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直接检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可快速、特异及敏感地检出实验毒株和病鸡法氏囊内存在的微量病毒核酸。对病鸡、进口种鸡的实测结果表明,本法对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京地区分离的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至65代时,对雏鸡无致病性,命名为IBV-AT65,感染鸡胚的EIK50为10^-7.66/0.2mL,鸡胚于接种后51h开始死亡,存活鸡胚表现为发育受阻、卷缩,肾脏有尿酸盐沉积,其尿囊液对1%鸡红细胞凝集反应为阴性。用AT65原液0.2mL分别于气 管内接种10日龄AA鸡(攻毒前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IBV抗体为阴性),以及攻毒后将  相似文献   

3.
李华坤 《家畜生态》2013,(11):68-70
为了解徐州地区鸡新城疫流行现状及防治效果,采集该地区鸡新城疫疑似病料,通过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对病料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为鸡新城疫病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疑似病料经分离培养、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获9株鸡新城疫病毒;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表明.其中6株病毒为强毒株(SN03—2012、SN12—2012、SN05—2012、SN012012、LB05—2012、SN04—2010)。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腺胃炎病毒(暂定名)的致病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暂定为鸡传染性腺胃炎病毒(IPV)的ZJ971株,经口服、腹腔、泄殖腔、口服-腹腔-泄殖腔联合不同途径接种于8日龄来航非免疫雏鸡,均可引起雏鸡发病;其中,以口服-腹腔-泄殖腔联合途径感染效果最佳,腹腔途径次之一。感染雏鸡生长阻滞、体重增长缓慢;剖析眼观病变主要以腺胃重量增加,腺胃指数增大,胸腺、法氏囊萎缩为特征;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以萎缩性胃炎、法氏囊炎、十二脂肠卡他性炎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标准毒株H52、M41、T、N115、IBV62株及国内华中(HZ)、华东(HD)、华南(HN)、华北(HB)、东北(DB)及西北(XB)等地方性分离株试验,研究IBV血凝特性。结果表明,IBV不直接凝集鸡、牛、兔、小白鼠、仓鼠、猪、鹅、马、绵羊及人的“O”型红细胞;1%胰蛋白酶37℃作用IBV4h后,可凝集鸡、兔、小白鼠、仓鼠、鹅等动物红细胞;10%乙醚37℃作用IBV2h后,可凝集鸡、牛、小白鼠、仓鼠、鹅、绵羊及人的“O”型红细胞;1%卵磷脂酶C37℃作用IBV4h后,可凝集鸡、兔、小白鼠、仓鼠、鹅等动物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性引起的鸡群免疫抑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9年8月,江苏省泰安州市某AA肉用型鸡父母代种鸡群呈现生长缓慢,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注射后HI效价不高及多发性腹膜炎,心包炎等免疫抑制性症状,55日龄时,随机从4只患鸡采集血浆样品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7d后在间接荧光抗体反应中均对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的单克隆抗体11A25呈强阳性反应,结果表明,该鸡各的免疫抑制状态主要由REV的早期感染及其持续发现毒血症所引起。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12个野毒株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7周龄SPF鸡人工感染的致病性比较试验表明,从不同地区收集的12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野毒株的毒力差异甚大,致病性最强的GX8/99株可引起易感年龄的SPF鸡70%-92%的死亡率,属超强毒,而人工接种YN2/99株的SPF鸡死亡率几乎为零。其余毒株对SPF鸡的致死率介于20%-60%,它们的毒力介于IBDV的标准毒与超强毒之间。  相似文献   

8.
禽脑脊髓炎琼扩抗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禽脑脊髓炎病毒Van Roekel株和山东野外分离株,分别脑内接种1日龄SPF雏鸡,在隔离器中饲养,以典型发病鸡脑,胃肠和胰腺等制备琼扩抗原。通过特异性检查,效价测定,与进口抗原及血清对比,田间试验等证实,该方法所制备的抗原性能稳定,效价高,特异性强。可广泛用于AE抗体的普查,适合于评价免疫鸡群抗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鸡新城疫病毒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同胚培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鸡新城疫病毒(NDV)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按一定的稀释比例等量混合接种9~10日龄SPF鸡胚,让其在同一鸡胚中增殖(简称同胚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用5倍稀释的ND-Lasota病毒液与 5000倍稀释的IBH120病毒液等体积混合后尿囊腔接种鸡胚,能在同一鸡胚中正常增殖,接种后96 h收毒,用红细胞凝集试验(HA)测得NDV、IBV两种病毒的血凝价分别为11 log2和12 log2,不低于各自病毒单独增殖的HA滴度,病毒的增殖基本趋于平衡。同时也证实了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IBV对NDV的复制不会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BV)核蛋白基因的遗传变异以及主要功能区的定位研究奠定基础 ,应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了 1 0株 IBV中国分离株的核蛋白基因 ,PCR产物全长为 1 .5kb。用 Eco RV和 Kpn 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修饰后 ,连接到经过同样处理的载体 p UC1 1 9上。经 PCR、酶切、斑点杂交及 Southernblotting杂交鉴定 ,证实获得了含有 IBV的核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  相似文献   

11.
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经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蛋鸡为试验动物,检测了感染IBDV后雏鸡的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试验结果表明,雏鸡在感染IBDV后红细胞C3bR花环率显著(P<0.01或P<0.05)低于B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极显著(P<0.01)高于B组,说明感染IBDV后雏鸡红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侧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刺种和滴鼻、点眼等途径给10日龄商品蛋公鸡接种鸡痘病毒(FPV)弱毒疫苗株,利用PCR的方法检测其在鸡体内的分布与消长规律并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刺种组:接种后6h在刺种部位皮肤即可检测到病毒DNA;接种后1d,皮肤、肺、脑PCR检测阳性;7d,在皮肤、肺、脑,心、脾、肾、法氏囊均可检测到病毒DNA,肝为疑似;10、15d,肝为阳性;21d,脾、法氏囊PCR检测为阴性,肝为疑似;28d,除刺种部位皮肤外所有内脏器官中均未检测到病毒DNA,但刺种部位皮肤一直到接种后35d仍可检测到病毒DNA。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PCR检测均为阴性。滴鼻点眼组:基本规律与刺种组相同。接种后3h,在肺部即可检测到病毒DNA;6h,在肺和脑部PCR检测成阳性,法氏囊为疑似;1d,在肺、脑、心、脾、肾、法氏囊均可检测到病毒DNA,肝为疑似;21d,肺、肾、法氏囊、脑均为阳性。其中脑一直持续到接种后28d。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PCR检测均为阴性。毒性试验表明,FPV弱毒疫苗株虽使用安全但通过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大量刺种存在导致全身皮肤感染出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羔羊腹泻是新生羊羔所发生的一种急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或者营养、环境性因素致使新生羔羊免疫力下降,导致羔羊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20%~30%,该病为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从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97%的鸡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证明所分离的毒株为新城疫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1日龄雏鸡脑内致死指数、6周龄雏鸡静脉致死指数、血凝解脱及血凝素热稳定性等试验表明,分离毒为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其毒力比标准强毒F48E8株还强。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的血凝性与F48E8相同,但中和特性与F48E8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将鸡II型干扰素(ChIFNγ)基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同时插入到鸡痘病毒转移载体中,构建含有这2个基因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SY-ChIFNγS1。采用脂质体法将该质粒转染鸡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过8轮蓝斑筛选,得到纯化的能够同时表达鸡II型干扰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ChIFNγS1。rFPV-ChIFNγS1接种28日龄的SPF鸡1周后,可以检测到针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ELISA抗体,重组病毒接种鸡的CD4+、CD8+和γδTCR阳性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鸡(P<0.05);免疫4周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LX4强毒株攻击,rFPV-ChIFNγS1免疫组仅有1只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1/16),而非免疫对照组则有16只发病(16/16),并有2只出现死亡(2/16),表明rFPV-ChIFNγS1对接种鸡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鸡传染性贫血病毒AV1550株的致病性,取1日龄、7日龄和14日龄SPF鸡分别经胸部肌肉注射不同病毒含量的病毒液,同时设置正常对照,隔离饲养观察21日。感染后14日采血测定红细胞压积,21日统计死亡率、体重变化以及胸腺、骨髓、法氏囊病变情况并测定1日龄SPF鸡感染后不同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日龄SPF鸡感染AV1550株后,表现出精神沉郁、增重减缓、贫血等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53.9%;死亡鸡或观察期结束时存活鸡剖检,可见胸腺萎缩,骨髓变成淡黄色;不同剂量感染后14日,均能引起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21日时,胸腺病毒载量最高,可达106.7copies/mg 。7日龄SPF鸡感染后,出现增重减缓,高感染剂量(100000EID50)出现贫血,部分鸡出现胸腺萎缩和骨髓病变,但病变率低于30%。14日龄SPF鸡感染后,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研究证实,CAV对SPF鸡的致病性具有明显的日龄依赖性,红细胞压积降低、骨髓病变、胸腺萎缩以及胸腺病毒载量测定可作为评价CAV致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应用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弱毒疫苗和DHV油乳剂灭活苗多次免疫产蛋鸡,制备鸡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自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的疗效取决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及治疗的时间。实验室试验及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卵黄抗体的中和效价应达2^8以上,并且在感染DHV 24h以内对雏鸭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鸡贫血病毒DNA的PCR扩增及其分子克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CR方法扩增了国内分离的鸡贫血病毒(CAV)SJ1株的含VP2、VP3以及部分VP1的1500bp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该片段与Cux-1株的酶谱相似。同时,以pUC119质粒载体克隆了这一DNA片段。  相似文献   

19.
鸡贫血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贫血病是由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引起的鸡传染性贫血。本病于1979年由日本学者Yuasa等首先报道,并分离到病毒,其后英国、瑞典、德国、加拿大、美国及中国等国家都证实了本病的存在,澳大利亚及其它一些欧洲、非洲、亚洲国家,通过血清学调查,也发现了鸡群广泛感染CAV^[1]。现在已用PCR、核酸探针等多种方法快速诊断该病^[2]。目前,鸡贫血病已被当作重要的世界性禽病。本文就近几年来,在该病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病原特征、诊断技术及防治方法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鸡贫血病毒感染鸡细胞凋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TUNEL法检测了1 日龄SPF雏鸡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后胸腺和骨髓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接种CAV 后6、10、20 d,骨髓细胞的凋亡率分别达51% 、52% 、57% ;接种后6 d,胸腺细胞凋亡率为53% ,比对照鸡胸腺和骨髓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 P< 0.01)。用流式细胞仪对胸腺细胞悬液所作的细胞凋亡分析结果与TUNEL法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