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4年8月份,我县某养鹅场的鹅群发生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该鹅场共饲养雏鹅2500多只,于7目龄接种小鹅瘟疫苗;30日龄时,雏鹅群所用饲料由原来每天900千克减少到150千克,有213的鹅不吃不喝,并陆续出现死亡;到45日龄已死亡320只,死亡率达12.8%。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鸽实验性感染鹅副黏病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鹅副黏病毒病鸽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病鸽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但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主要肉眼病变为肺瘀血、水肿,胰腺、脾脏局灶性坏死,肠黏膜水肿、增厚或有出血、坏死,脑充血、出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肠道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或伴有严重出血,肝、肾、心脏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3.
房仓耘 《中国家禽》2005,27(14):34-34
本地某养殖户2004年3月份购进雏鹅,5月中旬出现少数鹅缩头、少食等症状,接着出现拉灰白色粪便,开始3~5只,第2天10多只,第3天发现有20~30只,并有3只死亡,第4天有50~60只发病,死亡10只,第5天全群有1/3出现症状死亡6只,并就诊。  相似文献   

4.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5.
20 0 3年 6月 ,我市某养鹅场的鹅群发生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幼鹅拉稀 ,严重的拉血粪 ,呼吸困难 ,内脏有白色坏死点 ,肠道有纤维性结痂。该病发病快 ,发病率及死亡率高 ,给养鹅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了解 ,对发病鹅群曾用氟哌酸、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 ,效果均不理想。根据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 ,初步诊断为鹅副粘病毒病和球虫病混合感染。现将其发病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该养殖户共饲养雏鹅 2 50 0多只 ,于 7日龄皮下接种小鹅瘟疫苗。 30日龄雏鹅群明显减料 ,由原来每天吃 90 0kg料减…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大连市北三县郊区的某肉鸽专业户饲养白羽王种鸽750对,于2003年1月中旬开始陆续发病,很快波及全群,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依据I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肉鸽I型副黏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海门市某养鹅场的鹅群发生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传染病。该养殖户共饲养雏鹅2500多只.于7日龄皮下接种小鹅瘟疫苗。30日龄时雏鹅群明显减料.由原来每天吃900kg料减少至150kg,有三分之二的鹅不吃不喝,并陆续发生死亡,到45日龄已死亡320只,死亡率达12.8%。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沂市新店镇胡某于2007年5月16日-23自先后两次从集市购种鸽120对,未经隔离观察即放入鸽群中混养。10天过后,胡某的鸽群开始发病,并陆续出现死亡,经郯城县兽医站诊断为副黏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后,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情得到了控制。鸽群发病期间共死亡870只,死亡率达39.3%。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10.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流行于春季和夏季,各个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  相似文献   

11.
鹅副粘病毒病和禽霍乱都是鹅易感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能使不同日龄的鹅群暴发流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口增加及耕地减少的双重制约,饲料偏紧的情况将长期存在。近年来,各地利用秸秆饲料资源,把秸秆饲料从简单的机械加工利用改为科学的方法进行氨化、盐化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达到以秆代草,以秆代料,节约粮食的目的。密山市属纯农区,年可盛产禾本科秸秆40多万t,如果拿出其中的20%进行氨化、盐化处理饲喂奶牛,可解决1万多头  相似文献   

13.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在鹅群中出现了一种以排出稀粪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鹅感染后,日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鹅群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60%,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40%左右,给养鹅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鹅副黏病毒病于1996年首先发现,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是诸多鹅病当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不同日龄鹅群都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具有大面积爆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鹅源新城疫是各日龄鹅均易感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自199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该病以来,短短数年已在我国许多省份暴发流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鹅业的发展[1,2]。该病由副黏病毒科鹅副黏病毒引起,发病率为40%~100%,死亡率为30%~100%。最小发病日龄为3日龄,随着日龄增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2周龄以内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100%。本病是近10年来重要的传染病,与患病鹅同群饲养的鸡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18.
1发病情况吉林省某养鹅场从外地同时购入鹅种蛋,分3个养鹅基地饲喂,出壳后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免疫过1次。2006年5月2日其中两个基地突然出现雏鹅死亡,病鹅排白色气泡稀粪,后排浅绿色稀粪。用  相似文献   

19.
20.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雏鹅患病日龄多为2 ̄30天,以5 ̄30天多发,死亡率高达75% ̄100%,1个月以上极少发病。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