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葡萄酒酵母乳酸生成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以文  安家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155-3156,3158
[目的]研究葡萄酒酵母在发酵过程中生成乳酸的变化规律,为在酿造葡萄酒等酒的过程中估计发酵液乳酸含量提供简单的方法。[方法]用以对羟基联苯为显色剂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液中的乳酸含量。[结果]确定了葡萄酒酵母在葡萄糖浓度为120g/L、玉米浆(固体)浓度为2 g/L的发酵培养基条件下的细胞生长、乳酸生成动力学,确立了葡萄酒酵母发酵生成乳酸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估计。[结论]葡萄酒酵母生成乳酸的动力学模型为属于Ⅰ型,即产物的形成与细胞生长相偶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琥珀酸和苹果酸对L-谷氨酸合成的影响。[方法]以谷氨酸棒杆菌的典型茵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032为供试菌株,研究琥珀酸和苹果酸对细胞生长、L-谷氨酸的合成、发酵液中的残糖量以及细胞中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琥珀酸对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具有部分抑制作用。在0-5.0g/L范围内,琥珀酸的添加提高了L-谷氨酸发酵的糖酸转化率,细胞生长和L-谷氨酸分泌受到抑制,残糖量增大。苹果酸的添加降低了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和L-谷氨酸的产量,残糖量和细胞生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同时添加琥珀酸和苹果酸各2.0g/L时,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和细胞生长都有所下降,L-谷氨酸的产量和残糖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添加琥珀酸增加了L-谷氨酸的产量,添加苹果酸则降低了L-谷氨酸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路龙女  唐欣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33-16434,16443
[目的]确定纳豆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以纳豆芽孢杆菌BN-4菌株为试材,研究纳豆固体发酵中大豆破碎程度、发酵时间和接种量等因素对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和酶活的影响,探讨液体发酵中细胞浓度、蛋白质浓度和酶活变化,确定纳豆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结果]纳豆固体发酵最佳条件为:大豆破碎2瓣、接种量8%、发酵时间24 h,纳豆激酶活力最高为976IU/g。在纳豆激酶液体发酵中,发酵最佳时间48 h时,纳豆激酶的蛋白浓度为178 mg/L,纳豆激酶酶活力为174 IU/g;纳豆杆菌活菌浓度、蛋白质浓度和纳豆激酶酶活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测定活细胞浓度来监控发酵进程。[结论]为纳豆的生产和纳豆激酶的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韩树英  池玉杰  薛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53-4955,4959
[目的]获得一株可降解纤维素的褐腐真菌,并且分析其产酶特性.[方法]从腐朽木材上分离出一株褐腐真菌,分析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并且通过液体发酵培养,测定该菌株的2种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该菌株为栗黑拟层孔菌.发酵试验表明,在初始pH 6.0、CMC-Na 0.5 g/L、KH2PO40.5 g/L、CaCl2 0.5 g/L、VB1 0.5 g/L、MgCl22 mmol/L、酵母粉5.0 g/L、酒石酸铵0.5 g/L的条件下,培养5d时纤维素酶活力最高,内切葡聚糖苷酶(CMCCase)为21.71 U/ml,β-葡聚糖苷酶为10.69 U/nml.[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褐腐真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产琥珀酸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昆  詹晓北  陈蕴  张丽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611-6614
[目的]提高琥珀酸产量。[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确定显著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琥珀酸放线杆菌JNUBE0709的发酵培养基,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优化的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试验确定碳源麦芽糖的浓度为50 g/L,氮源酵母膏的浓度为25 g/L,酸碱中和剂MgCO3的浓度为40 g/L。响应面法优化得麦芽糖、酵母膏、MgCO33个显著因素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1.1、24.5、40.4g/L,此条件下琥珀酸的产量达33.45 g/L,比优化前提高了14.28 g/L,与模型预测值33.68 g/L基本吻合。麦芽糖与酵母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MgCO3与麦芽糖、酵母膏的交互作用均显著(P<0.05)。[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琥珀酸放线杆菌发酵培养基后的琥珀酸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74.49%。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环氧丙烯酰胺( GA)对体外培养的 R2C细胞生长及孕酮合成的影响。[方法]用0.25、0.5、0.75、1、2、4、6 mmol/L 浓度的GA作用于细胞48 h,MTT法获得 GA作用浓度的IC25,IC50及 IC75。用以上3种浓度的GA刺激细胞48 h,观察细胞形态。GA作用于细胞4 h后,通过彗星试验(Comet Assay)检测细胞 DNA的损伤程度;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 GA刺激细胞24 h后的孕酮合成量。[结果] GA能抑制 R2C细胞活性,其 IC25、IC50、IC75分别为0.635、0.872及1.198 mmol/L;3种浓度的 GA能不同程度的影响细胞生长形态;作用4 h对 R2C细胞 DNA有损伤作用;各浓度组作用24 h后均能降低孕酮的合成量。[结论] GA能抑制 R2C细胞增长及孕酮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化学预处理对牧草酶解糖化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凤芹  孙启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12-11014
[目的]研究化学预处理对高丹草、沙打旺、御谷和紫花苜蓿酶解糖化发酵效果的影响,评价4种牧草的能源性。[方法]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预处理牧草,测定处理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以及不同发酵时间后的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结果]预处理后,牧草的纤维素含量上升,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下降。在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体系(pH=4.8)中,经1.0%(W/V)稀酸预处理后,4种牧草的乙醇提取浓度均最高。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均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发酵后24和48h达到高峰。[结论]预处理促进了紫花苜蓿、高丹草、御谷、沙打旺的酶解糖化发酵,4种牧草的能源性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紫薇叶片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并对制备的原生质体进行瞬时转化,为紫薇本源物种的基因功能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F1株系S047(以屋久岛紫薇(L. fauriei)为母本、紫薇品种‘Pocomoke’为父本杂交获得)及‘Ebony Embers’和‘Pocomoke’3个紫薇品种幼嫩叶片为材料,对其进行酶解,筛选最适紫薇品种,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纤维素酶、离析酶质量浓度(5,10,15,20,25,30 g/L)及甘露醇浓度(0.4,0.6,0.8 mol/L),之后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筛选纤维素酶(10,20,30 g/L)、离析酶(3,5,7 g/L)和果胶酶(2,4,6 g/L)的最适质量浓度,确定分离紫薇原生质体的最优条件。用聚乙二醇(PEG)介导法将质粒pSuper1300::GFP转化紫薇原生质体。【结果】分离原生质体的最适紫薇品种为S047株系,其在酶解过程中无褐化现象,分离液呈明亮绿色,可得到完整的原生质体;其他2个品种未分离到原生质体。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最适的纤维素酶质量浓度为15~20 g/L,离析酶质量浓度为5~10 g/L,甘露醇浓度为0.6 mol/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0 g/L纤维素酶、5 g/L离析酶、4 g/L果胶酶和0.6 mol/L甘露醇混合液为最佳酶解溶液,在黑暗条件下酶解紫薇幼嫩叶片5 h,可成功分离出紫薇原生质体,其产量达28×105 g-1,破损率为14%。将纯化的原生质体进行PEG介导的转化后,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表明基因转化成功。【结论】获得了紫薇叶片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并成功进行了基因瞬时转化。  相似文献   

9.
为从鸡粪好氧发酵过程筛选得到异养亚硝化细菌并测定它们的氮转化能力,在鸡粪与秸秆为堆制原料的发酵过程中的不同温度阶段取样,初步分离异养亚硝化细菌(以乙酰胺为碳和氮源),再通过转化试验测定铵态氮及亚硝态氮,筛选出高效异养亚硝化细菌。结果表明:通过铵态氮转化试验筛选出了15株异养亚硝化细菌,将15株菌生成亚硝态氮的质量浓度统计分析得出其中4株菌与其他菌差异显著(P〈O.05),在所测时间及环境内氧化铵态氮和生成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平均分别可达100和1mg/L以上,经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芽孢乳杆菌、棒状杆菌、德克斯氏菌属,均为所筛选菌中的高效异养亚硝化菌。其中芽孢杆菌属的转化能力高于其他属,氧化铵态氮和生成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可达150、1.5mg/L,在发酵过程中能发挥硝化作用,提高铵态氮的利用率。4株菌亚硝化作用较强的时段有所不同,但在菌体生长的对数期均出现亚硝态氮迅速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赵银娟  袁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54-17556
[目的]探究羟基化酶产生菌Stenorophomonas maltophilia CGMCC 1.1788菌株中羟基化酶的转化活性.[方法]采用摇瓶发酵转化方法对羟基化酶产生菌S.maltophilia CGMCC 1.1788对农药氯噻啉的生物转化条件(不同生长时期的细胞、温度、pH等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结果]确立了转化条件:100 ml锥形瓶最佳装液量10 ml,最佳反应温度25℃,最适pH 6.5,最佳反应底物起始浓度0.2 g/L,最佳反应时间48 h.[结论]为较好地发挥该菌的微生物转化功能及了解羟基化酶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溶氧浓度对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溶氧(DO)浓度对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 TG)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氧浓度为2.88 m g/L时,M TG活性和菌体干重最高,分别达到4.32 U/mL和23.5 g/L,底物利用率为81.6%;当溶氧浓度继续升高时,发酵后期M TG活性下降显著。为此采用了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即在0~34 h控制溶氧浓度为2.88m g/L,34 h后控制溶氧浓度为0.96 m g/L,最终M TG活性达到4.72 U/mL,菌体干重达到27.32 g/L,较恒定2.88 m g/L溶氧浓度时分别提高了9.26%和16.26%,其底物利用率达83.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霍山石斛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以pH值为9.0的80mmol/L硼砂缓冲溶液和15mmol/L葡萄糖溶液所组成的缓冲体系为流动相,研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当反应80min后,酶活力下降。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活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底物浓度大于20mg/L时,酶活力不再增加,保持在5.7g(/mg·h)左右。当pH值在6.0左右时,酶活性最高。温度对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5℃时,酶活力较低,然后酶活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30℃后明显下降。当温度为20~30℃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最高。[结论]当温度为25℃、pH值为6.0、底物浓度为20mg/L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3.
921.48 cpm,然后随着ATP浓度的增加蛋白激酶的活性不断下降.当反应时间达到10 min时,交叉处理和对照的叶片中蛋白激酶的活性分别达到了最大值9 979.41和7 248.63 cpm,随着时间的增加,蛋白激酶的活性开始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葡萄品种京秀(Vitis vinifera L. cv. Jingxiu)一年生扦插苗为试材,40℃高温处理30 min,并以25℃为对照,采用体外底物磷酸化方法对叶片中蛋白激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热胁迫处理后,叶片中蛋白激酶在底物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浓度为0.5 mg·ml-1时,其活性达到最大(7 678.7 cpm),而后随底物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其活性下降。Mg2+浓度为5 mmol·L-1时,蛋白激酶活性达到最大(8 165.8 cpm)。Ca2+对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极弱,Mn2+对蛋白激酶活性的激活没有影响。ATP浓度为50 μmol·L-1时,蛋白激酶的活性最大(7 900.9 cpm),比对照高4.7倍。在以组蛋白-Ⅲ(histone-Ⅲ)为底物时,蛋白激酶的活性很微弱,且Mg2+和Ca2+对蛋白激酶有极弱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榴果皮中多酚氧化酶测定最佳试验条件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陕西天红蛋石榴品种为试材,对石榴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的最佳试验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催化邻苯二酚氧化后产物的最高吸光度值,并分别研究了底物浓度、pH值、温度、反应后放置时间以及酶抑制剂浓度等条件对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底物浓度宜大于20mmol/L,其最适波长为420nm,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不宜超过20min,反应完成后在20min后测定PPO的活性最为稳定。抑制剂NaHSO4的有效抑制浓度为0.8mmol/L。  相似文献   

16.
铁冬青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基质和生根剂对铁冬青扦插生根的影响以及生根过程中相关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L16(44×23)正交设计进行田间扦插试验,每处理60株,重复2次,其中30株用于测定3个阶段酶活性,另外30株用于调查生根指标。[结果]基质、生根剂浓度、处理时间以及浓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铁冬青扦插生根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基质对铁冬青扦插生根率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生根剂浓度、浓度和时间交互作用、处理时间。各处理中以50 mg/L GGR+黄心土+1 h组合的生根率最高,达到95.00%;生根过程中POD和CAT酶活性从扦插初期到愈伤组织形成期,再到不定根形成期呈上升趋势。[结论]采用当年生半木质化插条,以黄心土为基质,进行低浓度长时间生根剂处理能有效提高铁冬青扦插生根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亚油酸钠为反应底物,研究了牡丹花瓣脂氧合酶(LOX)的酶学特性并建立了其测定体系。结果表明,牡丹花瓣脂氧合酶反应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45℃,最适底物浓度为0.594 mmol/L。该酶有着较好的热稳定性,90℃保温1 h后仍保持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18.
蒜氨酸酶动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蒜中含有一类被称之为大蒜素的含硫化合物,主要由蒜氨酸酶与蒜氨酸发生酶解反应生成,但蒜氨酸酶含量低,对环境较敏感,因而活性表现不稳定,加之目前的生产条件常导致该酶活性被破坏,使得蒜类产品的药理作用不显著。因此,研究蒜氨酸酶的理化性质对于开发应用蒜类药用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lliinase was studied to select the optimum reaction performance.[Method] Alliinase activity was measured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pH,substrate concentration and metal iron.[Result] Alliinase was an enzyme with thermal instability.Its optimum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29 ℃ and pH value was 6.1.The Vmax was 0.439 IU/mg and Km was 0.483 mmol/L by using natural extract as substrate.Alliinase activity was activated when the K+,Mg2+,Na+ and Cd2+ existed and alliinase activity was inhibited when Cu2+ existed.[Conclu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lliinase supply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arlic medical products.  相似文献   

20.
茶叶中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对硝基β-D-葡萄糖苷为底物,对茶叶中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包括缓冲液pH值、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mg茶树鲜叶粗酶提取液底物浓度为10mmol/L,在49℃条件下反应120min能得到最大的光吸收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