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膜下滴施尿素对棉花氮素吸收、分配、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棉花花铃期膜下滴施不同量尿素,结果表明,追氮处理后棉株根、叶片、叶柄和蕾铃的氮含量比不追氮处理要高,但增高多少与追氮量没有明显关系。棉花总吸氮量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花铃期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追氮处理对土壤全氮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比较大。土壤个氮和碱解氮与棉花各器官氮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追施氮肥的利用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设3个氮素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了水氮耦合对棉花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水分或氮素供应,花铃期根冠生物量和氮素吸收增加; 增加灌水量,吐絮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根干物质积累量在低氮或高氮下增加,中氮降低; 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下降。水分胁迫条件下,增加氮素的供应吐絮期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量、产量差异不大,根干物质积累量以N276处理最高,氮素利用率下降,水分利用率增加。水分充分条件下,增加氮素的供应吐絮期根干物质下降,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以N276处理最高。水分不足或高氮限制了干物质在花铃期至吐絮期的积累、导致棉花提早衰退,引起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3.
不同滴灌施肥策略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温室条件下应用^15N标记尿素进行了不同滴灌施肥策略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盆栽试验.根据滴灌灌水施肥时段的分配,设置四种不同氮肥滴灌施肥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滴灌施肥策略显著影响棉花的干物质重和氮素吸收量,棉花的氮素吸收量明显受到根系生长的影响,整株氮素吸收量与根干物质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一次灌溉过程中先滴1/2时间的肥液,然后再滴1/2时间清水的施肥策略可显著促进棉花根系的生长,增加棉花的氮素吸收量,减少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因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采用合适的施肥策略有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长江流域滨海盐土棉花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棉花种植逐渐向沿海地区集中,但该地区棉花生产中氮肥运筹不合理问题突出,本研究旨在揭示长江流域滨海盐土棉花氮素吸收利用对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以期为该区棉花的合理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和2012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33.2°N,120.5°E)滨海盐土棉田,以湘杂棉8号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施氮(N)量0、150、300、375、450、600 kg/hm2试验,研究了长江流域下游滨海盐土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不同空间部位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特征以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棉花皮棉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301 374 kg/hm2施氮量范围内,皮棉产量和氮素表观利用率达到最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产效率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施氮量通过调控棉花不同果枝部位氮含量和氮累积量的动态特征影响氮素和生物量的累积转运,进而影响棉花产量。适宜施氮量(301 374 kg/hm2)下,棉株各部位氮素含量和氮素累积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的转运,进而提高产量;过量施氮增加了棉株各部位氮素含量,棉株下部氮素累积速率加快,氮素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延长,棉株中部氮素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延长,棉株中下部的光合产物以及氮素向生殖器官的分配减少,吐絮期氮素的吸收比例和累积量增大,产量降低;施氮不足则降低了棉株各部位氮含量,加快了各部位氮素含量的降低,减少了氮素累积量,降低了棉株生物量和皮棉产量。【结论】在长江流域滨海盐土地区,棉花生产的推荐施氮量为301 374 kg/hm2,该施氮量下棉花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相对较高。超过该适宜施氮量,棉花产量降低归因于棉株中下部光合产物和氮素向生殖器官的转运受到抑制,并且增加了生育后期氮素的吸收比例和累积量,棉花贪青晚熟。低于该施氮量则由于氮素供应不足,氮累积量和生物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适合烤烟生长并降低土壤氮素损失的滴灌施氮策略,为烤烟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滴灌施氮对烤烟氮素积累、分配和利用及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28 d滴灌追氮一次,增加追氮比例,叶片的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增加,根和茎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降低,烟株表观氮素利用率提高;土壤无机氮含量升高,土壤无机氮的表观盈余量降低。移栽时施氮50%,移栽后28和42 d滴灌追氮两次的氮素利用率显著高于追氮一次处理;而追氮比例为70%和90%时,氮素利用率低于追氮一次处理。移栽后滴灌追氮两次提高了距滴注点垂直距离5~20 cm和水平距离15~20 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了距滴注点垂直距离20~25 cm土层的土壤无机氮含量。从烟株氮素利用,土壤无机氮分布及盈余量等方面考虑,移栽时施氮50%,移栽后28 d滴灌追氮35%,42 d滴灌追氮15%可作为生产中参考的滴灌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棉区之一,氮肥管理在棉花生产中至关重要,氮肥供应不足或过量会影响棉花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过量施氮可能导致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产量下降,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及棉田环境污染,氮肥供应不足会导致棉花生物量较小,皮棉产量降低,纤维品质下降。本文通过3年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施氮量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适宜施氮量,揭示棉花氮素高效利用的相关机理。【方法】田间试验于2011 2013年在河南安阳县中棉所试验农场进行,供试田块为多年连作棉田,土壤为壤质潮土,2011年播种前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分别为11.24 g/kg、0.82 g/kg、77.43 mg/kg、16.69 mg/kg、129.82 mg/kg。以转Bt+Cp TI中熟棉花品种中棉所7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设置0、90、180、270、360、450 kg/hm26个施氮水平,氮肥底施和初花期追施各半,磷(P2O5)、钾(K2O)全部底施,施用量均为120kg/hm2。试验小区长10 m,宽4.8米,每小区6行棉花,种植密度57500 plant/hm2。2011年4月17日播种,2012年4月25日播种,2013年5月3日播种。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光合速率、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叶面积指数(LAI)、不同生育期棉花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2012、2013年研究了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内在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及籽棉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棉花群体LAI、功能叶叶绿素含量、GS活性、初花期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而功能叶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施氮量270、360 kg/hm2处理棉花在盛铃期群体LAI较适宜,吐絮期棉花功能叶能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可为棉花高产提供物质保障。棉花氮素积累量、籽棉产量与施氮量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内在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施氮量超过180 kg/hm2时氮素生理利用率下降,施氮量为270 kg/hm2时氮肥回收率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360 kg/hm2时,籽棉平均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为0、90 kg/hm2的处理,但与施氮量180、270、45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棉花3年籽棉平均产量(Y)与施氮量(N)的效应方程为Y=3143.8036+4.2057N-0.006220N2(R2=0.9805,P=0.002717);棉花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38.1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99.7 kg/hm2。【结论】黄河流域棉区华北平原亚区中等肥力棉田施氮量超过270 kg/hm2时,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内在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开始下降,该区棉田推荐经济施氮量299.7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氮肥合理施用问题,通过2年(2015—2016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施氮量(0,70,140,210,280,350kg/hm~2)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变化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70~210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10kg/hm~2后,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将玉米产量(y)与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5.1,201.0kg/hm~2。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时期氮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氮积累量以施氮量210kg/hm~2处理最高。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玉米成熟期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氮提高了0-200cm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其中施氮量280,350kg/hm~2处理4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玉米吸氮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玉米吸氮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分别占增加纯氮的21.6%~23.3%,33.0%~37.4%,41.0%~43.7%。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变化及氮素平衡等因素,在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施肥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95~210kg/hm~2。  相似文献   

8.
棉花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试验表明,棉田膜下滴灌施肥,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大,可以随水移动到耕层湿润峰的各个部位,而磷肥易被土壤固定,主要集中分布在0~10cm表层,向下层移动量较小。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7.77%~53.15%。与常规施肥相比提高显著;磷肥当季利用率为18.73%~26.33%,其中磷肥采用基施配合滴施肥料当季利用率最高,比全部基施或全部滴施提高3.87~4.66个百分点;在生产中氮肥全部采用滴施是可行的,而磷肥应坚持基施为主、滴施为辅的施肥原则,基滴肥比例应根据土壤情况具体确定。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嘉兴地区水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籽粒产量及吸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的关系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施氮量为213.6 kg hm-2所对应的氮肥利用率最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水稻的表观氮损失量、氮损失比例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水稻氮损失量占氮总输入量的14%~52%,其中氨挥发损失的氮占氮总输入量的4%~12%;稻田氨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氨挥发量在施氮量为393.6 kg hm-2时发生明显跃增;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水稻籽粒的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并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氮损失总量(包括氨挥发量)。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角度出发,嘉兴的适宜施氮量为213.6 kg hm-2,且施氮量不宜超过303.6 kg hm-2。  相似文献   

10.
余天源  何新林  衡通 《水土保持学报》2021,35(2):315-323,337
探究盐氮效应对棉花氮素动态积累、运转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以棉花新陆中68号为材料,设置土壤盐分含量为S1(2.5~3 g/kg)、S2(5~6 g/kg)和S3(8~9 g/kg),施氮量分别N1(105 kg/hm2)、N2(210 kg/hm2)、N3(315 kg/hm2)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通过Logi...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新疆大规模的节水滴灌农业生产中,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磷素营养吸收特性,按比例通过水肥一体化以水施磷是满足作物磷素营养需求、减少磷的固定及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方法】本文在田间条件下设置不施磷 (CK)、固体磷酸二铵60%基施+40%追施(T1)、液体磷酸60%基施+40%追施(T2)、液体磷酸全部追施(T3)处理,研究了不同磷肥及施肥方式对滴灌玉米磷素吸收、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液体磷酸全部追施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的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重 (P0.05),玉米产量达20622 kg/hm2,其产量比CK、磷酸二铵60%基施+40%追施和液体磷酸60%基施+40%追施处理分别提高了37%、25%、10%;在抽雄期和成熟期不施磷对照、T1、T2、T3处理的玉米吸磷量分别为14.0、22.7、21.0、18.3 kg/hm2 和 68.4、77.8、87.2、91.9 kg/hm2,在成熟期全部追肥处理植株的吸磷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磷肥随水追施可显著改善玉米磷素营养(P0.05);T1、T2、T3处理磷肥利用率(REP)和农学效率(AEP)分别为16.6%、32.6%、40.6% 和 7.9 kg/kg、22.7 kg/kg、40.6 kg/kg,T3处理的REP和AEP分别比其它处理提高了8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和17.9~32.7 kg/kg,液体磷酸全追可显著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P0.05)。【结论】液体磷肥100%以追肥的方式随水滴施可显著改善玉米生育中后期的磷素营养并提高产量。提高石灰性土壤玉米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磷肥利用率可达40.6%。  相似文献   

12.
根系分区交替滴灌下水氮耦合对棉花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采用施氮量(N90、N180、N270)和灌水量(W140、W200、W260)3水平完全组合设计,研究水氮耦合对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棉花氮素吸收和利用影响。结果表明:在根系分区交替滴灌下棉花干物质量和氮素含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提高,其中中氮高水耦合(N180 W260)是获取较高干物质量和氮素含量最为有效处理。从提高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角度分析,比较产量相对较高的中氮高水(N180 W260)、高氮中水(N270 W200)和高氮高水(N270 W260)处理,N180 W260的氮肥吸收比例、N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效率最高,氮肥生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因此N180 W260是氮肥吸收和利用效率较高的水氮耦合处理,其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量及氮素吸收性能,对于棉花水肥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沟灌方式对棉花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交替隔沟灌溉(AFI)、固定隔沟灌溉(FFI)、常规沟灌(CFI)的大田小区棉花实验,研究不同沟灌方式对棉花各器官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AFI与CFI相比,棉花生物量、全氮含量、氮素吸收率(NAR)、氮肥吸收比例(Ndff)、氮肥利用率(NUE)随生育期变化,各器官全氮含量,NAR、Ndff 差异均不显著; 棉花各器官的NUE,苗期差异均不明显,蕾期以后茎的NUE平均降低 9.6%,叶平均降低18.1%,根和蕾铃差异不显著; FFI与CFI相比,苗期棉花生物量、全氮含量、NAR和Ndff各器官差异均不显著,蕾期以后生物量平均降低 22.5%~35.5%,全氮含量下降 23.9%~43.8%,NAR下降 35.0%~63.5%,Ndff下降 15.0%~39.7%,NUE下降 34.4%~46.7%。可见FFI方式显著降低棉花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AFI 则变化不明显,因此沟灌棉花宜采用AFI方式,有利于大田棉花的水氮管理。  相似文献   

14.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two years to find out the appropriate sowing configuration and rate of nitrogen (N) for sustained yield and improve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hybrid Bt cotton irrigated through surface drip irrigation. Drip irrigation under normal sowing, in which equal quantities of water and N were applied as check-basin irrigation,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389 and 155 kg ha?1 in seed cotton yield compared with check-basin irrigation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 respectively. Normal paired row sowing under a drip irrigation system, in which only 50% of irrigation water was applied compared with normal sowing, produced a yield similar to normal sowing under drip irrigation during both years, resulting in 22% higher water use efficiency. Dense paired row sowing under drip irrigation, in which only 75% irrigation water was applied compared with normal sowing, increased the mean seed cotton yield by 5%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19%. Decrease in the rat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from 150 to 75 kg N ha?1) caused a decline in seed cotto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under all the methods of sowing, but the reverse was true for agronomic efficiency of N.  相似文献   

15.
滴灌模式对农田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大田作物最优滴灌模式的研究是滴灌技术深入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田间试验,选取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两种滴灌类型,研究其在4种不同灌溉制度下农田水、氮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控制范围相同时,不同滴灌类型下冬小麦生育期内所需的灌水总量和灌水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施肥量和灌水定额基本相同时,地下滴灌较地表滴灌促使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运移的几率更大。但总体而言,不同滴灌类型相同灌溉制度下,硝态氮运移规律基本相似;同种滴灌类型不同滴灌制度下的各处理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充分灌时,不同滴灌模式下的冬小麦产量差异性不显著;非充分灌时,滴灌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根际低氧胁迫抑制棉花水分利用问题,探讨不同生长阶段加气灌溉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设置了苗期、蕾期、花铃期、蕾期+花铃期、苗期+蕾期+花铃期5个加气阶段,以生育期不加气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花铃期加气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峰值较其他处理延后了9 d,使加气效果得到延长,更好地改善了土壤环境,在获得最大产量的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土壤氧气含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且花铃期土壤氧气含量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正面影响均大于其他生育期。因此,在棉花花铃期进行加气灌溉是缓解覆膜造成的棉花根际低氧胁迫,提升棉花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时期。研究结果对揭示加气灌溉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机制及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湿润区与作物根系分布和植株生长之间的关系是确定滴灌湿润比的理论依据。以大田膜下滴灌试验为基础,在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调控滴水流量得到不同的土壤湿润区,对不同土壤湿润区下的田间棉花根系分布及株高和叶面积生长均匀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的滴水流量形成窄深型土壤湿润区,其土壤水分水平分布均匀性较差,使田间棉花根系分布和植株生长均匀性低;而大的滴水流量形成宽浅型土壤湿润区,其土壤水分水平分布均匀性较好,使田间棉花根系的分布和植株生长均匀性较高;膜下滴灌条件下,宜采用宽浅型土壤湿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