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武陵山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将该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分析了片区内各类型农耕文化资源的要素、特点及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87-290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而传统农耕文化既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与源头,也是田园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灵魂。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田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立足于杨凌示范区资源特色和人才优势,紧扣"农耕文化"主题脉络,从"田园旅游传播、学校文化渗透和农业园区示范"三方面统筹构筑现代农业体系,以充分认识农耕文化景观设计对现代农业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弘扬衡阳历史文化、挖掘农耕文化精髓,融合农机农艺技术、创新现代农耕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力农耕文化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衡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措施,以期为推动该市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发展下,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能够改变乡村衰落的客观事实。大运河流经区域多为乡村,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文旅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河北段大运河沿线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有效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转型升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如何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成为农林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农林院校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有利于培育知农爱农新型农业人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农林院校在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时面临着教师培育意识不强、学生认同有待提升、育人资源挖掘不深、教育形式单一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农林院校进行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时,应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网络育人。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视角,提出充分挖掘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注重农耕文化体验、融入民俗风情等福建茶文化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该文结合芜湖市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与特色,阐述了休闲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为资源,将农业和文化、艺术创意相结合的理念。同时,针对芜湖市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文化视野下,分析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同时就农业文化对休闲农业的价值作用进行论述,提出结合福建省各区域特色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利用农业文化资源内涵,探索了农业文化视野下福建省休闲农业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丰田"、"早稻田"是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又是世界著名的品牌或知名大学的名称.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有不少来自汉语,是出共中国古籍的汉语原创诃.本文从汉字的"形"(字形)与"神"(释义)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进行比较.汉语原创词成为日本的地名,见证了地名文化发展的沧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我们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并挖掘地名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运河历经千余年的演变,形成了跨越南北多个地区、连接多个水系、规模庞大的自然和人工河道融合为一体的运河系统。最初大运河由中央政府主导修建,在社会变迁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重要交通线路,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文化遗产,河道本体及沿岸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大运河突出的价值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本文以河南省大运河为例,初步探讨大运河的"运河文化"及其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情况,该文阐述了农耕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列举了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利用的几种模式,分析了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并以安徽省三瓜公社为案例,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挖掘与水产养殖行业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建设校园文化、院系文化等,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课外学习等途径将文化育人资源有机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了文化育人的穿透力,使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与专业教育起到了协同育人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饮食文化遗产是饮食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我们应在深入研究、挖掘整理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在现今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下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以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丹  潘春芳  王晓珍 《甘肃农业》2005,(12):123-124
本文对农耕文化与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区分,分析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是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的关键。在分析农耕文化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结合终极指标的得分方法构建我国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模型,并从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可行性及其产业开发模式两方面对该模型进行应用分析,提出3种产业开发模式:政府驱动开发模式、企业驱动开发模式和政府与企业双驱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夏庆利  程水源  王庆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922-3929
从粮食供给能力、资源环境压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农耕文化传承和弘扬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农业的环境保护、农村脱贫、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生存功能;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特色农林产品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古色名人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大别山试验区的竞争优势;从社会经济基础、融资约束、试验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红色旅游资源转化、环境生态压力、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等方面剖析了大别山试验区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发展特色种植业,保护试验区自然生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增强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挖掘区域人文资源,唱响“四色”旅游品牌等大别山试验区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