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人、畜、禽共患传染病。在我国家畜中已证实有广泛流行,尤其对猪的危害性较大,而在家禽中的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尚不清楚。有关鸡弓形体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在我国已有零星资料报告,但尚未见有鸭、鹅弓形体感染调查的文献报告。家禽弓形体病可因急性感染而成批死亡,但慢性和隐性感染则可长期带虫,而成为人、畜、禽弓形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开展家禽弓形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有助于了解本病在家禽中的流行规律和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保障养禽业的顺利发展。为此,自1986年10月至1987年5月,我们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对广西南部八县(市)的鸡、鸭、鹅弓形体感染情况进行了初步抽查,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弓形体为细胞内寄生,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猫及猫属的其它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中间宿主极为广泛,包括人类及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及爬行类等动物,已知有200余种。猪、兔等动物的弓形体病早为人所知,但养殖户对鸡的弓形体病却不熟悉。笔者将我地区鸡流行该病的情况作以介绍,以供养殖防病参考。  相似文献   

3.
弓形体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原虫性疾病,其病原体为龚地弓形体(Toxoplasmagondii)。自1908年由 Nicolle 等学者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在人和犬、猫、猪、牛、羊、鼠、野兔和鸡等畜禽中陆续发现本病。我国于1955年在福建从猫和兔体中分离到弓形体虫株。1979年10月上旬,长春地区某猪场在一实验猪群中,突然暴发一种以高热、  相似文献   

4.
弓形体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于细胞内寄生,在人、畜、禽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在黑龙江省鸡弓形体一直处于血清学检测呈隐性感染,近几年悄然由隐性到显性感染的漫延和流行。仅经临床病例调查显示鸡弓形体病已在下述地区普遍存在。1流行概况2002年9月~2003年2月的半年期间,普查黑龙江双城地区14个村、屯、城镇及吉林扶余地区,所括一个蛋种鸡场、9个肉种鸡群、2个肉鸡群、15个蛋鸡群、2个本地鸡群共计29个鸡群和2只珍禽(画眉鸟),均有弓形体感染。检测的范围有限,估计实际发生的地域要比揭示的多。临床显示,最小雏鸡的发…  相似文献   

5.
<正>弓形体病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可在人、猪、羊、禽类等动物之间广泛传播,给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黑龙江省自1996年在鸡群中检测出阳性病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并重视本病。但是弓形体常呈隐性感染,病鸡除有精神沉郁和排稀便外,少数呈现腿麻痹。由于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常被人们忽视,只有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后才被揭示出来。鸡和人类关系密切,应重视和研究本病,以预防为主,对控制弓形体病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6.
李芳琴 《福建畜牧兽医》2000,22(5):36-36,37
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病原为弓形体(ToxopLasma),是一种球虫(与等孢球虫相似),其病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笔者自1985年至1989年参加了《中国人畜共患弓形体病调查研究》协作组,用全国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我县家禽弓形体自然疫源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并证实了我县鸡、鸭、鹅均有不同程度的弓形体感染。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试剂盒 抗原、血球、阳性血清由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1.2 被检血清标本采集和处理 鸡、鸭、鹅血清标本来源于本县翠江镇、城郊乡的养禽户、畜禽繁育场和县招待所等禽群中,共采集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双城市成鸡的弓形体病于1996年1月首次在临床被揭示,2002年9月雏鸡弓形体病再度发生,现将发病及诊疗情况通报如下。一.临床症状 我市某鸡场有肉种鸡2000余只,从37日龄开始发病,陆续有死亡,已病10余天,于2002年9月25日前来就诊。  相似文献   

8.
随着养鸡业发展和不断引入新品种,鸡病对养鸡业的危害日益严重。据近年来武威地区鸡病临诊资料所示,我们于1989—1990年对本区所辖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鸡新城疫、鸡白痢、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马立克氏病、禽结核、禽霍乱、鸡霉形体、传染性法氏囊病、弓形体和鹦鹉热衣原体10种鸡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被检血清随机采武威、民勤、古浪、天祝4县(市)具有代表性的28乡(镇)成年鸡鲜血363份,分离血清,置冰箱保存备检。弓形体、衣原体试前血清灭能。供血鸡采血前10个月左右曾用鸡新城疫Ⅱ、Ⅰ系苗免疫。2.诊断液鸡新城疫抗原、高免血清由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提供,效价分别为1:2560、1:1280;鸡白痢琼扩抗原、阳(阴)性血清由甘肃农业大学传染病教研室提供;鸡马立克氏抗原及阳性血清(批号8903)、传染性喉气管炎琼扩抗原  相似文献   

9.
猪弓形体病     
《农村养殖技术》2006,(14):20-20
弓形体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原虫病。猪弓形体病的主要特征是猪场突然暴发,病猪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紫红色淤斑,剖检肺、肝、淋巴结等脏器肿胀,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一)流行特点人及猫、猪、鸡等多种动物均能感染,其中猫是终末宿主,在其小肠上皮细胞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国内外陆续有弓形体病的很多报道,由于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所以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世界各地,该病在多种哺乳动物及鸟类甚至一部分冷血动物中陆续被发现。弓形体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已经证明人、狗、猫、绵羊、牛、鼠、兔、鸡、鸭等都有本病的发生。猪在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11.
弓形体病是世界范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有弓形体的血清学调查报告。由于许多动物均可感染本病,不仅各种动物之间发病率不同,而且同一种动物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其感染情况也不尽相同。我们于1986年用间接血凝方法对北京和河北地区的猪、鸭、鸡、马、骡、狗的弓形体抗体水平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预防人兽共患病──猫弓形体病董焕程,刘贵滨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100088)弓形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猫是弓形体的主要传染源,家庭养猫应重视弓形体病的预防和治疗。一、弓形体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体(Toxonlasmagond...  相似文献   

13.
弓浆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状体病或毒浆原虫病.本病是由原虫龚地弓形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龚地弓形虫是以猫为终末宿主,人类、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和5种冷血动物为中间宿主,属典型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弓浆虫可通过口、眼、鼻、咽、呼吸道、肠道、皮肤、胎盘等途径侵入人和猪、鸡、牛、羊、犬、猫、小白鼠、家兔等动物体内诱发感染.  相似文献   

14.
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原虫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传染病。1908年由Nicolle和Maneaux二氏第一次在啮齿动物体内发现,1939年Wolf从初生婴儿中分离出弓形体。1957年于恩庶等首次在我国猫、兔中分离出弓形体,之后,全国各地都有弓形体病的报道。1980年—1981年戴德隆、林卡民等先后在广西北海、灵山、浦北从病猪体中分离出弓形体,1987年崔君兆等从病人体中分离出弓形体。从而证实了广西有弓形体病的存在。为搞清弓形体病在广西猪感染的地理范围与感染率,我们于  相似文献   

15.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人畜共患的原虫病。本病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妊娠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弓形体病在家畜中能广泛存在并传播。  相似文献   

16.
磺胺二甲基嘧啶是兽医临床经常使用的药物,是属于抗菌谱较广,与蛋白结合率低的磺胺类药物,特别在防治鸡霍乱、鸡球虫、猪的弓形体病具有重要价值,磺胺二甲基嘧啶(SM_2)在鸡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按无吸收因素二室模型计算动力学参数。在鸡体内 T1/2β为7.9925±0.717h;TCP 为6.6389±1.2805h;Vd 值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52年 Farell 等第一次报道在美国俄亥俄州——农场暴发“猪急性弓形体病”之后,世界一些国家相继报道了猪弓形体病的发生、调查研究情况。我国1959年于恩庶等首先在猪体分离到弓形体虫株。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当时已有一些省份出现“不明高热病猪”的情况,亦没有考虑到猪弓形体病。直至1977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先从不明高热病猪分离出弓形体,证明为猪弓形体病的暴发流行,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有很多地区发生猪弓形体病的暴发和流行。1952年Parrell等首次报导了在美国俄亥俄州猪的病例。1957年松井等也报导了在日本首例猪弓形体病。我国1959年于恩庶等首先从猪体分离到弓形体原虫。到了60年代末我国各省市如辽、苏、闽、京、沪等地相继报导了以无名高热的猪病。经确诊为猪弓形体病,而且在屠宰猪中也已检出了本病。  相似文献   

19.
弓形体病又称为弓浆虫病或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人畜共患的原虫病。该病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怀孕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弓形体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中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20.
弓形体病又称为弓浆虫病或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感染动物和人而引起人畜共患的原虫病。本病以高热、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怀孕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主要特征。猪弓形体病近年来在一些猪场和农户中流行,而且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