,是最适合制备完整染色体的方法。并且用原生质体法提取该菌株的染色体脉冲场电泳技术初步分离,首次得到了2条大于2200 kb的染色体条带。  相似文献   

20.
通过抑制胚根伸长法测定了培养时间对玉米灰斑病菌毒素产量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Fries培养液为基质,静止培养15d时,毒素的产量最高,为38.477mg/mL,毒素的活性最强,对玉米胚根生长的抑制中浓度为18.012%。说明Fries培养液中静止培养15d最适合玉米灰斑病菌毒素的产生。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玉米灰斑病菌的产毒条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