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七月鲜枣缩果病果实与健康果实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探讨枣缩果病与枣果实内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枣果微生物种群中,真菌是优势类群,株数占58.06%~60.98%,比细菌多出近20%,无放线菌。在幼果期,相对多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是交链孢属Alternaria、茎点霉属Phoma、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白熟期后,有8个属的真菌属于优势类群,相对多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为交链孢属、茎点霉属、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单格孢属Ulocladium,镰刀菌属Fusarium、盾壳霉属Coniothyrium和曲霉属次之,而且病果中优势菌株的相对多度大于健果。果实发病后真菌占微生物的比例下降,细菌上升,而健果中则相反。健果中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高于病果,随着果实的不断成熟,该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枣缩果病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查阅国内枣缩果病(F ru it shrink d isease)相关文献资料39篇,综述了枣缩果病研究历史、分布及危害、枣缩果病的病原、枣缩果病的传播途径、枣缩果病发病与果实生理指标的关系、枣缩果病的药物防治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枣缩果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枣缩果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张月英,焦荣斌,张冀珍,郝玉军(石家庄市林业局)(新乐市林业局)枣缩果病又名枣黑腐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5省的红枣集中产区。枣缩果病是北方枣树的一种新病害,近10多年发生日趋严重,据在新乐市枣区调查,...  相似文献   

4.
绿亨6号防治枣树缩果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缩果病(烂果病),属细菌性病害,又称束腰病,烧茄子病,是泊头市枣区果实的重要病害。受害症状为初期果皮上出现浅黄色晕黄病斑,环内略凹陷,后期果实表皮皱缩凹陷,颜色发暗。质地松软,果肉土黄,在成熟前造成大量落果,严重影响了枣果品质,给果农们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越冬期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从中筛选出对枣缩果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从越冬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25株,共鉴定出12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茎点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和镰刀菌属。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异。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在225株内生真菌中,有25株内生真菌对枣缩果病病原茎点霉菌1-2有抑制作用,最高抑菌率为85.45%;有14株内生真菌对病原壳梭孢菌1-5有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为76.00%;内生真菌F7和F8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均有明显的抑菌带,这说明上述两株菌均可产生抗菌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枣缩果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给生产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抑菌圈法和菌丝生长抑制法对11个细菌菌株进行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室内抑制试验,筛选出Y2、Y4、CN181、G1、G4、G6、G8等7个菌株对枣缩果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Y2、Y4、G1等3个生防菌株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将3个细菌制成细菌制剂,按比例稀释后喷洒到林间,设置异菌脲为化学药剂效果对照,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异菌脲的防治效果最稳定,防治效果达到80%,其次是Y4,防治效果达到60%以上,再次是Y2,G1基本没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喷50 mg/kg的硫酸铜溶液,缩果病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缩果病率均在21%,喷100、200 mg/kg的硫酸铜溶液的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浓度增高,缩果病率增高,当浓度达到200 mg/kg时,缩果病率增加到45%。果面刺伤喷施硫酸铜溶液的各处理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并且缩果病率都在40%以上,可见伤口对缩果病率的发生有显著的提高效应。枣果罩塑料膜喷水对缩果病率实验中处理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并且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可见枣果罩带可减少降雨对缩果病的发生。笔者结合试验结果和多年的枣树生产管理经验提出了减少枣缩果病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枣缩果病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太谷县的6处枣园的枣缩果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致病因素进行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枣果发育期、树龄、枝龄、树势、气象因子、立地条件、虫害、栽培条件及栽培品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探寻引起枣缩果病的潜在侵染性病原,为枣缩果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番茄黑斑病菌为供试菌株,测定其对潮霉素B的敏感性后再进行GFP标记,并以枣缩果病互隔链格孢菌作为对照,将通过稳定性测试的菌株进行幼果刺伤接种和枣树花期喷雾接种试验,探明它们在枣树上的侵染途径。【结果】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番茄黑斑病菌对潮霉素B均较敏感,其有效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1.489、2.241、3.299和2.873μg·m L~(-1),4种链格孢菌均被GFP成功标记且其稳定性均良好;林间刺伤接种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番茄黑斑病菌和互隔链格孢菌(对照)的枣果均发病且其症状相同,其发病率分别为75.0%、87.5%、81.3%、83.3%与93.8%;将各处理病果的病组织放在含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后,其均有菌丝生长,且均可观察到带有荧光的菌丝;花期喷雾接种4种链格孢菌和互隔链格孢菌后,枣果均发病,将其病组织分离培养后均有菌丝长出,且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荧光。【结论】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和番茄黑斑病菌均能侵染枣树,都有可能成为枣缩果病的潜在病原菌,因此,在枣树周围应避免种植上述易被链格孢菌危害的果树和作物,这样可以阻止链格孢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10.
枣缩果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生产的果实病害。介绍了枣缩果病的危害症状、致病病原、发病规律、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种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枣缩果病防治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枣缩果病又称铁皮病、黑腐病、干腰病等,枣产区均不同程度发生,在唐县枣缩果病一般在7月中旬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发病严重。病菌侵入枣果后,常引起果腐和提前脱落,发病初期在枣果肩部出现淡黄色晕环,并逐渐扩大,稍凹呈不规则淡黄色病斑,果肉土黄色,外果皮暗红色,无光泽,果柄暗黄色,提前形成离层而脱落,病果小、皱缩,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从而困扰着果农发展枣树的积极性。为探索一种治疗枣缩果病的最佳药剂,2003年我们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2.
大枣缩果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是北方枣区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枣果的重要病害。 一、症状:该病是枣果在着色期发生的病害,引起果腐和提早落果。病果个小、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果肉味苦,外果皮  相似文献   

13.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枣缩果病病原的种类、症状类型、侵染途径、影响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迄今已报道过的病原菌有6种真菌和2种细菌,病原菌在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等部位皆可越冬;病原主要借助风雨作用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传病;从花期开始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各器官都可侵染,其中在叶和枣花上不表现症状,果实上到近成熟期才开始表现症状;果实症状主要有铁皮和缩果两种类型,果实症状发展可分为晕环、水渍、提前着色、萎缩、脱落5个阶段;发病程度受气候、地势、土壤类型、栽培条件和间作物种类、品种、树龄、枝龄、树势、枣果成熟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枣园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及化学农药防治等。针对枣缩果病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枣缩果病病原越冬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采集枣树的树皮、树枝、枣股、枣刺、枣吊、落叶、落枣等越冬组织,在室内分离、镜检,确定了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细交链孢菌主要越冬场所为枣树冬季落叶、枣刺、枣吊和落枣,聚生小穴壳菌的主要越冬场所为一次枝树皮、二次枝树皮、主干树皮和枣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掘枣缩果病菌可能存在的潜在寄主,为探究枣缩果病的初侵染来源寻找突破口。[方法]用gfp标记的枣缩果病初侵染互隔链格孢菌CN193菌株(CN193::gfp)的孢子悬浮液,以刺伤和无伤两种方式,接种选自枣园周围栽植的番茄、烟草、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然后,将发病部位病健交界处的组织置于加有10μg·mL~(-1)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病组织和从各寄主上分离获得的病菌菌丝。[结果]刺伤接种7 d后,除烟草外,其他刺伤的材料均发病,发病率依次为番茄果实45.8%、苹果果实79.2%、苹果叶片75.0%、梨果实56.3%、梨叶片52.1%、毛白杨叶片66.7%和加杨叶片54.2%;无伤处理的仅番茄发病,其他材料和对照组均未发病。番茄病部组织的荧光清晰可辨;在发病的番茄果实、苹果果实和叶片、梨果实和叶片、毛白杨和加杨离体叶片病部组织分离后长出的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结论]枣缩果病菌能成功侵染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并可使各寄主植物产生与番茄黑斑病、苹果褐纹病、梨黑斑病和杨树叶枯病相同的症状,推断番茄、苹果、梨、毛白杨和加杨为枣缩果病菌的潜在寄主,扩大了枣缩果病菌初侵染来源的范围,为进一步开展枣缩果病的防治拓宽了渠道。  相似文献   

16.
一、发病规律 枣缩果病又名雾潮病、束腰病等,是我国枣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为今后枣缩果病的研究与生产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枣缩果病与果实生理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幼果期起,到枣缩果病(Fruit shrink disease)发病盛期,每隔10 d在山西农业大学枣园定点采集枣果,当开始发病后,每次采样将健果和病果分开,测定枣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Vc和部分矿质微量元素(Fe,P,Ca)及可溶性糖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枣缩果病的发生与POD活性、Vc和可溶性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枣果实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并提出了枣缩果病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太谷枣区枣缩果危害及发病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缩果病在太谷县杨家庄、南张等产区普遍发生,以杨家庄发病最重,两年中主栽品种壶瓶枣最高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分别达到73.60/和63.45。不同的品种对枣缩果病的抗病性不同,其中壶瓶枣发病最重,梨枣次之,赞皇枣和骏枣发病较轻。主要症状:病果果柄褐色或黑褐色;个小、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发病规律: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下旬至9月初进入发病盛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