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田间试验和化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不同氮水平下,茎瘤芥各器官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瘤茎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回归关系,瘤茎硝酸盐含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酰胺态氮能显著提高产量,硝态氮极显著提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有机态氮则极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纯氮用量应为233kg/hm2,尿素施用应低于纯氮207kg/hm2,有机肥高于900kg/hm2,即应限制硝态氮的使用,控制速效氮用量,增施有机肥,才能达到既丰产,又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茎瘤芥主栽品种“永安小叶”为对照,对来源于四川盆地的6个茎瘤芥地方品种的熟期与产量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6份品种资源的产量均低于对照,其中“雅兴菜头”产量最低;但“雅兴菜头”、“仁平菜头”、“小溪菜”的熟期明显晚于对照,“内江青菜”、“达县青菜”和“种都榨菜”明显早于对照,它们在遗传育种方面均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茎瘤芥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瘤茎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效应明显。(2)播期对瘤茎的小区产量、横径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瘤茎的纵径、菜形指数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单株瘤茎产量有不明显负效应;密度对单株瘤茎重有显著的负效应,对瘤茎纵径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瘤茎小区产量、横径有不明显的负效应,对菜形指数有不明显的正效应。(3)播期和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瘤茎的小区产量、单株瘤茎重、瘤茎纵径,对横径和菜形指数影响也明显。据此,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4.
茎瘤芥瘤茎增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茎瘤芥涪杂1号为试材,研究了瘤茎膨大后瘤茎性状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用Logistic方程y=k(1+e(a+bt)-1能很好地描述瘤茎纵径、横径、鲜样质量、干样质量的增长过程,而菜形指数的变化过程符合二次回归方程)y=a+b1t+b2t2。瘤茎纵径、横径、干样质量、鲜样质量线性增长始期分别出现在膨大后2.1-9.6d、17.8-19.7d、45.7~48.0d、46.0~50.5d,线性增长持续时间分别为61.6-78,1d、56.1~70.6d、32.9~34.8d、31.6~35.2d;增长高峰期出现在膨大后32.9-48.7d、45.8-55.0d、63.1~64.5d、63.5-66.3d,其最大增长速率分别高达每株每天0.17cm(纵径)、0.16cm(横径)、1.05g(Dw)、16.24g(Fw)。播种晚则瘤茎横径线性增长持续时间短,纵径、干鲜质量增长速率低,而菜形指数的变化由慢到快的递增演变为由快到慢的递减。  相似文献   

5.
缓释复合肥料对茎瘤芥产量、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缓释复合肥用量对茎瘤芥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专用肥相比,施用缓释复合肥能改善茎瘤芥生物学性状,提高茎瘤产量。缓释复合肥处理的茎瘤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增加,VC含量变化不大。施用缓释复合肥显著降低了茎瘤的硝酸盐含量,改善其卫生品质。施用缓释复合肥增加了茎瘤芥茎叶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缓释复合肥的不同施用量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缓释复合肥减量5%处理,即81.7 kg·(667 m2)-1为缓释复合肥经济施用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贮藏期对茎瘤芥产品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常温密封贮藏茎瘤芥瘤茎,每3d取样测定瘤茎VC、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随贮藏期的延长,VC、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而亚硝酸盐含量逐渐上升;以安全品质为主要依据,建议茎瘤芥在收获后贮藏6~12d内食用;同时,建议在贮藏保鲜中,以密封低温为主导措施,减缓其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和提高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茎瘤芥生育期与主要性状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茎瘤芥 (Brassicajunceavar.tumidaTsenetLee)是榨菜的原料植物 ,其生育期长短是栽培和育种的一个重要性状。本试验对茎瘤芥生育期与瘤茎产量等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茎瘤芥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试材为 12个茎瘤芥品种。试验在重庆市涪陵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肥力中等偏上 ,前茬为甘薯。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 2次 ,小区长 2 .33m ,宽1.6 6m。2 0 0 1年 9月 9日播种 ,10月 18日移栽 ,株行距 0 .33m见方 ,田间管理同大面积生产。试验过程中 ,调查各品种出苗期 (D1)、瘤茎膨大始期 (D2 )、现蕾期 (D3)。现蕾时剔除…  相似文献   

8.
以中熟茎瘤芥品种永安传奇为试验材料,设置光照时长和处理时间两个因素处理,研究短日照对北方温室茎瘤芥生长、瘤茎形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照处理可以显著降低茎瘤芥的植株开展度,使茎瘤发生提前,其中6h/10 d处理对茎瘤芥的单株瘤茎质量和茎形指数无显著影响,而且瘤茎粗纤维含量降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增加;茎瘤芥瘤茎横径与累积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日均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初步研究了6个茎瘤芥代表品种产量生境敏感性及其与主要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产量生境敏感性不同;据此,将茎瘤芥品种分为生境敏感型品种、生境弱感型品种和生境钝感型品种.参试品种中,涪丰14和巴中羊角属生境钝感型;半碎叶、蔺市草腰子和涪杂一号属生境弱感型;永安小叶属生境敏感型.(2)产量生境敏感性指数SI(SI愈小,品种对生境反应愈敏感)与Ⅰ(8月20日播种)、Ⅱ(8月30日播种)期瘤茎纵径,与Ⅱ、Ⅲ(9月9日播种)期茎/叶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8*、-0.835*、-0.872*、-0.925**.初步提出在涪陵地区8月20日至8月30日播种的瘤茎纵径和8月30日至9月9日播种的茎/叶比可作为茎瘤芥产量生境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指示性状.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模拟酸雨对茎瘤芥幼苗生理特性,明确不同pH值浓度对该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为酸化环境下茎瘤芥生长发育的胁迫机理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茎瘤芥黑斑病进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PCR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茎瘤芥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  相似文献   

12.
茎瘤芥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茎瘤芥的起源、种质资源、遗传育种、良种繁育以及栽培技术、品质安全等方面,综述了近20 a我国茎瘤芥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我国茎瘤芥育种科研、种子生产和鲜菜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茎瘤芥(榨菜)根肿病控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涪陵茎瘤芥(榨菜)根肿病常发重原病区,进行了该病可控栽培因子和化学药剂防治的控害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感染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栽期,异地培育无菌壮苗,调节土壤pH值至8.0左右,移栽时立即用杀菌剂灌根等技术,可有效控制茎瘤芥(榨菜)根肿病的发生危害。其相对防效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14.
正肥丹对茎瘤芥(榨菜)根肿病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陵榨菜是中外驰名的三大名腌菜之一,其原料作物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r.tumida Tsen et Lee)在涪陵种植面积已超过2.33万hm2.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涪陵江北、百胜的榨菜田发现十字花科根肿病,此后逐年加重,目前发病面积达4 000hm2以上,严重威胁榨菜产业的发展.1999年以来,对榨菜根肿病发生危害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调节土壤pH值和品种构成、施肥及用量等[,2],有减轻同田榨菜根肿病发生程度的效果,这为药肥控制其危害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笔者于2003年就药肥正肥丹对茎瘤芥根肿病的控害效果进行了试验,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涪陵茎瘤芥根肿病调查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r.tumida Tsen et Lee),俗称榨菜,收获的青菜头是享誉中外的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的主要原料.近年来,茎瘤芥根肿病在涪陵榨菜上严重发生,蔓延迅速且危害猖獗,迫切要求解决该病的防治问题.1999年以来,作者就该病的调查方法、疫情分布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展开研究,现将有关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杂交茎瘤芥涪杂一号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杂一号是用茎瘤芥胞质雄性不育系96118-3A与自交系92154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虽产量高,品质好,但制种产量一直很低,严重制约该品种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播栽期父母本相差5天,行比1:3,密度12000株/667 m2,母本现蕾和抽薹时喷施300mg·kg-1多效唑液,能够使制种产量达20~25 kg/667 m2.  相似文献   

17.
以茎瘤芥叶、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栽培金针菇,筛选最佳栽培配方,拟为茎瘤芥叶的循环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金针菇最适栽培配方的质量百分数为24%茎瘤芥叶、60%棉籽壳、10%麸皮、5%玉米粉、1%石膏;以此配方栽培金针菇,每袋产量最高为248.48g、生物学效率为88.74%,投入产出比为1∶3.30,比全棉籽壳栽培金针菇降低成本21.43%,提高毛利润16.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