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豆轮作是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常用的水旱轮作种植模式,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对稻豆轮作的描述。长期实践表明,稻豆轮作对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及防治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述了稻豆轮作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稻田碳排放和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这为稻豆轮作在生产上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重庆的稻田复种指数,保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安全和儿菜为特色的蔬菜供给,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稻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丘陵山区稻田绿色增产增收。基于近年来在重庆市璧山区半旱式稻菜轮作高效栽培示范,提出了品种选择、土壤耕作、水肥运筹、病虫管理等关键技术。2010—2017年的栽培示范表明,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下的5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10.28~13.77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4.70~48.51t/hm~2之间;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上的3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9.10~10.58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0.28~32.75t/hm~2之间,2季纯收益可达2 100元。由于儿菜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半旱式水分管理,水稻季减少化肥投入25%左右,水稻纹枯病和儿菜软腐病明显减轻。半旱式稻菜轮作栽培模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实现稻田绿色增产增收,适宜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500m海拔以下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应及时出台调整政策,推行粮豆轮作模式,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轮作模式之一,但秸秆还田对该耕作制度下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09—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对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浙江省豆-稻-菜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的影响显著: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有效提高了水稻和小萝卜的产量,且水稻和小萝卜年均增产10%以上;此外,秸秆还田对豆-稻-菜循环种植区域土壤肥力也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值,此外,秸秆还田区域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由此可见,多熟制耕作制度下秸秆还田仍具有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作用,可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5.
浅析湖南“稻—草”轮作制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湖南的自然资源状况和耕作制度改革的历史、现状,探讨湖南发展稻草轮作制的可能性。比较两种稻草(肥)轮作模式的优劣,提出一种新的稻草轮作模式,为湖南省甚至中国南方各省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武超  刘贤文  张炜  王琼  郭华春 《作物学报》2020,46(9):1456-1463
根结线虫病是马铃薯连作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根结线虫病的农艺防治措施,本文开展了品种抗性评价、稻、薯轮作和土壤淹水下的线虫消减动态研究。抗性评价试验表明, 18个品种(系)中没有筛选到同时抗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的材料,品系1002-1和品种丽薯6号相对抗性较好,青薯9号和合作88相对敏感。马铃薯根结线虫发病土壤中可同时检测到卵、幼虫和成虫等不同形态。水旱轮作试验表明,经一茬水稻栽培可使土壤中根结线虫虫态完全消失,再种植马铃薯也不再发生根结线虫病,且马铃薯有效产量显著提高,青薯9号、合作88和丽薯6号的单株有效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50.5%、43.7%和26.0%,差异均极显著, 1002-1单株有效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稻、薯轮作根结线虫防治效果明显。为进一步探索水旱轮作的防治机制,观察了土壤淹水进程中各种虫态消减动态。结果表明,在淹水过程中,根结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不同虫态此消彼长,要淹水60 d以上,土壤中才检测不到所有形态虫体。水早轮作中水稻生长期淹水时间足够长,满足防治线虫的淹水条件。因此结合抗病品种选用进行稻、薯轮作是防治马铃薯根结线虫病既绿色环保又可持续有...  相似文献   

7.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稻一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一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4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两种双季稻──油(草)三熟轮作条件下的农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都有利于农田高产、稳产、折合亩年产粮食1089.4±27.5kg,四年的产量变异系数<3.5%;各定位地块土壤肥力都有所提高,与对照相比除全氮外,土壤有机质、磷、钾含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通过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比例的调控,建立了扬麦20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比较≥9000 kg hm–2群体(P1)与9000 kg hm–2群体(P2)的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及花后光合特征,为稻茬小麦大面积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P1较P2群体产量高约10%,每穗粒数高约5.5%,差异显著,但两群体的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P1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82~538万hm–2、47~49粒和34~39 g。籽粒产量与孕穗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及花后LAI衰减率和光合势呈抛物线关系,与乳熟期LAI、粒(重)/叶比和群体生长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两年度试验结果表明P1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LAI分别为6.5~7.0、5.0~6.0和4.0~4.5;粒(数)/叶比为0.37~0.39,粒(重)/叶比为13.5~14.5;花后LAI衰减率、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分别为0.13~0.15 d–1、19~20 g m–2 d–1、103×104~118×104 m2 d hm–2和9~11 g m–2 d–1。花后21d和28 d,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及3种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与产量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表明,稻–麦轮作体系中,扬麦20达到9000 kg hm–2产量水平的栽培技术关键点是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使群体在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花后光合面积衰减速率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从而充分积累花后光合物质,在适宜库容基础上保障对库充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的籽粒产量与经济效益差异,推广合理的轮作种植模式,试验设置玉米-高梁-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连作玉米、连作大豆4种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高梁-大豆、玉米-玉米-大豆中大豆籽粒产量较连作大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3.88%和17.55%,玉米-高梁-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年净收益比连作玉米分别高1377元/hm^2和336元/hm^2,玉米-高梁-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年净收益比连作大豆分别高2279元/hm^2和1237元/hm^2,玉米-高梁-大豆轮作年净收益比玉米-玉米-大豆轮作高1041元/hm^2。  相似文献   

12.
同源四倍体水稻紫血稻(4)在受精前后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子房整体染色法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紫血稻(4)在受精前后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与相应的二倍体水稻紫血稻(4)相比,紫血稻(4)的花粉粒在其柱头上萌发比较慢,花粉管在花柱内伸长比较迟缓,花粉管进入胚囊、精卵结合、精子与极核融合、合子和初生胚乳核发生第一次分裂的时间都比较迟。在紫血稻(4)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退化型胚囊(55.0%),反足细胞团的形态结构异常,存在着低频率(2.0  相似文献   

13.
上接第5期第69页7.27绿优1号7.27.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7。7.27.2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7.27.3品种来源:绿三A×绿稻24。7.2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5.5 d,比对照汕优63迟熟2.3 d。株高123.5 cm,亩有效穗数17.8万穗,结实率77.6%,千粒重26.0g。抗性:稻瘟病平均6.2级,最高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0%,长宽比3.1,垩白粒率26%,垩白度3.3%,胶稠度73 mm,直链淀粉含量23.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7.27.5产量表现:2003年、2004年参加…  相似文献   

14.
该品种由海南神农大丰农作物育种中心于2003年选育而成,2005年10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该品种株高96~108cm,株型适中,剑叶挺直,群体整齐,分蘖力中等,穗粒结构协调,后期熟色好,柱头、稃尖均为紫色,谷粒无芒、椭圆形。有效穗280万~320万/hm2,平均穗长21.2cm。平均穗粒数135粒,结实率85.0%以上,千粒重28.5g。三亚12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44~150d,次年2月中旬播种全生育期116~126d。适宜在海南和广西桂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上接第8期第51页) 6.28 浙油6016.28.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8.6.28.2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6.28.3 品种来源:浙双72×9715.6.28.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18.0天,与中油杂2号相当.角果长,斜生,喙中长.籽粒粗,黑褐色,圆形.平均株高194.0 cm,有效分枝位高86.5 cm,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41.0个,每角粒数18.29粒,千粒重4.12 g.  相似文献   

16.
7.3两优6号 7.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03。 7.3.2选育单位: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3.3品种来源:HD9802Sx早恢6号。  相似文献   

17.
(上接第11期第50页) 7.43 阳光200 7.43.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43. 7.43.2 选育单位:山东郯城县种子公司. 7.43.3 品种来源:淮稻6号系选. 7.43.4 特征特性:属梗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2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4天.株高99.4 cm,穗长16.6 cm,每穗总粒数131.3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6.6 g.抗性:苗瘟5级,叶瘟4级,穗颈瘟5级,综合抗性指数5.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9%,垩白粒率33%,垩白度3.4%,胶稠度79 mm,直链淀粉含量16.8%.  相似文献   

18.
章琦  李道远 《作物学报》2000,26(5):536-542
经抗谱评价、抗性类型比较、遗传分析鉴定出一个来自普通野生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暂名)。结果表明它是迄今已知基因中抗谱最广,抗性导入效应很强的一个完全显性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用携有新基因Xa-23的一对近等基因系(JG30^6∥Xa-23^(t))构建F2群体中选出160个单株用SSR(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SSR标记OSR06和RM224附近,图距分别为5.3cM和27.7cM。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