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解剖学方法对朱Zhan和白Zhan的前、后肢进行了比较,发现他们的前肢各部分长度差异不大,白Zhan略长。后肢各部分长度差异较大,白Zhan后肢各部分:股骨部、小腿、附跖部、趾部骨骼均比朱Zhan粗壮,并分别比朱Zhan长9%、35.2%、71,40% ̄43%。利于在稻田、小河、湖水边较深地方采食。白Zhan的前、后肢的肌肉也经朱Zhan发达。在体重判别较大的情况下,体重轻的白Zhan肌肉仍比朱 相似文献
2.
3.
4.
5.
6.
The Crested Ibis(Nipponia nippon,Plates Ⅰ and Ⅱ)(Ciconiiformes: Threskiomithidae)is a mediumsized wading bird,ranging in length from 57.5 to 84.0 cm,with a longish neck and legs,a red featherless face with a crested white head.Its most distinctiv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is the long,slender and decurved bill,perfectly adapted for probing in water and mud,or even in cracks on dry ground.The nonbreeding adult is white,with orange cinnamon tones in the tail and flight-feathers.The long bill is black with a red tip.Its red legs do not extend beyond the tail in flight(Hoyo et al.,1992). 相似文献
7.
8.
9.
朱鹮引种繁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不同地区朱种群和加快繁殖 ,2 0 0 2年从洋县引种朱 6 0只到秦岭北麓 ,用人工孵化育雏和亲鸟自然孵化育雏相结合的方法 ,并加强幼鸟管理 ,对其中 14对繁殖朱进行了 2年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当年产卵 45枚 ,受精卵 35枚 ,受精率 77.78%,出雏 32只 ,成活2 6只 ,成活率 81.2 5%(2 6 / 32 )。 2 0 0 3年产卵 46枚 ,受精卵 40枚 ,受精率 86 .95%,出雏 35只 ,成活 34只 ,成活率 97.1%(34 / 35)。其中 ,2 0 0 2 ,2 0 0 3年亲鸟自然孵化 ,受精率分别为88.89%和 10 0 %,成活率均为 10 0 %,亲鸟自然孵化育雏优于人工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葛云法尹兆正丁良冬俞建昌邵丽霞章金泉方盛国 《野生动物》2014,(1):81-84
为做好朱鹛的迁地保护工作,进行人工繁育是短时间内提高种群数量的最有效措施。浙江省德清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自2008年从陕西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引入5对朱鹦,通过5a努力,目前存栏数已达118只,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本文以朱鹦浙江种群的人工繁育工作实践为基础,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对浙江省德清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2008—2012年饲养的138只朱鹃雏鸟的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阐述了其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主要疾病包括:腿部疾病4种(10例,占7.25%):船桨腿、卷曲趾、关节肿大、皮下气肿;头颈部疾病3种(15例,占10,87%):交叉喙、长短喙、歪脖子;还有其他疾病3种(5例,占3.62%):育雏室小气候控制不良引发的疾病、胚胎病或孵化不良引发的疾病、不明原因死亡的疾病。通过分析病因,提出防范措施,为后续的育雏工作提供指导,以避免类似的疾病再次发生,促进朱鹦人工种群的发展,对其他濒危野生鸟类的人工复壮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对已知性别的44只成年朱鹮喙的长度和高度的测量,运用统计学原理分析,得出雄性朱鹮口裂到喙尖的直线距离为16.67±1.29cm,喙1/2处高度为1.47±0.17cm;雌性朱鹮则为14.574-0.88emil;]1.29±0.15cm。采用分别测量喙长和喙高的方法综合判定成年朱鹮的性别,其准确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17.
新城疫病毒(NDV)的F蛋白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应答密切相关。为了了解朱鹮源NDV陕西分离株的变异情况及进化地位,采用RT-PCR方法对NDV陕西分离株F基因的主要功能区片段进行了扩增,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树构建。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株扩增片段的长度为535 bp,与预期扩增片段长度大小一致。其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与NDV强毒株的特征性结构(112R-R-Q-K-R-F117)一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NDV分离毒株为基因Ⅶ型,与近年来报道的我国家禽流行的NDV基因型一致。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