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腐病是海伦市大豆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近些年来,由于大豆播种面积不断增加,重迎茬比例逐年扩大,种子带菌传播和田间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导致大豆根腐病逐年严重,70%的大豆田发病指数在65%以上,个别地块大豆植株成片死亡。为使海伦大豆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大豆根腐病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6.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中的常发病害,严重制约着大豆生产。不仅导致大豆减产,并且还造成大豆含油量下降,近两年发生尤其严重。 相似文献
7.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栽培作物,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有的重茬年份达到10年左右,导致大豆根部病害日趋加重,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产。大豆根部病害以及后期的枯萎死亡,一般都认为是根腐病或胞囊线虫引起的,但是近几年经过研究发现有许多是由于大豆疫霉根腐病引起的,在重茬地块大豆疫霉根腐病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通过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大豆产区50多个县调查后发现,其中有40多个县都发现有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现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浅析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重、防治困难的世界性病害。大豆根腐病最早是1917年由CROMMELL等人在美国报道的。此后,日本、埃及、加拿大、苏联及中国等相继报道了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菌[1]。我国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于黄淮地区的夏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生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发生较重,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根腐病常年 相似文献
9.
10.
大瓦根腐病在黑龙江省发生普遍,近几年存仝省发病较为严重,大豆重迎茬地及低沣地发病株率达35%,局部严重地块减产40%以上。为了摸清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黑龙江省垦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每年播种大豆面积均在一千万亩以上,约占垦区粮豆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大豆根腐病是垦区七十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主要病害之一,近些年,大豆栽培面积扩大,从而形成大豆重茬、迎茬局面而使根腐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稳产与高产。”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国内报导极少。国外如美国、日本、保加利亚等虽有报导,但可供参考的资料也不多。为了解决垦区大豆生产中出现的这个新问题,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先后曾组织了有关人员进行了一些凋查,并成立“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经过几年的协同研究,对根腐病的危害,发生发展情况,防治方法等方面得出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4.
15.
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它是一种分布厂、危害严重、病原菌种类繁多,而且防治较困难的世界性的土传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重迎茬比例增加,大豆根腐病普遍发生,一般减产5%-10%,严重的可达50%~90%,甚至绝产。近几年,大豆根腐病在我省的发生面积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加重的危险,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对我省大豆根腐病的发病规律、致病菌种类、有效药剂筛选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6.
于德生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4):29-29
一、危害及症状大豆根腐病主要是在苗期发生,病苗的主根和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略凹的病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幼苗被害严重时,茎基部变褐细小皱缩,折倒枯死。幼株被危害严重时,植株变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车陆乡大豆种植面积为20万亩,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制约着车陆乡的大豆生产,常年可使车陆乡减产12.8%左右,而且还造成大豆含油量下降,近两年发生尤其严重。2005年发生较重,田间病株率20.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