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河南省劳动力供给状况角度探讨东南沿海部分城市出现的"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年,"民工荒"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们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  相似文献   

3.
王洪波 《农业考古》2008,(6):364-366
2004年,中国首次出现"民工荒",打破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此后,"民工荒"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到全国,尤以"珠三角"地区最为严重.而东莞作为中国的"世界工厂",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民工荒"的出现不仅严重阻碍了相关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而且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寻"民工荒"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通过对东莞部分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实际部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季节性拾花工流动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年来外来季节性拾花工在兵团棉花丰收采摘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近年来出现的全国性“民工荒”大背景下,兵团季节性拾花工的供给也明显不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运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翰的“二元经济”模型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春节刚过,中国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民工荒",其范围也由东南部沿海城市逐渐向中、西部城市蔓延。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农村却面临着"农工荒"问题,与年初出现的"民工荒"遥呼相应。其实,"民工荒"和"农工荒"是"用工荒"的一体两面。"用工荒"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关系到每个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他们"何去何从"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科学发展。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工荒”现象一出现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他们就“民工荒”的本质、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这一问题出现的意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者在总结最近几年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两年在中国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不仅牵涉到民工的待遇及法律制度问题,更涉及到深层次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国“民工荒”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对“民工荒”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长健  辛晨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400-9402
从经济法视角,在对"民工荒"问题涉及的相关经济法理念有所诠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在经历了多年"民工潮"后来了个大逆转,出现了"民工荒"问题,这促使我们要借鉴、学习欧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出现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儿年的"民工荒"和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出现"民工荒"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并试图通过改善政府服务职能、完善企业用工体制和提高广大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技能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民工荒"问题,保障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构建良好的用工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八零后、九零后农民工,而在用工大省江苏,民工荒缺口大大超过了往年,以江苏省农民工流入地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研究江苏省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意义,并对目前"民工荒"现象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错位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由新一轮“民工荒”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甘肃农业》2010,(8):57-59
中国要推动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是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民工潮"。自2004年初以来,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出现了招工、用工困难的现象,"民工潮"悄然退去,演变成了令人震惊的"民工荒",尤其是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缺工数量非常之大,许多企业开工不足。这似乎与"中国拥有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的说法相矛盾。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民工荒"现象,得出"民工荒"背后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经验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用工荒"和"农民荒"愈演愈烈。"用工荒"意味着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不足,"农民荒"意味着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供不应求。"用工荒"和"农民荒"同时出现是否是因为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带着这样的疑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实"刘易斯转折点"并没到来,并深入分析了"用工荒"和"农民荒"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宋圭武 《甘肃农业》2014,(21):14-15
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到了"刘易斯拐点",在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现在出现的是"人口拐点",而非"刘易斯拐点"。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二元经济的问题,而是二元社会造成的报酬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如何解决好"人口拐点"及二元社会报酬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物物种的起源和进化一直是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从19世纪达尔文和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的思想以来,进化论的思想一直在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提高,人们对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探讨更加深入、细致,先后出现了"获得说"、"突变说"、"中性突变说"等多种学说,这些理论在某一层面都能对某些生物进化中的一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但又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为使更多的人能了解近代进化论的发展,文章就进化论中近代的一些主要学说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现点以及基础的经典实验做出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的渐进推动,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也导致了有限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城市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在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导致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对此经济学家预测"刘易斯拐点"已提前来到中国。试图分析"用工荒"的产生只是"刘易斯拐点"发出的警戒性信号,而"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达中国,并且在此视角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依据,中国存在的极端二元经济结构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因此,在解决中国相应的问题时,应借鉴刘易斯理论中合理的方面,消除限制因素,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学者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范式作为一种独特视角,对当前环境历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研究用莫兰的复杂性思维范式来解析当代环境历史研究中复杂现象的适用性,能够对当前中国环境历史研究理论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