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恩师熊海堂先生南京大学历史系92级武翔恩师熊海堂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我时时有一种感觉,他是出远门了,他还会回到我们中间来。我们还会听到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看到他那坚毅果敢的眼神,……。我记得初次见到先生,是在1993年二年级的专业分流会上。...  相似文献   

2.
醉了诗人滤了梦文物出版社阿遥诗人兼作家忆明珠先生爱茶,我是在认识他之前就知道的。买到那本作家写茶的散文集《清风集》,我第一篇读的就是他的《茶之梦》。这里边,他提出了一个连医生都不解的新说──茶可以滤清梦境:"我善于做梦,年轻时夜夜有梦如花.........  相似文献   

3.
丁玲祭萧红     
余家杰 《百姓》2006,(1):48-49
一九四二年,在萧红逝世之后,丁玲写了一篇题为《风雨中忆萧红》的文章。老实说,我以前并不喜欢丁玲,不喜欢她前期过度夸张的自由放纵和后期偏执得有些病态的左,那些举动和言词大都因为缺乏起码的真诚而显得伪善。但是,这篇短短的文字却改变了我对丁玲一贯的看法——丁玲的身上真的还有些跟萧红相同的好品质呢,可惜这样的好品质长期受到外部环境和个人内心的压抑,在丁玲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只是偶尔灵光乍现而已。丁玲在这篇文章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绝不会长寿的。’当我说…  相似文献   

4.
边纪 《新农村》2004,(2):25-25
我曾经看过一篇曾做过别人情妇的外国女作家的文章。她以自己的体验现身说法劝告已做人妻的妇女们:别让家务阻碍了夫妻感情!她说情妇之所以吸引男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妩媚、性感和漂亮,而是因为情妇们不会用家务妨碍男人。我不敢断言她说的百分之百正确,但相信她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我收到母校苏州大学邮来的一本《董蔡时学术论文选集》。该文集印刷精美,总计49.6万字,厚厚的一大本,可谓煌煌大著。这本非同寻常的论文选集,是董先生的学生为完成“先生生前的宿愿”,加班加点,在先生逝世周年之前辛勤忙碌的结果,它深深寄托着“大家对他的(指董先生──作者)缅怀与哀思”。同时“为了缅怀先师在做人、治学、教书育人等方面的事绩”,母校准备再出版一本《董蔡时纪念文集》,希望我能围绕交谊、印象、逸事、珍闻等写一篇纪念性文章。作为董先生的学生,我义不容辞。 我首先翻查先生的来信,仅找到他1…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2014,(1):64
我4年前离婚了,儿子跟着我。去年,我认识了现在的先生,他也带着女儿,我们一起组建了新的家庭。为了避免矛盾冲突,我尽量迁就先生的女儿,吃的、穿的都买双份,平时孩子的需求我都会满足她。但是孩子对我依然很冷淡,处处与我作对,经常在她爸爸面前告我的状,说我总是欺负她等等。听多了,一方面先生  相似文献   

7.
快乐的钥匙     
悦然 《新农村》2012,(1):48
(一)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孩子手中。  相似文献   

8.
山上忆良创作的《贫穷问答歌》是《万叶集》中唯一的一首反映贫苦人民生活的咏贫诗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通过分析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并结合山上忆良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从而解读出《贫穷问答歌》这篇和歌的思想性。同时与中国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作了比较,找出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山上忆良运用质朴平实的笔墨,倾诉人民饥寒之苦,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状态。其思想的深刻性在日本诗史上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这是《半月谈》最近刊发的一篇文章,文中主人翁是武汉市新洲区辛冲镇干河村的一个农妇,她以朴素的口吻叙述了近5年来她家庭的变化,读来既有情趣,又颇有感触。特摘登如下。我今年70岁,村里的人都称我为“黄老太”。5月26日是星期天,我的3个儿子、3个女儿从不同的岗位赶回家,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家庭会议。自1996年老伴去世后,一家大事就由我来操持。儿女们长大后,陆续继承了他们父亲的技艺,接受了高等教育,分别成为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我们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建筑之家。12个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中有7名党员,他们为…  相似文献   

10.
《当代农业》2014,(1):64-64
我4年前离婚了,儿子跟着我。去年,我认识了现在的先生,他也带着女儿,我们一起组建了新的家庭。为了避免矛盾冲突,我尽量迁就先生的女儿,吃的、穿的都买双份,平时孩子的需求我都会满足她。但是孩子对我依然很冷淡,处处与我作对,经常在她爸爸面前告我的状,说我总是欺负她等等。  相似文献   

11.
“以茶会友”是句老话,与此相近的还有一句“以文会友”,讲的都是自古沿袭下来的交友之道。而对我来说,正是以一批写茶的文章.结识了一批要好的茶友,可谓二者兼得,实在是幸莫大焉。那是八年前吧,我的《茶诗话》尚未连载完,就收到一封署名“寇丹”的读者来信。由于我的文章是以笔名发表的,所以这封信也辗转许久,才送到我的手中。信中说,从报上偶然读到这几篇(茶诗话),很喜欢,就开始搜集这个专栏的文章。但最后还是缺几篇找不到,只好给您写信,希望补足云云。一个写文章的人,能知道有人喜欢自己的文章,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可…  相似文献   

12.
遥望刘晓庆     
涂宏伟 《百姓》2001,(8):30-32
刘晓庆作为当今中国的名流,不知有多少名家、记者写过她,常写常新,故事讲也讲不完。据说她从影25年来,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关于她的各类文章10万篇以上,超过5000万字。我作为她的一个崇尚者,远隔千山万水,没见过面,没通过信。数年来一直追踪她的行迹。忧愁共担,成功共欢,遥相呼应,演绎出一个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13.
《农业考古》主编先生: 非常感谢您寄来的《农业考古》杂志。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几期刊物中充满有趣和很有价值的资料和文章,对我的工作有很多帮助。如在给《中国科学和文化》投稿时,根据贵杂志有关论文,对于犁的早期历史一节已做了大量改动。我感到非常荣幸,你们在82年第二期中翻译刊载了我的一篇论文。我知道农具历史研究院国际书记处和你们有联系。我准备翻译一点中国的文章,让西方的学者们能更多了解中国农业历史的研究情况,这一工作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冥想一枚玉     
<正>对一枚玉的冥想,由来已久。年少时喜欢看古怪灵异的文章,有篇《玉精灵》的描述嵌入了我的心:玉是有灵性的,在主人遭遇车祸时,她腕上的玉镯为替她挡灾,瞬间玉殒。它的魂魄化作了一片云雾,随即飘散,而佩戴者却安然无恙……尽管那只是篇传奇故事,充满着道听途说的嫌疑,但我仍为一枚玉的舍身与忠诚深深震撼,并渴望此生也能拥有这么一枚玉。  相似文献   

15.
韩星海 《农业考古》2003,(4):253-254
壬午年末,马去羊来的交替之日,当我研读陆尧先生新近编著出版的《茶艺实践指南》一书时,竟被首页上的一幅画所吸引——碧绿叶茂的铁树心间,包裹着馒头般的玉黄之花,她向人们展示着难以预料的奇观。图文说明:铁树开花,功夫在花外。我不由得联想起了陆尧,花如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恩师游修龄教授八秩寿辰,几个月前,我就想着要为先生做点什么,以表寸心。有道是,秀才人情纸一张,做为学生,最好的礼物自然也就是文章了,文章题目也想好了,就是游修龄教授对于中国稻作史研究的贡献。我把这个想法,通过电子邮件告诉了师兄郑云飞,因为他在先生身边工作,我希望他能出面张罗一下,不巧的是师兄因忙于办理出国事宜,我没有得到他的响应。8月中,中国农大的董恺忱教授电话告诉我,农史界的同行有意在《农业考古》上开辟一个专栏以纪念游先生的八十寿辰,但由于在写纪念文章的同行可能很多,而刊物的篇幅有限,因…  相似文献   

17.
态度一:敏感 一个山东人偶然看到一篇中国留学生在法国生活的文章。这个留学生第一次见房东时,给了她一条抽纱桌布。房东爱不释手,把这条美丽的桌布展示给每一位来访的客人,结果朋友们都非常喜爱.许多人都托这位留学生回国买抽纱产品。而山东正是出产抽纱的地方,这个山东人看了文章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今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邱桂香,原是余干县古埠镇信用社一名营业员,每月四五百元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毕竟是铁饭碗。1999年初,邱桂香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反映一个下岗工人通过养蝎致富的文章,深受启迪,萌生了停薪下岗重新奋斗的念头。但她的想法在亲友中得不到理解。邱桂香说:“金子埋在地里,我就不信黄土地里找不到金子,一个妇女在家里同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就这样,邱桂香自动下岗开始了背水一战。她与丈夫商量,打算从事全蝎、土元养殖,并种中草药,搞立体开发。然而,要办这三件事少说也得投资三四万元,没钱怎么办?邱桂香…  相似文献   

19.
子荷 《新农村》2016,(4):45
正林徽音是幸福的,徐志摩爱了她一生,梁思成伴了她一生,金岳霖等了她一辈子。林徽因,是个只能让人仰望的完美女子,她的一生,更是一个传奇。很多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浪漫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是没有选择他。然而,比起徐志摩那样痴热的爱,金岳霖对她的脉脉深情则更令人感动。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农村女青年。走过几年坎坷的道路。感谢《农村新技术》提供的信息、技术。使我成为中草药种植大户,仅此一项年收入达3万多元。2002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农村新技术》,一篇篇短小精悍、内容新颖实用的文章,使我思路开阔、信息灵通。从那时起,我年年订阅《农村新技术》。我从《农村新技术》上了解到种植甘草大有发展前途的信息后,承包了村里1.33公顷(20亩)土地,全部种上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