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枫泾母猪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外周血清孕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枫泾猪是中国太湖地区繁殖力高的地方猪种。本试验测定了8头枫泾和4头长白青年母猪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外周血清孕酮含量。这两个品种发情周期血清孕酮含量有相似的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发情周期9~12天,枫泾猪为26.58ng/ml,长白猪为25.17ng/ml。在妊娠早期的变化也大致相同。枫泾和长白两种猪在妊娠-3~12天与发情周期-2~12天的孕酮含量变化也差不多,妊娠12天峰值枫泾为21.54ng/ml,长白为28.11ng/ml;在妊娠12天以后两种猪的孕酮含量均略有下降;16~20天后又开始回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外周血清孕酮含量16天后有明显差异(P<0.001),可试用于猪的早期妊娠诊断。据初步测定,枫泾母猪妊娠12及16天孕酮含量与黄体数或胚胎数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采集湘西黄牛母牛的血液样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和比较其在发情周期和早期妊娠期的孕酮(P4)水平。结果表明,湘西黄牛的发情周期中,P4浓度变化非常明显,大致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发情前期、中期、后期和间情期P4浓度分别为8.85、0.72、1.40和9.13ng/mL,发情中期与后期P4浓度显著低于发情前期和间情期(P0.05);妊娠早期的母牛,从发情配种后,血液中P4浓度缓慢升高,其中妊娠后0~10d、11~20d、21~30d和31~36dP4浓度分别为3.36、8.91、12.69和16.12ng/mL,各阶段P4浓度差异显著(P0.05);发情后第21d、24d、27d和30d,妊娠母牛血液中的P4浓度显著高于未妊娠的母牛(P0.05)。试验表明,发情配种后20d,妊娠母牛与未妊娠母牛的血液中孕酮含量差异明显,可作为判断是否受孕的标记因子。  相似文献   

3.
奶牛发情周期中毛 唾液和乳汁孕酮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11头奶牛一个发情周期里毛、唾液、乳汁中孕酮(P_4)含量。经产牛(n=8)的毛和唾液中P_4水平变化与乳汁中P_4水平变化一致。青年牛(n=3)的毛和睡液中的P_4水平变化一致,并分别与经产牛毛和唾液中P_4水平变化一致。7头配种后的经产牛和5头配种后的青年牛分别取20和23天的样品进行妊娠诊断,与配种后60天的直检结果相对照,依据经产牛毛、乳P_4水平进行妊娠诊断的阳性准确率分别是85.7%(6/7)和100%(7/7),依据青年牛毛P_4水平进行妊娠诊断的阳性准确率为100%(5/5)。  相似文献   

4.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6只西农莎能奶山羊发情周期中的乳汁孕酮水平。发情期(0~1天,发情=0天)的孕酮水平最低(0.83±0.28ng/ml),发情第5天后不断上升,分别于第11、15、17天达峰值(23.4、34.2、15.9、32.2、12.6和20.5ng/ml),此后又逐渐下降,发情前1天降至4ng/ml。  相似文献   

5.
在鲁西黄牛母牛的发情周期和产后期(产犊至产后60d)收集颈静脉血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孕酮(P4)水平。结果表明,母牛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2±1.6)d,发情当天(0d)外周血浆孕酮水平为(0.52±1.4)μg/L,在周期的9~15d,孕酮水平较高,其峰值为(4.62±1.56)μg/L(n=15),在周期的约18d以后,孕酮水平迅速下降,至周期的21d降至发情开始时的水平;母牛产后10.6~13.6d以后,外周血浆孕酮水平开始升高,出现黄体周期,约有一半的母牛产后第1个黄体周期为(8.4±0.5)d,显著短于正常周期(20.1±3.2)d(P<0.01);在短周期中,孕酮峰值为(1.52±0.71)μg/L,亦显著低于正常周期孕酮峰值(3.84±1.25)μg/L(P<0.05)。除短周期外,产后发情周期中的孕酮水平变化与通常的发情周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乳牛乳孕酮含量和血中孕酮含量一样是判定黄体功能的指示剂。现在,乳孕酮分析法已应用于妊娠诊断、发情检查以及受精力低下的诊断。本法用于早期妊娠诊断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提高乳牛的繁殖率。Booth等(1979),作者等(1982)都有过报道。早期妊娠诊断的阳性诊断率为60.0~84.5%  相似文献   

7.
为监测和比较配种2~20天的妊娠及未妊母猪的卵泡数量及卵泡发育状况,在人工授精当天,把24头母猪同等配对,每对随机输入已死精子(n=12)和活精子(n=12)。所有母猪用同一头公猪的精液人工输精,从发情后3天到20天,用超声图象监测卵巢卵泡。超声图象用磁带记录并加以分析。标记卵巢以确认卵泡波的存在,然后将卵泡以小(<3mm),中(3-5mm),大(≥5mm)分类。利用超声图像在21天进行妊娠诊断。妊娠母猪其小、中和大各类卵泡数量保持一定比例,而未妊母猪各类卵泡的比例在前15天保持稳定,此后,从15~  相似文献   

8.
9.
为探求西农莎能奶山羊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6只奶山羊发情同期和153只奶山羊妊娠早期下午末乳的孕酮水平。6只母羊发情0~1天(发情为0天)的孕酮水平最低,均值为0.83±0.28毫微克/毫升,发情第五天后逐渐上升,于第十一至十七天达峰值分别为32.2、23.4、15.9、12.6和34.2毫微克/毫升,此后又陡然下降,恢复到下一发情周期前的基础水平。配种后第十五至二十九天的孕酮值波动在0.30~42.2毫微克/毫升的范围。根据配种后返情及产羔情况观察,产羔羊配种后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天的孕酮均维持较高水平,均值≥8.3毫微克/毫升,而返情和未产羔羊这四天的孕酮水平则较低(P<0.01),均值<8.3毫微克/毫升。故以8.3毫微克/毫升的孕酮值为判定界限,即:≥8.3毫微克/毫升为妊娠,<8.3毫微克/毫升为未妊娠,准确率是96.5%(109/113),未妊羊是90%(9/10)。据此,作者认为:根据乳汁孕酮水平能够进行西农莎能奶山羊的早期妊娠诊断。采样时间在配种后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天,采样次数为隔日2次。此外,对判定界限及诊断的准确率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圈养黑熊发情周期尿液中雌二醇(E2)、孕酮(P)含量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酶联免疫技术连续2个月测定了四川养麝研究所6只圈养黑熊在发情期间的E2和P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经产圈养黑熊E2和P含量极显著高于未产仔圈养黑熊(P0.01);圈养黑熊尿液中E2和P浓度呈现波动式变化,且每头圈养黑熊的E2和P有2~3个峰值。说明圈养黑熊尿液中E2和P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E2对启动繁殖发情起重要作用;P含量的变化不能作为判断圈养黑熊妊娠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奶牛妊娠早期血浆孕酮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孕酮监测奶牛的繁殖状态在国内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已应用相当普遍,并作为奶牛生产常规服务手段,在国内孕酮方面的研究相关报道也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乳汁孕酮方面,但是在孕酮变化水平和判定妊娠标准上不太一致。因此,本试验通过对妊娠牛和空怀牛不同时期的血浆孕酮的测定,为早孕妊娠诊断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牦牛不同妊娠阶段孕酮的主要来源器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牦牛不同妊娠阶段孕酮的来源,分别对53头不同妊娠阶段牦牛的黄体组织、肾上腺组织和胎盘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同时对44头牦牛的上述组织进行匀浆处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培养液及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孕酮的含量。结果显示,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妊娠前2个月内孕酮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妊娠2-5个月,培养液中孕酮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但在妊娠5个月以后,其浓度又开始显著增加(P〈0.01)。肾上腺组织体外培养时,分泌孕酮的能力随不同个体差别较大,孕酮浓度在整个妊娠期变化不明显(P〉0.05)。胎盘组织体外培养时仅分泌少量孕酮,且在整个妊娠期其浓度变化不明显。黄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前2个月内呈上升趋势(P〈0.05),之后其浓度开始下降,至妊娠第4个月时下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渐上升(P〈0.05),妊娠6-7个月时达到峰值,临近分娩时,又下降至较低水平。肾上腺组织匀浆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大,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胎盘组织匀浆中孕酮的含量也很低,甚至检测不到。结果表明,黄体是牦牛整个妊娠期孕酮的主要来源器官。  相似文献   

13.
选用48头成年母牦牛,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发情周期中不同时期黄体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黄体主要由2种细胞组成,即颗粒黄体细胞(granulasa lutein cell,GLC)和膜黄体细胞(theca lutein cell,TLC),其特征性变化主要表现在GLC和纤维的分布。成熟黄体中GLC及其胞核的平均直径分别为36.6μm和15.2μm,而TLC则分别为14.4μm和10.9μm。黄体细胞胞质中线粒体的比例随黄体的成熟而增高;脂滴在Ⅰ期黄体时较多,Ⅱ期时减少,Ⅲ期时显著增多,后又减少;滑面内质网也随黄体的成熟而增加,并随黄体的退化发生膨胀。黄体组织中有同心圆状或同心轮状的粗面内质网膜系统。黄体细胞间主要是缝隙连接,偶见中间连接。黄体组织中存在窗孔型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4.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中黄体生成索受体(LHR)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笔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牦牛子宫中LHR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值分析.结果表明,LHR免疫阳性产物在牦牛子宫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LHR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表达最弱,发情后期表达增加,间情期表达最强(P<0.05);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中LHR的表达在发情期最强,间情期最弱(P<0.05);血管内皮中LHR在发情期和发情前期表达很强,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LHR参与了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功能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母牦牛妊娠早期生殖器官的征状刘振魁(青海畜牧兽医学院西宁810003)牦牛的发情配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母牦牛在交配季节中只发情1次者居多,占72.4%,两次者占23.4%,3、4次者很少,分别为3.4%和0.8%(刘振魁,1984)。一般来说,母牦牛...  相似文献   

17.
妊娠湖羊细胞免疫水平与孕酮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母猪妊娠早期外周血出现的17β雌二醇,可能是建立母体妊娠识别及维持胚胎正常发育同孕酮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妊娠早期(40~45天)高水平孕酮可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指标。高于10毫微克/毫升可判断为妊娠,低于此值可判断为不孕。对46头配种后40~45天的长白、苏白杂种母猪,14头产后屡配不孕猪外周血浆孕酮和17β雌二醇测定(放射免疫 RIA法),经直肠检查和屠宰验证结果:妊娠组孕酮(n=39)和17β雌二醇(n=19)含量分别为19.47±7.23毫微克/毫升和31.82±24.40微微克/毫升。未妊娠及产后不孕组分别为7.87±4.25毫微克/毫升和12.72±12.16微微克/毫升。妊娠组比非妊娠及产后不孕组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均高,经统计处理,差异分别为极显菩(P<0.01)和显著(P<0.05)。一例卵泡囊肿猪(84730号)血浆孕酮值为37.65毫微克/毫升,高出妊娠组平均值(19.47毫微克/毫升),为此可考虑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_n,RH)或促黄体素(LH)治疗。  相似文献   

19.
前言奶牛妊娠的早期诊断是提高繁殖率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以保证母牛在产犊后90天内受孕,减少牛场经济损失。目前,采用配种后60天直肠检查诊断为多,但其时间间隔较长,一般要在配种后3个情期才能确诊,并且其准确率还受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的影响。为克服上述不足,不少学者通过测定乳中孕酮浓度来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选用63头长白-大白杂交初产母猪,研究营养水平对初产母猪妊娠早期胚胎存活和瘦素(leptin)、孕酮分泌及胚胎瘦素、瘦素受体(Ob-R)、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孕酮受体(PGR)、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基因表达的影响.将配种后的母猪随机分到高、中、低3个营养水平组按2倍、1.2倍和0.6倍维持需要(分别记为2.0M、1.2M和0.6M)供给饲粮,妊娠12、25和35 d屠宰母猪收集血清和胚胎,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瘦素、孕酮水平,用RT-PCR方法研究目的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①胚胎存活率,妊娠12、25和35 d时,1.2M组均显著高于2.0M组(P<0.05);1.2M组妊娠12 d时与0.6M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妊娠25、35 d高于0.6M组(P<0.05);②血清瘦素水平,妊娠12 d时,2.0M组显著高于1.2M组(P<0.05),极显著高于0.6M组(P<0.01);妊娠25和35 d时,2.0M组极显著高于1.2M和0.6M组(P<0.01);1.2M组极显著高于0.6M组(P<0.01).血清孕酮水平,妊娠12、25和35 d时,2.0M组极显著低于1.2M组和0.6M组(P<0.01),1.2M组和0.6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③营养水平对胚胎存活重要基因表达的影响,leptin和ob-R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妊娠12、25和35 d时,2.0M组显著高于1.2M和0.6M组(P<0.05),而1.2M与0.6M组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12和25 d时,2.0M组胚胎STAT-3基因的相对表达极显著高于0.6M组(P<0.01);妊娠35 d时,2.0M和1.2M组极显著高于0.6M组(P<0.01).妊娠12、25和35 d时,2.0M组胚胎DNMT-1的相对表达显著高于0.6M组(P<0.05).妊娠12 d时,各水平组胚胎PGR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妊娠25 d时,0.6M组极显著高于2.0M组(P<0.01),显著高于1.2M组(P<0.05),妊娠35 d时,1.2M组极显著高于2.0M和0.6M组(P<0.01),0.6M组显著高于2.0M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妊娠35 d以内以中营养水平饲喂初产母猪具有较高的胚胎存活率.营养水平显著影响瘦素、孕酮的分泌及lep-tin等基因的表达,瘦素、孕酮分泌过高、过低均对胚胎发育不利,高水平饲喂及严重限饲引起胚胎中leptin、Ob-R、STAT-3、PGR、DNMT-1基因表达变化,降低胚胎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