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以认为母猪群是猪场的生产机器,是猪场运营的基石,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低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极大。而母猪繁殖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胎次、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水平等。许多研究表明,随着母猪胎次的增加,母猪的繁殖性能会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母猪群的胎次结构对指导母猪的淘汰和引种意义重大,具体猪场胎次结构与猪场类型、运营时间以及经营理念等有关。猪场依照胎次一般将经产母猪群分为低胎次母猪(1~2胎),中胎次母猪(3~5胎)和高胎次母猪(6胎及以上)。每个阶段胎次母猪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管理好母猪群意义重大。文章就低胎次母猪的生理特点、繁殖特点和如何做好低胎次母猪的管理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母猪胎次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猪的利用年限与其饲养管理水平等外在因素有关,但多数养猪技术指导书籍或养猪专家的经验交流都认为母猪的最佳生产期是5~6胎之时,6~7胎以后开始下降,繁殖性能优良的个体可利用到7~8胎。但在生产中,有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些母猪由于生产性能较高,各车间不愿意及时淘汰,总想千方百计保留以生产尽量多胎,致使生产母猪群中总有一定比例的老母猪存在。究竟母猪的最适淘汰期是什么时候,母猪的胎次对其生产性能有没有影响,我们作了以下两个试验。1 同期不同胎次的母猪生产性能的比较  对1999年4~6月期间生产的二元杂母猪按胎次进行了两个…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猪场胎次比例及后备猪入群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猪场母猪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产仔数一直受到养猪人的关注,而影响产仔数的一个重要因素——猪场的胎次结构却容易被忽视.健康的胎龄结构是从后备猪到高胎次母猪比例由高到低,保持适宜的高胎次母猪淘汰率和后备猪入群比例,才可以使猪群的胎龄结构维持在生产效率较高的水平.后备猪的入群应以保持猪群稳定为主要目的.头胎母猪单独饲养可以缓解后备猪入群带来的疾病传播压力.  相似文献   

4.
<正>澳大利亚Rivalea公司负责研究和创新的主管Cherie Collins博士尖锐地指出:早期淘汰母猪会影响种猪群的总体生产性能,主要表现在会降低与低胎次母猪有关的生产性能——产仔率、潜在的窝产仔数和妊娠性能等。她说:"低胎次母猪的高淘汰率将对猪群的窝产仔数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它们尚未发挥出最高生产水平之前,你不得不遗憾地淘汰它们。"低胎次母猪遭淘汰的主要原因是繁殖障碍、跛行  相似文献   

5.
<正>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对于猪场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育优良的后备母猪逐步成为了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探讨话题。后备母猪主要是指从2月龄开始到初配之前所存留并当作种用猪的母猪,他们是繁殖猪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个猪群繁殖的性能。所以我们可以说,后备母猪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养猪业来说都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后备母猪在饲养管理水平上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胎次和季节对青峪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优化猪群胎次结构和配种时间。根据四川省青峪猪保种场2017—2019年的729头青峪母猪1 773窝繁殖数据分析不同胎次、不同季节母猪繁殖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青峪母猪第1~10胎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出生窝重、断奶窝重以及断奶仔猪数等性状总体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胎次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弱仔数差异不显著,其中,第4胎的繁殖性能最好(9.63头);青峪猪总产仔数、健仔数、出生窝重、断奶窝重以及断奶仔猪数等性状存在显著的季节效应,其中,夏季分娩的总产仔数极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夏季分娩的平均初生窝重显著高于春季、秋季、冬季。综上,青峪猪的繁殖性状受到季节和胎次效应的综合影响,生产中需要加强初产和第6胎次以上高胎龄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及时淘汰高胎龄母猪,以维持最佳胎次结构。  相似文献   

7.
母猪群的数量影响猪群生产率,而母猪群的质量即胎次结构同样显著影响猪群的生产率(表1)。 要使胎次结构达到最佳,需要使主动和非主动淘汰最佳化。在大多数猪场,淘汰母猪的主要原因分为几类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猪场内生产母猪的淘汰率是衡量猪场生产水平和猪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猪场的经营管理理念和饲养管理水平。本文旨在通过对某猪场淘汰母猪调查分析,提出确实可行的降低猪场生产母猪淘汰率的方法。猪场要想实现高生产水平,必须拥有合理适当的母猪年龄和胎次结构~([1])。实际生产中淘汰是  相似文献   

9.
为使繁殖母猪持续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养猪场每年都要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这也需要补充后备母猪以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并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因此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提高猪群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现将后备母猪的选择培育和饲养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影响母猪繁殖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就现代养猪业来说,随着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母猪的品种、饲粮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和猪群生理状况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且有研究表明,家畜的生产力30%~40%取决于环境条件,因此,母猪的饲养环境就成了当前影响其繁殖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保平 《猪业科学》2011,28(12):120-121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生产的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饲养管理,使用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繁殖胎次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12.
后备猪阶段是种猪终生繁殖的基础。培养后备母猪的目的,是为了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使母猪群保持合理的胎龄结构,使猪群中有一群高产的母猪,保持现有猪群储备以达到高效稳定生产的目标。在后备阶段要通过适宜的营养供给和精细饲养管理,使用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继而构建具有高效合理繁殖胎次结构的种猪群。  相似文献   

13.
正种猪场母猪的使用年限不当,常常会导致养殖场经济效益降低,较高的淘汰率会使母猪群年轻化而影响猪场生产力。目前常用于评估母猪使用年限的指标有选育淘汰率、更新率、猪群中后备母猪比例、存栏母猪的平均胎次和淘汰母猪的平均胎次,其中选育淘汰率是评估母猪使用年限的关键性指标。一、母猪的淘汰原因1.繁殖障碍。母猪的繁殖障碍包括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母猪不发情、定期或不定期反复发情,不孕,产仔障碍和流产。繁殖障碍是  相似文献   

14.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 ,生产者为了实现母猪群生产的高效率 ,对猪群质量 (品种、生产性能、健康状况 )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提高管理手段 ,使猪群在严格的生产计划控制下 ,进行着满负荷生产 ,由此而使得猪群异常淘汰的比例相对增加。在这些淘汰猪群中 ,由于繁殖问题而被淘汰的个体占相当比例。过高的母猪淘汰率将给正常生产带来压力 ,增加后备猪的生产成本 ,同时对整个猪群生产的稳定性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生产者应根据猪群的生产和健康情况 ,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尽可能减少母猪因繁殖问题而产生的淘汰。集约…  相似文献   

15.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疾病、饲养管理、遗传缺陷等原因,每年大约有25%~35%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需要,必须及时补充后备母猪,而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要想有优良的繁殖母猪,必须从后备母猪的培育开始。要想使繁殖母猪持续地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每年都要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从而保证繁殖母猪群的规模并形成以青壮龄为主体的结构比例,因此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是提高猪群生产水平的重要环节。1后备母猪的选择1.…  相似文献   

16.
猪具有较大的繁殖潜力,成年母猪每次发情可排卵20个左右,而实际繁殖力只有10个左右。母猪产仔数的多少除与品种、年龄、胎次有关外,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则是影响母猪繁殖潜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挖掘种猪的繁殖潜力,对于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和健康状况 ,人们应用了诸如全群淘汰再复群、部分淘汰、早期断奶隔离、多位点生产、全进全出、阶段饲养、分性别饲养等多种不同的技术。大多数这些技术目的是为提高幼猪及肥育猪的生产性能 ,但在提高繁殖母猪性能方面 ,除了隔离和驯化新进后备母猪外还没有其它重大的技术措施。隔离和驯化虽已得到常规应用 ,但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养猪业参考。最近 ,一种创新技术———“分胎次生产技术”已应用到养猪行业中以提高生产率 ,该技术的核心是对母猪按胎次的不同而分开饲养 ,即按胎次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饲养管理人员、设备…  相似文献   

18.
猪具有较大的繁殖潜力,成年母猪每次发情可排卵20个左右,而实际繁殖力只有10个左右.母猪产仔数的多少除与品种、年龄、胎次有关外,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则是影响母猪繁殖潜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挖掘种猪的繁殖潜力,对于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猪具有较大的繁殖潜力,成年母猪每次发情可排卵20个左右,而实际繁殖力只有10个左右。母猪产仔数的多少除与品种、年龄、胎次有关外,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则是影响母猪繁殖潜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挖掘种猪的繁殖潜力,对于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备母猪是仔猪育成结束至初配种前的培育阶段.在后备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在生产实践中,母猪每年的淘汰率在30%~50%.为使繁殖母猪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稳定性,每年都要补充后备母猪,淘汰部分年老体弱、繁殖性能低下以及有其他机能障碍的母猪.因此,后备母猪构成了繁殖群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生产性能的稍微改善,对整个猪群的繁殖性能都有重要影响.优良品种的繁殖母猪.需从后备母猪的培育开始.本文将对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做一综述,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