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土地生态安全对京津冀区域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环首都经济圈土地利用特点,从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三方面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环首都绿色经济圈200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发现环首都经济圈2000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均处于良好级,2015年处于敏感级,土地生态安全的风险在增大,有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城市是环首都经济圈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从环首都经济圈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入手,分析了环首都经济圈面临的水资源匮乏、风沙和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环首都经济圈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1992-2018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别计算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等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合成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分析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特征,并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绿度和湿度对区域生态环境起到正面作用,且湿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研究区整体生态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RSEI值达到最低,后来逐渐有所改善,但是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遥感影像技术在区域生态质量评测方面具有诸多优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基于2006、2013、2017、2020年的Landsat8-OLI影像数据,利用ENVI5.3软件数据处理模块,借助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和干度(NDSI) 4个生态指标,对江苏扬州市2006—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6—2020年,扬州市RSEI均值从0.549 (2006年)提升到0.555 (2013年),再上升到0.585 (2017年),最后升到0.612 (2020年),整体生态水平等级稳步上升。在空间分布上,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农村区域优于城市建成区,市域范围内,生态等级较好的区域占比逐年上升,生态重心逐渐北移,至2020年,生态质量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扬州市域的北部,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相对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扬州市域南部片区,特别是扬州市区、沿江开发区以及仪征市、江都区等城市建成区的扩大,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期内,扬州市各生态等级的时空波动较明显。总之,扬州市生态水平总体较优,但生态等级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张幸  钱谊  张益民  刘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43-13045,13140
以江苏东台海岸带为例,根据"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力"(DPSR)模型,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构建了江苏东台海岸带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收集东台1984、2001和2011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对1984、2001和2011年东台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F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84、2001、2011年的F值分别为3.242、0.279、-3.521,生态安全水平逐年下降,且呈加速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趋势将进一步降低该区域的生态安全水平,并反映在状态指标中。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到全人类的生存,当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眼于天津市西青区的生态质量,参考《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优势性地面观测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图像处理、统计分析、目视解译、实地检验等方法,对西青区生态质量的气象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计算K(湿润指数)、NDVI(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DIS(灾害指数)等参数,构建了西青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模型,对西青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进行气象评价与分析,为西青区生态监测的全面开展和生态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到全人类的生存,当前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着眼于天津市西青区的生态质量,参考《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标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优势性地面观测气象数据,采用遥感图像处理、统计分析、目视解译、实地检验等方法,对西青区生态质量的气象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计算K(湿润指数)、NDVI(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DIS(灾害指数)等参数,构建了西青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模型,对西青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进行气象评价与分析,为西青区生态监测的全面开展和生态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 ~ 2012年生态环境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确定各生态因子的权重,给出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得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最终对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以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来看,生态综合指标数由2001年的0.013 7增长至2009年的0.475 8,该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状态.从2010年开始环境状况逐年得到改善,2012年生态综合指标数为0.940 0,属良性状况.生态综合指标数的增长说明昌吉州政府重视及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向好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对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评价可为区域生态风险管控与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特点,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侵蚀指数、生境敏感性指数、地形敏感性指数和土壤盐渍化指数共5类具有代表性评价因子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度生境敏感区域面积最大,为209.77km2,整体的生境敏感性偏高;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敏感性和地形敏感性程度均为中度偏轻水平,面积占比分别为63.47%、66.88%和72.04%;库区消落带综合生态敏感程度整体中度偏低,生态保护维持较好,但库首消落带生态敏感性极高,需注意该区域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区域的优先级识别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环首都县域层面为研究主体,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8年环首都区域13县(市、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介于0.2~0.5,土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需要分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过程中,I区、Ⅱ区以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Ⅲ区、IV区以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最终得到环首都4个区域的优化方案。该方案可实现环首都区域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3S”技术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曦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07-4709
在简要介绍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称"3S"技术)在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对"3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加剧,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青海省扎曲流域,具有国家级的生态地位优势,直接关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危、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实力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扎曲流经玉树州囊谦县,以囊谦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手段,对研究区2001~2011年的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陆地植被生态系统11年(2001~2011年)来保持着持续的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稳定却容易受到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动。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坚持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化、方法定量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的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晨光  单文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84-8686,8770
[目的]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法,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改进的生态压力指数(ESI)分析法,对1996~2009年内蒙古生态环境压力变化趋势和2008年内蒙古主要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1996~2009年,内蒙古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呈V字型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来更为显著,其中环境污染分指数急剧上升;2008年内蒙古大多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较小,但呈两极分化态势,包头、乌海、呼和浩特偏向资源能源消耗,鄂尔多斯、赤峰偏向环境污染。[结论]该研究为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辰  杨国林      锁旭宏  刘涛      安旭伟  胡栋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200-207
以阜新市为研究区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选取阜新市2007、2013年和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个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提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将多重影响因素耦合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对阜新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2007-2019年,阜新市RSEI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671增加到2019年的0.687,生态环境指数上升2.32%;研究区域内大部分RSEI等级为中和良的地区,面积占比提高到90.58%;总体来看,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对于阜新市与RSEI指数相关度最高的是干度分量,因此应重点关注干度分量中建筑指数和土壤指数协同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  方法  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结果  ①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 km2。②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 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③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④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  结论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相似文献   

17.
李鹏山  谢跟踪  苏珊  孟相彩  于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27-2330,2369
利用海口市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到海口市滨海旅游区2008年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数,并在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格局的环境效应状态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海口市滨海旅游区,生态环境综合效应指数为0.582,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评判标准,得出该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一般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有退化。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格局表现出不同状态,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恶劣,未利用地生态环境较差,耕地生态环境状态一般,水域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有林地和湿地的生态环境处于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遥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遥感定量模型评估了中原城市群区域在2000,2005,2010和2015年4个时期的生态资产价值,分析生态资产的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原城市群生态资产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南部的洛阳和平顶山生态资产价值占到全区的51.88%,东北部及中部的新乡和郑州占到全区的21.02%;空间上表现为以郑州为中心,高值区沿西南和东北方向发展、低值区沿西北和东南方向发展的“两线”发展态势。②生态资产价值表现为连年减少(-2.17亿元·a-1),单位面积生态资产总体上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郑州及以西区域(洛阳、焦作、济源)显著下滑,以东区域略有增长。③受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经济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区域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缩减造成相应生态资产流失(46.62,8.81和2.52亿元),使得人均生态资产价值下降(13.4%)。由此认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加强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特点,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用地;加强生态资产核算及生态补偿。图 4表 4参26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分析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基于耦合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项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index,RSEI),考虑土地利用强度、人口聚集度与坡度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加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地形3项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模型。利用RSEI与IRSEI分别对海南岛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分析IRSEI的合理性以及两者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与RSEI相比,IRSEI与EI指数更接近,且具有很好的合理性,IRSEI突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与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对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2000—2020年间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整体来说,IRSEI均值从0.721上升至0.766,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的土地各年份占比均超过89%,等级为差、较差的土地占比极少,二者之和在各年份所占比例均低于1.48%;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东部、北部以及环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优良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区域覆盖面积为12 278.00 km2,占比47.5%,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的区域覆盖面积为3 124.07 km2,占比12.1%;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环岛沿海城市带。研究构建了适用于海南岛的生态质量评估体系,为海南省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