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凌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目前,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初创阶段,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先对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动态做了简要回顾,然后从乡村聚落景观的营建选址、规划布局、植物景观、水口园林景观、建筑及其装饰文化景观、生态评价及预警6个方面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王小冬  张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810-2811,2843
对于新疆乡村聚落规划只注重完善社区基本功能,而忽视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导致"千村一面"的现状,以乌昌地区各民族杂居的乡村聚落景观营造为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认为应处理好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问题,协调好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标准化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促进聚落景观功能最大化,聚落景观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聚落风貌要符合传统风水思想,营造明确的景观地理位置,营造地域景观特色。最后针对聚落景观的设计与整治,提出尊重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尊重现有聚落形态与布局,避免重新整体规划再建新村,成立"聚落景观建设与发展自治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和乡村居民活动的综合载体,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在乡村聚落景观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摸索,探寻出一条具有浓郁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发展经验对世界各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首先追溯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历程,随后从区域空间形态、绿化形态、历史文化形态和农业形态等方面系统总结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特征。最后,依据德国乡村聚落景观的发展经验提出,在中国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实施科学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注重保护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乡村居民参与等启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新型城乡关系替代,乡村景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城乡梯度视角,首先探讨城市郊区乡村景观的存在形式与构成,乡村景观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以及聚落景观、农田景观和文化景观等乡村人文景观。之后在目前研究较为热点的生态系统服务基础上,提出乡村景观服务的内涵与功能,在城乡梯度下,乡村景观为城市提供了食物、能源、物资等生产服务,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和文化传承、休闲游憩、美学鉴赏等生活服务多种价值。最后一部分在对现有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乡村景观服务功能要受到自然环境本底、土地利用方式、社会需求特征、城乡关系和社会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琼  乔征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0-1612,1628
以关中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地域景观研究为出发点,概述了关中平原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形态,并将关中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物质构成要素分为生活性景观设施和生产性景观设施,分别加以介绍。从具体实例分析入手,针对乡村中心景观、乡村院落景观、乡村组团景观、乡村道路景观空间,分析了关中平原地区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变迁,指出目前乡村景观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强调了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必然性与调控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基于地域性的关中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乡村区域;从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之外的乡村人口规模聚集的地域空间。聚落的分布格局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反映,是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表现。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可揭示人类活动与景观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是探讨景观格局与人类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乡村聚落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疆乡村聚落规划只注重完善社区基本功能,而忽视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导致“千村一面”的现状,以乌昌地区各民族杂居的乡村聚落景观营造为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认为应处理好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问题,协调好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标准化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促进聚落景观功能最大化,聚落景观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聚落风貌要符合传统风水思想,营造明确的景观地理位置,营造地域景观特色.最后针对聚落景观的设计与整治,提出尊重当地的自然地理务件,尊重现有聚落形态与布局,避免重新整体规划再建新村,成立“聚落景观建设与发展自治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乡村性的涵义,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应遵循乡村性的原则,对旅游标识、聚落建筑、乡村空间、植物种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设计,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和乡村聚落景观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在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上具有独特特征,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筑景观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为例,通过对其建筑聚落特征的具体分析,认为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有机更新的关键在于激发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并从物质空间优化和文化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豫西山地传统建筑聚落景观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甘肃省乡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甘肃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生”功能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耦合协调水平由最初的严重失调逐步演化为优质协调,其中2011—2016年耦合协调度年平均增长率高于2017—2020年;2011—2016年甘肃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2017—2020年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形态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葆华  王琼  张颖  申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27-7929
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分析其院落景观形态结构演变的过程,并试图研究这种现象的发生条件,以此寻找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结构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探寻其在演变过程中值得保留和重拾的构成方式,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在保护传统乡村聚落原有的院落景观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引导新时期聚落景观的建设,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琼  郑凯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7-4689
为应对我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需要,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从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实态调查探讨了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微演变的规律,发现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的微演变在院落用地、布局、门头装饰等方面具有合理性,而材质肌理、绿化种植方面的演变却不尽合理。提出了关中地区院落景观的规划建设方法,强调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保护和引导性发展模式,逐步挖掘乡村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文化元素,发挥乡村民居在院落景观形态建设上的潜能,以期解决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因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村落是农村自然景观美的点缀,是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研究现状入手,深入阐释了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改造和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基于巴渝民宿业态发展的乡村营造过程及机理,在实地调研总结巴渝民宿建设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巴渝民宿探索了"以房联营、以地入股、共建共享"的民宿发展模式,理顺资金、用地来源、利益分配及民宿产权等是其关键问题;(2)巴渝民宿发展通过乡村内外要素"输入、新增、留存、整合"等方式,活化乡村资源要素、增添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空间营造进程;(3)在乡村空间营造过程中,房屋外观得以加固和修缮,内部设施由落后向现代转变,空间功能由混杂模糊转向独立清晰,乡村生活空间逐渐品质化;耕地经流转整合由零散变集聚,畜牧养殖空间逐渐收缩至消失,旅游服务空间配套化开发建设,生产空间集约化;聚落生态空间经规划布局逐步规整有序,生态空间景观化;乡村生产-生活空间交互融合、生产-生态空间兼容转化、生活-生态空间相互交织,复合空间多样化;(4)巴渝民宿的建设发展在乡村空间重塑、业态发展、乡风文明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还存在对本土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后续发展资金不足、规划的有效指导缺乏等问题.未来应充分考虑各主体空间需求,统筹村庄国土空间规划与民宿发展规划,提升乡村文化的可视性、多元性与参与性,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乡村营造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美丽乡村的景观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农业景观是乡村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村落景观的融合成就了美丽乡村的特色景观风貌.在传统农业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将美丽乡村农业景观看作是一个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从而对农业景观的建设水平和呈现层次提出涵盖生产、生活、生态及旅游等方面的要求.农业景观系统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其空间表现非均质性,存在功能与内容的变化,以及功能内容随季节的变化.因此,农业景观系统可划分为时间、空间和功能3个基础维度,进而以功能维度为核心,以空间维度为载体,以时间维度为延伸,通过3个维度的复合和叠加,层层递进,实现美丽乡村农业景观系统型的基本构建.江苏省南京市桦墅村的规划实践证明,这种多维复合的方法是美丽乡村规划中农业景观系统构建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了怀化市保留较完整的通道县独坡、黄土、坪坦3乡15个典型传统侗寨。研究发现,由于地域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侗民们充分尊重自然,利用场地自然资源和聚落农业生产资源,运用朴素的生态智慧合理选用聚落景观材料。景观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低技术、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低管护”的生态智慧,体现生态、健康、舒适、保健的生态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侗族聚落景观的生态效应失衡,须充分利用传统侗族聚落巨大的再生潜力,调整聚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型乡土景观材料,使侗族聚落新型景观形态、景观肌理、景观生态效应和原生景观保持一致,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养生聚落。  相似文献   

18.
李默  宫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90+18810-18690,18810
结合山东省乡村聚落的实际情况,依据人工干扰程度的不同,将乡村聚落分为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平原型乡村聚落及山地型乡村聚落。将聚落景观空间概括为点、线、面3个要素。依据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将聚落景观空间三要素进行布局,以找到适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系统担负着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功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敏感度高、脆弱性大,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迫切而必要。在界定乡村景观内容和外延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究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程序,并以河北省藁城市刘海庄村为例,基于该村自然资源、乡土文化、生态系统等层面提出规划方案,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在早期建设中遗留了许多"城市化"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山东半岛滨海乡村建筑聚落更新坚持动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可持续性三大原则,并以荣成市俚岛镇为例,从建筑聚落优化和加强对当地居民保护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保护与利用山东半岛滨海传统乡村建筑聚落的措施,以此优化建筑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