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次发生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为什么会发生毒蘑菇中毒呢?一是采蘑菇的人不认识有毒蘑菇,自食或卖出后引起中毒。二是仅凭经验之谈、民间传说,未能正确鉴别有毒蘑菇,致使误食而发生中毒。毒蘑菇又叫毒蕈,是人或动物食后产生中毒反应的一类大型真菌。含有毒素的野生蘑菇有近500种,而极毒可致人死亡的有l00多种,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毒蘑菇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采集、收购和食用野生蘑菇时,因未能识别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94年7月30日~8月10日,珲春市的外地建筑民工误食一种极毒的白毒伞,发生恶性中毒事件,死亡13人。笔者根据几年的调查、采集和收集的资料,参考有关专著共汇集吉林省内有毒和怀疑有毒的蘑菇75种、37属、17种。现列名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2.2晚清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传播的内容(1)―菌种"的概念及栽培―蘑菇’的生长过程。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上海出版的《格致汇编》春、夏季两期,连续刊出的《西国名菜嘉花论》[9]一文中的―西国常种上等菜类"之―菌类"篇,介绍了野生―蘑菇"的美味,食用时有时还会与―有形相似而毒者"相混。而用―上等菌种"栽培的蘑菇―则不至有误"。该文是我国食用菌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菌种"栽培―蘑菇"的概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食药用菌》2021,(2):151-151
云南省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及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也是野生毒菌中毒的"重灾区"。食用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在蘑菇中毒死亡的案例中,80%~90%为含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所致。鹅膏环肽毒素毒性极强,致死剂量极低,其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酸碱和盐,常规的烹饪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  相似文献   

5.
毒蘑菇认别     
中科院微生物所卯晓岚副研究员编著的《毒蘑菇识别》,已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大32开本,216页,分三章及附录。第一章概述了蘑菇有关宏观和微观结构的形态特征以及其生态习性;第二章汇集了我国各地发现的172种毒蘑菇和可疑有毒种类,就其名称、形态特征、生境、产地和毒性等作了介绍,每个种附有黑白形态图,个别种还与可食种类进行了比较。第三章对毒蘑菇的鉴别、中毒类型和中毒治疗也作了扼要说明。书末有关毒素  相似文献   

6.
《蔬菜》2021,(4):18-18
正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有毒与可食蘑菇往往长相相似,误食毒蘑菇会产生严重后果。2021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一项发明成果只需3~5 min即可检测出蘑菇是否含有鹅膏环肽毒素。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经多年技术攻关,掌握了快速鉴别含有鹅膏环肽毒素蘑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晚清《农学报》中查阅的有关食药用菌文献20篇,按近代食药用菌及其栽培技术、近代食用真菌知识、食用菌罐头加工与国内食药用菌土产及贸易、我国蕈菌古籍四个方面作出简要介绍。从中反映出我国从19世纪末开始进入近代食药用菌科技萌芽期,遂使我国食药用菌生产进入到依靠经验的传统栽培与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科学相交融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长江蔬菜》2012,(17):39-39
正2012年8月5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2012年第二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提醒预防毒蘑菇中毒。公告指出,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近10种。公告提示,主要从蘑菇的形态、气味和颜色上来识别其是否有毒。毒蘑菇一般在顶上有凸起的疙瘩肉瘤,柄上有环状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食用菌营养成分研究和报告,始见于1909年。在晚清食用菌文献中,严保诚撰写的"蕈"篇,首次提及松蕈、香蕈、白麦蕈和黑麦蕈4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数据未注明出处,可能是引自国外。民国时期研究和报告营养成分的食用菌有蘑菇、银耳、木耳、金耳、竹荪、香杏口蘑和茯苓等7种,其中银耳、木耳、金耳、竹荪和香杏口蘑等5种的数据是国人自己研究分析所得。最早报告蘑菇营养成分的是胡竟良1922年撰写的《蕈之栽培》篇,银耳营养成分首见于1932年胡泽撰写的《四川银耳之研究》篇。  相似文献   

10.
查阅到民国时期科技期刊上有拉丁学名的有关食用菌资源调查研究的论文6篇,通过梳理、研究和统计,所报道的食用菌有56种,其中40种食用菌已与现代学名相对应,包括传统栽培的茯苓、香菇、草菇、银耳和木耳。在裘维蕃的论文中报告的48种中,32种已对应出现代用学名;另有一种毒蘑菇。由于种种原因,还有15种究竟属于现代规范的哪个学名,还需进一步研究。这6篇论文的作者,除耕培身世不详外,其他5位都是我国近代科学某学科的开拓者或奠基人,实为用近代真菌理论调查研究我国食用菌资源的滥觞。研究调查之项目,有些是当时的政府下达,有些是学术机构自行选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甘肃陇南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较为频繁,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代表性区域--尖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毒蘑菇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从形态特征上进行了描述,对其中毒类型做了归纳。结果显示尖山常见的毒蘑菇有淡红鹅膏、灰鹅膏、毒红菇、马鞍菌等12种。其中毒类型主要为肝脏损害型、肠胃炎型以及精神神经型。本研究将对甘肃陇南地区的毒蘑菇中毒防治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野生蘑菇虽然味美,但很多具有毒性,有的甚至毒性很强,如果误食非常危险。本文介绍常见野生毒蘑菇的种类及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其毒性成分进行简要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归纳野生毒蕈的几种类型及中毒机理,以帮助人们加强对野生毒蘑菇的认识,警示大家慎食最好勿食。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黑木耳栽培基本上处于孢子随意飘落自由接种的粗放阶段。产品进口数量大于出口数量。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虽有介绍新法栽培黑木耳的文献,传播了一些近代真菌学知识,但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多。对黑木耳的生产状况的调查及科学的栽培方法实验研究很少进行。  相似文献   

14.
《食用蘑菇》这本刚发行的新书,是应建浙等同志的集体著作。书中介绍了我国300种食用菌,对每种菌的形态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列出了它们的分布地区和识别它们的分类检索表和检索图,每种菌还都绘有彩色图。这对有关教学科研人员、食用菌生产和收购同志都是很有用的参考书,也是初学识别食用菌同志的入门指导。这里,谈谈我们初步学习和阅读后的几点体会供读者参考。 1.《食用蘑菇》是我国目前介绍各种常见食用  相似文献   

15.
贾身茂 《食药用菌》2012,(3):180-183
9传播特征9.1传播的途径晚清时期主要是翻译。无论是《格致汇编》或是《农学报》,其刊登的蘑菇文献均为翻译,有的直接译自英美,如《西国名菜嘉花论》、《家菌长养法》;有的译自日本,如《蕈种栽培法》、《蔬菜栽培法》、《圃鉴》,译自日本的也多是西书由日本翻译成日语后,又转口输入我国的。民国时期改变了晚清时期单纯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食用菌》1987,(6)
毒蘑菇识别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卯晓岚编著,记载了目前国内发现的极毒、一般有毒和怀疑有毒的蘑菇183种。每种有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长季节、毒性、中毒症状及分布地区的记述。对形态相似容易混淆的食用菌和毒菌作了比较,有线条图。封二和封三附有代表性毒菌彩图。为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Ames试验和微核试验对食用蘑菇进行了致突变性研究。两种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说明食用栽培蘑菇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晚清报刊上刊载的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40份(专篇、专著或章节)文献为依据,梳理分析后发现:1890年西方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经傅兰雅在《格致汇编》撰写的《西国名菜嘉花论》一文传入我国,该文首次在食用菌栽培文献中使用了"菌种"一词。1903年连载在《农学报》上的《农作物病理学》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真菌"一词,并介绍真菌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本质特征、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繁殖等。晚清时期西方栽培的大型真菌只有双孢蘑菇1种。晚清文献报告日本栽培的有香菇、双孢蘑菇和松口蘑3种。报告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栽培的大型真菌有茯苓、木耳、香菇、草菇、银耳5种,还有口蘑等多种食用菌及数种毒菌。晚清时期的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献,具有真菌学萌芽的学术价值,对大型真菌栽培技术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用菌》2014,(3):11-11
古埃及人一直认为吃蘑菇可以延年益寿,虽然他们的科学方法听起来很难让人信服,但是现代科学家对于蘑菇药用价值的调查确实得出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结果。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种野生蘑菇品种,现代科学家针对3个主要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是蕈类草药、舞茸和香菇。蕈类草药,又称灵芝,被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已有2000年的历史。灵芝被认为有抗癌和增强免疫力的神效,针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去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杂志上发表的1篇文章,就有关于1支科学家团队用灵芝杀死癌细胞的调查研究。这支科学团队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中心,他们在灵芝中发现了1种叫做F3多糖的碳水化合物分子。这种碳水化合物分子可以诱导抗体识别并杀死癌细胞。  相似文献   

20.
贾身茂 《食药用菌》2012,(2):118-121
3蘑菇的形态结构、分类地位及相关术语3.1蘑菇的形态结构与相关术语从晚清《家菌长养法》(1898)开始,到民国《科学的种菇法》(1941),国人翻译和撰写的关于蘑菇栽培技术的文献大都介绍了其形态结构,诸如"孢子(或芽孢spore)"、"菌丝hypha"、"菌丝体mycelium"、"子实体(或生殖体、孢体sporephore)"、"菌盖(或菌伞pileus)"、"菌肉trama"、"菌褶(或菌裥lamellae 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