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小豆(Phaseolus angularis(Willd) W.F.Wight;Vigna angularis(Willd) W.F.Wight),又名赤豆、赤小豆、红小豆、红豆等。古名荅、(豆足)、小菽、赤菽、虱牳豆等。是一种粮、肥、药兼用的一年生草本豆科作物,其种子是制豆沙的主要原料。小豆起源我国。瓦维洛夫1935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2.
磷素对小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2个小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防雨棚中对播种6d后的幼苗进行水培试验,测定正常供磷和无磷营养液处理的小豆苗期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缺磷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小豆品种的株高、茎粗、叶面积,而根长增加,根冠比增大;降低了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Fm)、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使叶绿素初始荧光(Fo)、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升高;根、茎、叶的磷含量下降,叶片中磷含量最高。缺磷处理对小豆苗期各农艺性状均有不利影响,根冠比、叶面积受磷影响较大,适合作为小豆品种耐低磷筛选指标。从耐低磷综合指数看出,耐低磷能力强的品种依次为B1789晋红小豆1号京农2号,而晋红小豆5号为磷敏感品种;各生理指标均表现为耐低磷性强的品种变化幅度小,耐低磷性弱的品种变化幅度较大;缺磷处理降低了小豆根、茎、叶的磷含量。  相似文献   

3.
<正>绿豆俗称绿小豆,又称青小豆、植豆、吉豆、文豆,为豆科菜豆族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绿豆也是补种、填闲和救荒的优良作物。绿豆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春绿豆、夏绿豆分别集中于长城沿线及以东地区和黄淮海流域的平原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种植面积较大,其次为江苏、四川、重庆、甘肃和云南等省(市),辽宁省也有种植。北方春绿豆多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  相似文献   

4.
小豆新品种白红12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白红12号是优质、高产、多抗的小豆新品种。2007年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以白红2号为母本、日本疾风小豆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于2016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登小豆2016002。适合于东北小豆春播区的机械化生产,具有熟期一致、子粒整齐、色泽鲜艳等特点。1选育过程为选育出适合东北小豆春播区种植的小豆品种,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于2007年选用本地小豆品种白红2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小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采用裂区设计,在平播、65cm垄作、110cm垄作方式下,研究9、13、17、21、25万株/hm~2密度对小豆子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均在9万株/hm~2时最高,110和65cm垄作主茎荚数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处理对小豆百粒重的影响较之对其他性状(分枝数除外)稍小,不同种植方式随密度增加小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小豆荚和子粒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呈上升趋势。平播和65cm垄作在17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 387.67和1 723.53kg/hm~2;110cm垄作条件下,21万株/hm~2时小豆产量最高,为1 901.07kg/hm~2;故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密度21万株/hm~2为小豆适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唐山红小豆为主要作物,探讨小豆与玉米间作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小豆的荚长、荚粒数、单株分枝、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单株结荚数和产量变化较大。小豆单作时,植株最矮,在一定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面增大;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小豆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带型配制指数SCI=4∶6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SCI=3∶5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小豆单作时,效益最低,当SCI=2∶4且小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两种作物总的经济效益最高,小豆玉米间作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小豆,小豆的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正>白红11号是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豆新品种,2015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登记,品种认定登记编号为吉登小豆2015001。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直立、抗倒伏等特点,适合于东北小豆春播区的机械化生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豆新品种白红11号的选育经过、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与该品种相配套的小豆机械化生产技术等。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白红11号是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以白红  相似文献   

8.
以375份小豆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 利用从小豆及其近缘种SSR引物中筛选出的13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结果显示, 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变异, 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4~19个, 平均10.23个, 国内各省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561, 多态位点比例(P)平均为93.523%。聚类结果表明, 小豆资源遗传关系与生态分区间有明显的联系, 且东北地区资源与中南部资源遗传关系较近。湖北、安徽、陕西3省资源的PIC较高, 且基本位于主坐标三维图的中心区域, 推断湖北、安徽、陕西是中国栽培小豆的起源地或多样性中心。该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1987~1988年,先研完了小豆(Plaseouls angularis)芽期和苗期耐盐鉴定的合适盐浓度,芽期用1.1%NaCl水溶液,苗期用0.3%(盐风干土)。以此条件对1059份小豆品种资源进行了鉴定,分别选出芽期、苗期耐盐性较强的品种各47份。  相似文献   

10.
王强 《中国种业》2009,(10):89-89
黑龙江省是我国种植小豆最适宜的区域之一.目前黑龙江省可利用于生产的小豆品种较少.为了拓宽小豆种质资源和为生产提供优良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了适宜春播区域种植的高产、优质小豆新品种龙小豆3号。  相似文献   

11.
红小豆新品种辽小豆1号我区1994年引进辽小豆l号并试种成功。该品种具有抗旱、抗病、耐瘠、适应性强,早熟丰产,适口性好、商品性好,成熟不裂荚,便于一次性收获,比一般小豆根瘤菌高1%~2%,出沙率高2%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该品种生育期一般为80~90...  相似文献   

12.
小豆种质资源群体百粒重及淀粉粒大小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源于我国主产区的446份、日本26份和韩国2份小豆种质资源的百粒重及淀粉粒大小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小豆种质资源群体平均百粒重为11.63 g,变幅为5.28~24.47 g,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筛选出百粒重大于17 g的大粒和特大粒种质资源7份;474份小豆子粒的淀粉粒大小平均为57.71μm,变幅为46.21~83.46μm,广义遗传力(h2)为58.99%,属中等遗传力;小豆淀粉粒的大小(y)与子粒百粒重(x)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y=38.076 17 1.770 62x。  相似文献   

13.
小豆种子活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早熟、丰产、抗逆性强的小豆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大田生产中选用优质小豆种子均需要了解种子的活力水平。本研究选用3个小豆品种的新、陈种子,应用电导率法和发芽法进行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小豆种子试样间在电导率、发芽势、发芽率、幼苗生长量和活力指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同品种间种子活力水平表现为红小豆LSH1>绿小豆>红小豆8937;同一品种的活力水平表现为新种子>陈种子;电导率值与种子活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8667)。本研究认为,电导率法是测定小豆种子活力的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陕西农村普遍种植的花生、黄大豆、小粒黑大豆、大粒圆黑大豆、黑菜豆、黄菜豆、绿小豆、黄小豆、绿豆和豌豆(农家种)中的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各种豆类种子发芽后氨基酸变化。我们将1985年收获的新鲜豆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地方品种为对照(CK),对27个小豆品种(系)进行连续2年筛选试验,综合评价各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抗性及一些主要的质量性状,筛选出适宜广西地区春播的小豆优质品种(系),为广西发展小豆生产提供优良品种(系)参考。试验结果表明:27个小豆品种(系),均属于直立、无裂荚、高矮适中、生育期较短、结荚性较好,子粒大小达中大粒标准,综合抗性亦较强的品种(系)。综合2年试验结果,唐红2009-73、保9326-16和冀红9301子粒平均产量均比对照增产40%以上,产量较高且稳定,结荚性好,子粒较大,综合抗性较好,较适宜在广西地区春季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3个小豆品种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直立型小豆品种冀红20、冀红21和唐红201602为材料,分析6个种植密度对不同小豆品种植株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和种植密度对小豆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相同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值分别为49.36、99.35),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F=3.91)。种植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第一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分枝数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小豆株高、底荚高度和第一节间长,有效减少主茎分枝数,有利于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7.
对小豆品种“小丰2号”进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小豆种植密度不同产量结果不同,两者之间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形状,即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当19万株/hm~2时小豆产量达到最高值,此后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反而降低。这一结论为今后小豆生产进行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低温和光照条件下小豆苗期的冷害发生机制及引起初生叶黄化和叶绿素合成的受阻位点,旨在为小豆耐寒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择2个对温度和光照反应不同的日本小豆品种,利用人工气候室再现小豆苗期的低温障碍,研究低温遮光处理(昼夜10~13°C, 2%遮光) 18 d和28 d对小豆苗期H_2O_2、SOD、CAT、APX、叶绿素的影响;利用植物生长箱再现小豆苗期的黄化障碍,研究不同的低温处理长度(1 d、3 d、5 d、7 d;10°C, 50μmol m~(–2) s~(–1))和暗处理长度(25°C,黑暗1 d、3 d、5 d、7 d)对绿化后(24 h、25°C、62.5μmol m~(–2) s~(–1))叶绿素合成能力及受阻位点的影响。苗期小豆耐低温和不耐低温品种的最大差异是长期低温遮光处理的H_2O_2含量和SOD活性。长期低温遮光处理后不耐低温品种的H_2O_2含量是耐低温品种的约66倍,但随着绿化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直至8 h后消失。与低温处理相比,暗处理才是造成叶绿素合成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对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的研究表明,从ALA向Proto Ⅸ的转化可能受阻,最终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下降。说明H_2O_2含量和SOD活性可能与小豆苗期耐冷性关系更密切。引起小豆苗期叶绿素合成受阻位点是Proto 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幼苗期淹水胁迫及喷施烯效唑对小豆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幼苗期淹水胁迫及喷施烯效唑(S3307)对小豆(Vigna angularis)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2019年以龙小豆4号和天津红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苗期进行预喷施S3307,同时连续淹水处理5 d并每天取样,测定分析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幼苗期淹水胁迫引起小豆叶片H2O2和MDA含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ABA、IAA和SA含量显著提高,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淹水处理5 d导致龙小豆4号单盆产量显著下降8.40%~12.61%,天津红显著下降9.91%~10.01%。S3307具有抵御淹水胁迫的作用,能有效增加小豆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H2O2和MDA含量,能够显著提高SOD和POD活性以及SOD/POD、SOD/CAT,显著增加ABA和SA含量,并显著抑制IAA含量的上升。喷施S3307使淹水4 d的龙小豆4号产量显著提高2.85%~6.18%,使天津红淹水4 d的产量显著提高2.85%~3.95%。综上,淹水胁迫下,不同品种小豆在活性氧物质积累、膜质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激素水平等方面的生理应激存在显著差异;喷施S3307能够有效缓解淹水胁迫对小豆生理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豆苗期抵御淹水胁迫的生理机制及提高淹水胁迫下小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从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上中村香蕉种植基地传来好消息,抗(耐)病香蕉新品种"中蕉"等系列香蕉新品种种植,经过有关专家和种植户的精心栽培管理,目前已开始抽蕾挂果。为了推进香蕉抗(耐)枯萎病新品种试验示范,加强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工作,近日,广西香蕉创新团队组织南宁市农技人员、种植户代表到西乡塘区坛洛镇观摩香蕉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介绍"中蕉"等系列香蕉抗(耐)病新品种种植表现;并讲解香蕉枯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