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临夏市不同海拔旱作区进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参试品种为:豫玉22号、金穗4号、酒125、沈单16、中单2号(CK).结果表明,豫玉22号丰产性好,生育期长,在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海拔2100m以下地区种植;金穗4号,酒125、沈单16号熟性早,丰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在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2.
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与种子活力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明确甜玉米种子携带真菌种类,探讨真菌与种子活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洗涤检测法和PDA平板法对市售7个甜玉米品种和2个普通玉米品种进行种子携带真菌检测,同时以滤纸卷法对种子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供试种子外部带菌量差异显著,主要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青霉属 ( 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种子内部带菌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以甜玉米442最高,达到99.3%,普通玉米农大108最低,仅为4.4%;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p.)和黑孢属(Nigrospora sp.),其中甜玉米种子内部寄藏平脐蠕孢属真菌为首次报道。除甜单22外,其余6个品种的甜玉米种子内部总体带菌率和带镰刀菌率均显著高于普通玉米品种。甜玉米种子多项活力指标显著低于普通玉米种子。【结论】种子内部带镰刀菌率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内部寄藏镰刀菌是影响甜玉米种子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洗涤检验法和PDA培养基法对来自北京地区的16个生菜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和优势菌群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干燥种子平均带菌率高达95.2%,携带的优势菌群依次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82.8%、曲霉属(Aspergillus spp.)真菌13.7%、青霉属(Penicillium spp.)真菌4.4%和镰刀属(Fusarium spp.)真菌1.8%;无菌水洗涤后种子平均带菌率为89.1%,所携带的优势菌群依次分别为链格孢属真菌73.2%、曲霉属真菌17.1%、青霉属真菌7.2%和镰刀属真菌2.5%;1% NaClO处理后的种子带菌率平均高达72.2%,优势菌群依次分别为链格孢属真菌75.6%、青霉属真菌10.8%和镰刀属真菌5.2%。  相似文献   

4.
引进敦玉46、敦玉10号、金穗4号,兴达3号奥玉302、豫玉22号(ck1)、沈单16号(ck2)等7个玉米品种在临夏市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奥玉3202为晚熟品种,生育期较豫玉22号早2天,亩增产8.7千克,增产率为0.93%,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表现好,建议明年在折桥镇、南龙镇东片及同类地区进行示范推广。敦玉10号中晚熟品种,较沈单16早熟3天,亩增产60.5千克,增产率为7.42%,抗倒伏能力强,丰产性好,建议明年在临夏市枹罕镇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敦玉46、兴达3号、为中晚熟品种,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较沈单16高,建议明年进行示范推广,金穗4号为中晚熟品种,产量沈单16等品种基本相当,但抗倒伏能力较差,不适宜本地栽培,建议淘汰。  相似文献   

5.
在武威市凉州区以当地主栽品种沈单16号为对照,于2005年~2006年对栽培面积相对较大的13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号、吉单216、7005-1比对照增产0.6%~1.8%;临单217、硕秋9号、金穗2号、6408-1、豫玉25号、武科1号、豫玉26号、祁连98、金玉1号比对照减产2.2%~27.7%。恒丰3号、金穗4号、吉单216生育期140d左右,成熟度好,可在进一步试验其抗病性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7005-1生育期较长,可考虑在低海拔区域覆膜种植;当地主栽品种沈单16号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产量优势,在做好玉米丝黑病的防治的基础上,可在继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在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旱地条件下,以玉米品种豫玉22号为对照,对引进的11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登海3721折合产量13084.5 kg/hm2,较对照品种豫玉22号增产41.81%;陇单4号、玉源1号、沈单16号折合产量分别为11041.5、10746.0、10635.0 kg/hm2,分别较对照豫玉22号增产19.67%、16.47%、15.27%.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带菌量,为玉米安全生产、储藏加工以及检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玉米乳熟期及完熟期,采集黄淮海夏玉米区4个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90个市/县的玉米果穗,每个市/县采集表面未发生病症且果穗饱满的玉米穗4个,共采集720个样本。对所有样本进行籽粒外部及内部带菌量及带菌种类的检测,外部检测采用洗涤检测法,通过统计菌落总数与稀释倍数,计算籽粒表面的孢子负荷量及分离到的各菌属的分离比例;内部检测采用PDA平板法,对籽粒外部检测过的10个籽粒消毒后置于PDA平板上进行培养,统计每个籽粒带菌情况,计算籽粒带菌率及各菌属的分离频率。并且对籽粒内部分离频率较大的菌群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供试样本带菌量较大,乳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0—1 886个/粒,均值为439个/粒,籽粒带菌率在0—65.0%,均值为23.6%;完熟期籽粒孢子负荷量在18—2 658个/粒,均值为942个/粒,籽粒带菌率在10.0%—100.0%,均值为59.6%。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但部分地区乳熟期带菌量仍较大。不同地区玉米籽粒带菌量存在差异,河南省的玉米籽粒带菌量较大,安徽省带菌量最少,河北省与山东省居中且差异不明显。玉米籽粒内部以及外部均携带的真菌类群有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根霉菌(Rhizopus spp.)、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spp.)、毛霉菌(Mucor spp.)。乳熟期籽粒外部和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59.1%和36.1%,说明玉米在乳熟期时即有大量镰孢菌侵入;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8.9%与0.7%,籽粒内部的分离频率分别为6.0%与1.9%,说明乳熟期青霉菌与曲霉菌也已经开始侵染玉米果穗。完熟期籽粒外部与内部镰孢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71.9%和58.5%,籽粒外部青霉菌和曲霉菌的分离比例分别为17.0%和0.9%,籽粒内部分离频率分别为9.3%和2.6%,说明镰孢菌、青霉菌、曲霉菌为本研究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籽粒携带的主要真菌。形态与分子鉴定结果显示,镰孢菌属中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的分离频率为29.7%,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的分离频率为25.9%,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分离频率为1.3%,表明轮枝镰孢为优势菌;青霉菌主要分离到绳状青霉(P.funiculosum)和草酸青霉(P.oxalicum),分离频率分别为5.0%和3.6%;曲霉菌主要为黄曲霉(A.flavus)和黑曲霉(A.niger),分离频率分别为1.4%和1.2%。【结论】表面无症状的玉米籽粒在乳熟期及完熟期均携带大量病原菌,且完熟期带菌量大于乳熟期;镰孢菌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分离频率最大,轮枝镰孢为当地玉米籽粒携带的优势真菌。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县“三大”主要栽培作物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因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高产示范作用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玉米市场价格增长,玉米生产突飞猛进。单产由2006年以前的500~600kg上升到2008年的750~1000kg,增长幅度为50%~66%。播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原来海拔1500m左右浅山干旱地区延伸到海拔1800m左右高寒冷凉山旱地。其种植品种主要为中单2号、豫玉22号,酒试20号、沈单16号、金穗系列、龙源201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黄芪种子进行了表面与内部的带菌检测;通过平皿培养法,分析了不同药剂对黄芪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观察了药剂浸种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黄芪种子携带的主要真菌类群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n spp.)。世高、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浸种处理对黄芪种子的发芽率无影响,而高浓度三唑酮浸种处理会显著降低黄芪种子的发芽率(P0.05)。100μg/mL的世高和500μg/mL的多菌灵浸种处理对黄芪种子有较好消毒效果,达到85.0%以上,建议选择作为黄芪播种前种子处理的药剂。  相似文献   

10.
阜新地区玉米新品种引选及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引进阜新地区的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沈单16号,除了辽单43号外,其它品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辽单565号和丹玉86号最为明显,产量提高20.99%和15.95%。利用开雄花至抽丝的间隔时间、棒三叶均角、6 h叶片失水率、根冠比、水分利用效率等评判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出的各品种综合抗旱系数与产量呈正相关(R2=0.8599**),初步认为在干旱年份可以作为玉米抗旱性的重要指标。对参试的玉米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表明,辽单565号、丹玉86号、沈玉21号三个玉米品种属高抗旱性品种,沈玉22号、丹玉57号和沈单16号属中抗旱性品种,辽单30号和辽单43号属不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1.
在平川区引黄灌区连续2 a对春小麦与玉米品种间套组合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陇春28号/金穗1203号、陇春28号/豫玉22号2种组合的春小麦产量、玉米产量以及总产量表现较为突出,总产量分别为13 888.50、12 499.95 kg/hm~2,较对照宁春33号/豫玉22号组合分别增产20.6%、10.5%;陇春28号春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即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其他套作春小麦品种,能够较好的适应春小麦/玉米套作模式。玉米品种金穗1203号、豫玉22号受到前季作物春小麦品种陇春28号的影响最小,丰产性良好。综合分析,陇春28号/金穗1203号、陇春28号/豫玉22号2个春小麦/玉米品种组合适宜在引黄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庆阳市玉米品种引进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玉米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金凯7号、金凯2111、甘玉802、武科4号、陇单030、金穗7号、甘农963等品种产量较对照豫玉22(CK)折合产量均高,对产量比对照豫玉22(CK)折合产量低的五谷704、五谷728等品种淘汰。  相似文献   

13.
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法和纸培养法,对吉林省抚松县和吉林省吉林市左家镇的北五味子种子、种苗进行带菌检测。结果表明,北五味子种子外部携带的主要有青霉属、曲霉属和根霉属,种子内部主要为青霉属、链格孢属、木霉属,北五味子种苗携带的主要有链格孢属、镰刀菌属和根霉属;种苗带菌率高于种子带菌率;不同的检验方法影响实验结果,与纸培养法相比,PDA平板法可以检出在纸培养上检测不到的葡萄孢菌、柱孢菌、毛壳菌等真菌,更能反映种子、种苗的真实带菌情况,种子外部带菌率和种苗带菌率明显高于纸培养法,2种方法检测到的种子内部带菌率(消毒处理的整粒种子、种壳和种仁)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适应吉林省种植的2000年以后各省审定的29个晚熟玉米杂交种11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出这些品种与理想品种的灰色关联度从大到小为:吉单28>吉单257>吉玉4>登海9>正大29>豫奥3>铁单15>吉单29>东单8>平玉5>铁单19>富友1>丹玉29>济单7>吉东2>豫玉32>登海3619>农大84>四单167>原单29>登海3>平安20>沈单18>沈单16>豫玉22>东单11号>沈玉17>沈单12>沈单13。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不同地区高粱籽粒寄藏真菌种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离培养检验法,对采自我国13个省17市区的274份高粱籽粒寄藏真菌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离获得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曲霉菌(Aspergillus spp.)、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芽枝孢菌(Cladosporiumspp.)、蠕孢菌(Bipolaris spp.)和弯孢霉菌(Curvularia spp.)共7个不同类群真菌。在分离到的真菌中,链格孢菌、曲霉菌和镰孢菌等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33.61%、16.6%和14.98%,高粱籽粒带菌率、带菌种类及分离频率地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云南烟草种子内部真菌带菌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平板培养测定的方法分别对云南省的8个烟草种子生产基地的烟草种子内部进行带菌检测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8个样品中,样品带菌检出率高达87.5%;除楚雄烟草种子生产基地外其他基地的烟草种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带菌,带菌率在0%-16.25%。鉴定引起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发现烟草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有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aata)、镰刀菌(Fusairium spp)、腐霉(Pythium spp)、芽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优势菌群主要为链格孢菌,样品检出率为87.5%,在检测培养的真菌物中出现的频率为56.25%-100%。  相似文献   

17.
用DTOPSIS法综合评价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DTOPSIS法对10个参试粮饲兼用玉米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金凯2号、金穗1号、豫玉22号、富农1号、酒试20的Ci值与产量排序为前5位,产量与其它性状较为理想,适宜在庄浪县进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对水分敏感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酒单2号和豫玉22号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株高、植株生物量、叶片MDA含量、SOD、POD及CAT等酶活性的变化,以探讨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可抑制2个玉米品种苗期植株生长,导致株高、地上部生物量显著下降,酒单2号对干旱的敏感性高于豫玉22号。复水后,2个品种的株高、生物量都产生了补偿效应,豫玉22号更明显。干旱胁迫增加了2个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豫玉22号变化幅度小于酒单2号。复水后豫玉22号叶片中MDA含量更接近于对照水平。干旱胁迫下,豫玉22号通过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来减弱活性氧伤害,而复水后通过较高的SOD、POD协同作用有效清除活性氧,避免对细胞膜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检测张杂谷3号谷种表面携带的真菌情况,设计了几种种衣剂包衣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谷种表面主要携带的真菌种类为茎点霉属(Phoma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镰孢霉属(Fusarium sp.)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p.);根据谷种表面带菌情况设计的种衣剂包衣方案中,35%精甲霜灵+2.5%咯菌腈+3%苯醚甲环唑处理后的种子可以有效降低谷种表面带菌率,尤其可以有效降低各种致病菌的比例,且对谷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显著,是效果最好的种衣剂处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PDA平板分离培养检验法对5个品种的万寿菊种子表面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2种温汤浸种方法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万寿菊种子表面带菌率在6.0%~85.0%之间,携带真菌的优势菌群主要是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spp.),其分离频率最高达60.16%;其次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p.),分离频率为20.76%;青霉属(Penicilliumspp.)分离频率为8.76%,黑根霉属(Rhizopusspp.)分离频率为3.08%、曲霉属(Aspergillusspp.)分离频率为2.08%,毛霉属(Mucorspp.)分离频率为1.40%,同时还分离到细菌,分离频率为6.92%,同一品种各菌群分离频率差异显著;用0.1%AgNO3和55℃温汤浸种可以杀死种子表面所有真菌,50℃温汤浸种和50%扑海因WP750倍液的消毒效果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是较理想的种子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